fbpx
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Post Type Selectors
Search in posts
Search in pages
Filter by Categories
車用
能源
消費性電子
軟體
軟體
其他
生醫
投資入門
民生消費
投資心法
其他
金融知識
個股分析
量化分析
半導體
消費性電子
IC 設計
法說會備忘錄
IC 製造
IC 封測
材料設備
記憶體
電子零件
產業分析
民生消費
AI
生醫
時事短評
未分類
logo 註冊/登入 logo
test

2020 下半年以來,電視、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因疫情帶起的宅經濟、遠端教學、視訊會議需求大增。而電子產品中最重要的半導體元件也因晶圓代工吃緊陷入缺貨。在供需失衡下,面板產業的報價自 2020Q3 以來一路上漲,全尺寸面板幾乎都有接近 1 倍的漲幅,讀者若有去逛 3C 賣場或網購平台,或許會發現不論電視、螢幕或電腦都已默默漲價,而面板雙虎友達(市:2409)群創(市:3481)也從過往虧損走出,營運及獲利皆明顯成長。

然而,根據 Witsview 統計,2021/6 月上旬 32、43 吋面板報價與 2021/5 月持平,而其他尺寸報價也僅小幅上漲,面板價格漲勢自 2020/6 月以來首次趨緩,這代表面板產業上行週期結束,即將反轉了嗎?看完這篇報告,你將了解以下幾件事:

  1. 面板產業興衰史,為何台灣面板會被稱為四大慘業?
  2. 台韓新戰場:OLED 及 Mini LED
  3. 面板景氣反轉點到了?從供需角度切入分析
  4. 面板產業下一步,是否能被市場重新評價?

 

LCD 面板產業興衰史

在進入分析之前,我們先快速概覽面板產業的發展。一般面板主要分為以 LED 作背光源的 LCD ,以及自發光的 OLED。而面板廠通常會以玻璃基板的尺寸大小衡量製程先進程度,因為越大的玻璃基板就能切出越多片的面板,廠房的世代數越高則代表玻璃基板尺寸越大,目前產業已從最早的 1 代廠,發展至最先進的 10.5 代廠。

讀者可將其想成是矽晶圓產業,矽晶圓是半導體的載板,尺寸越大就能做出越多顆 IC,成本效益就越高,因此會說 12 吋晶圓比 8 吋晶圓先進,而同樣道理玻璃基板則是面板的載板。

不過和矽晶圓產業不同的是,LCD 的技術難度並不高,加上中國過去幾年大力補貼本土產業下, LCD 產業早已陷入惡性削價競爭,附加價值降低,許多廠商也因此陷入虧損,使台灣的面板業在過去和 DRAM、LED、太陽能一起被戲稱為台灣的四大慘業。(註1)

註1:過往面板產業因政策及國際因素,先後由日本、韓國及台灣主導,然而在中國政府以燒錢戰術加入戰場後,台灣面板廠因資源不夠,從此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虧損,而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記憶體、LED 及太陽能產業上。

為擺脫困境,台灣及韓國的面板廠商近幾年都轉型開闢新戰場,韓國將重心轉往 OLED 技術,OLED 為一種可自體發光的有機化合物,其實就是一種半導體元件,因此技術的難度較高,附加價值也較大。

台灣則極力發展 Mini LED,Mini LED 其實是  LCD 的加強版,主要差別是將 LED 背光改為晶粒更小的 Mini LED,因此本質上還是 LCD。目前 Mini LED 關鍵晶粒技術掌握在台灣廠商,讀者可參考先前發布的 <Mini LED 系列報告>

以目前來看,OLED 已普遍用在小尺寸的高端智慧型手機,而 Mini LED 也已被 Apple 最新發布的 iPad Pro 及各大電視廠採用,已找到各自適合的發展領域。

簡單談完面板產業興衰史後,回到今天的主題 LCD 面板。目前 LCD 市場掌握在中國的京東方、華星光,及台灣的友達、群創、韓國 LG 手中,技術早已非常成熟,那是什麼原因讓成熟的 LCD 產業近期突然陷入嚴重的供不應求?

原因如報告開頭說的,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刺激電視、電腦及平板的需求,也使面板的需求明顯增加。根據Strategy Analytics 統計,2021Q1 全球筆電銷量達 6,802 萬台,YoY+81%;另根據 TrendForce 統計, 2021Q1 全球電視銷量達 4,996 萬台,YoY+12% ,以上數據皆顯示終端需求的強勁。

不過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供給端的緊缺,2020Q3 以來由於車用電子搶單、下游需求強勁,晶圓代工陷入缺貨潮,市場甚至流傳「得產能者得天下」,全球陷入一片晶片荒,晶圓代工廠搖身一變為賣方市場,陸續開始調漲代工價格並選擇性接單,而面板的關鍵零組件之一驅動 IC(DDI)因附加價值較低(晶圓代工是以片數計價,驅動 IC 的 ASP 較其他 IC 都明顯較低),自然就更難以拿到產能而嚴重缺貨。

此外,面板的另一關鍵材料玻璃基板供貨也出問題,掌握全球玻璃基板 85% 市場的前三大玻璃基板供應商美國康寧(Corning)、日本電氣硝子(NEG)、旭硝子(AGC)於 2020Q4 開始接二連三傳出工廠爆炸、熔爐設備故障、停電等意外而停產,使玻璃基板也陷入嚴重缺貨。

 

再度從供需探討面板產業景氣反轉與否

展望未來,以需求面來看,目前歐美各國接種單劑疫苗的人口比率普遍已超過 50%,雖近期有像 Delta 的變種病毒傳出,不過觀察重症患者的比率並未明顯增加,顯示隨疫苗普及,Covid-19 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將逐漸減少。這也能從歐美國家逐漸開始解封,並重新開放特定旅客入境證明。

可以預見,未來各國陸續解封後,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將因消費轉移至旅遊、餐飲而有一定減少,不過研究團隊認為後疫情時代的 WFH、遠距會議等趨勢仍將持續,因此電視、筆電、螢幕的需求並不會急遽消失,例如近期研調機構 TrendForce 雖將 2021 年全球電視預估銷量下修 0.8% 至 2.21 億台,但仍將較 2020 年成長 2%。

而對面板來說,未來隨車聯網的發展,車用面板的滲透率將越來越高,根據研究訪查,目前最新車種的面板搭載數普遍都已有 3~4 片,尺寸落在 8~20 吋,以全球一年新車銷售量約 9,000 萬台計算,未來具有一定市場規模。

此外,消費者對面板的需求也在往大尺寸邁進,過往家中電視尺寸可能僅有 32 吋,但目前都已升級到 65 吋甚至更大,根據 TrendForce 統計,2021 年全球 60 吋以上電視的出貨佔比將達 17.7%,YoY+3.3ppts。 而由於面板製造是以面積為計算,因此尺寸變大對面板廠來說就意味整體需求的增加。

綜合以上,可預計未來各國解封後,面板需求將因消費轉移而有一定減少,然而在車用需求、大尺寸升級等因素驅動下,預計長期面板需求仍會穩定成長。

 

供給方面,我們從玻璃基板及驅動 IC 分別檢視:

觀察此次玻璃基板缺貨原因,主要是因暫時性的意外影響,並非產業有結構性的改變。根據訪查,此次意外性停產約會影響 2~3 季的產能,以玻璃廠發生事故時點推估,大約 2021Q3 就可逐漸回復正常生產。另根據康寧表示,公司位於中國武漢的 G10.5 代廠及廣州廠房的新產能將於 2021Q3 投產,因此,研究團隊認為玻璃基板的缺貨在 2021Q3 開始便將逐步緩解。

驅動 IC 方面,前文提到由於附加價值較低,因此在晶圓代工緊缺下較難獲得產能。驅動 IC 大多以 8 吋晶圓製作,雖目前各大晶圓廠擴廠計畫大多為 12 吋廠,8 吋廠並未有太大擴充,不過未來隨 12 吋產能開出, CMOS、MCU、PMIC 等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從 8 吋轉移至 12 吋製作,驅動 IC 的供給缺口就將緩解。(關於晶圓代工產能緊缺何時緩解,可以參考先前發布的 <晶圓缺貨潮何時緩解?從供需面找解答> 報告)

根據研究訪查,目前驅動 IC 的供需缺口大約在 20%(需求大於供給約 20%),然而預計 2021Q3 的供需缺口將可能縮減到 0~5%, 2021Q4 則進一步緩解。因此研究團隊認為,驅動 IC 未來幾季雖然仍處供需吃緊,但情況將逐漸緩解,未來再大幅漲價的可能性並不高。



結論與未來展望

 

綜合來說,在未來解封後的需求轉移,以及供給端的緊缺逐步改善下,研究團隊認為面板報價漲幅將趨於緩和,預計 2021Q3 仍會較 2021Q2 有 Single Digit 漲幅,但到 2021Q4 後則可能面臨反轉。

不過並不代表面板價格會陷入崩跌,而是回到正常的水平,因此對友達、群創來說,兩者在 2021 下半年的獲利仍然會成長,並不會突然陷入虧損。

由於面板產業屬景氣循環產業,營運波動較大,因此市場對於友達、群創兩間公司一直都以 P/B 法評價(本淨比:股價/每股淨值,適合用於評估重資產、控股公司、景氣循環產業)而不是更常見的 P/E 法。

然而,根據我們在 <白話文詳解 Mini LED 二部曲:從「台表科」剖析產業現況> 報告中提到,LCD 產業已不是中國政府重點扶持對象,目前市場也被京東方等中系廠商主導,因此未來中國政府再度用補貼戰使 LCD 產業陷入惡性價格戰的可能性並不高,且目前全球前五大 LCD 廠商已掌握全球 75% 市場,產業已逐漸由破碎趨於集中。

而長期來看,在車用面板需求、大尺寸顯示器升級的趨勢帶動,預計 LCD 面板需求長期將穩定成長。

因此,預計未來 LCD 面板產業將趨於健康發展,且市場將越來越集中,參考過往 DRAM 產業從紅海市場轉變到寡占,市場對 DRAM 相關公司的評價模式由 P/B 轉變為 P/E 來看,研究團隊認為未來面板產業亦有望複製此模式,被市場重新評價。因此相關公司如友達、群創等未來仍是可以持續關注的標的。

 

自我揭露與聲明: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未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且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我與本文所提到的公司沒有商業關係,撰寫本文僅為分享,並無收取任何報酬。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責任編輯:邱翊雲(合格證券投資分析人員)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閱讀進度


Author

CFA 國際特許金融分析師 / 富果資深投資分析師 / 凱德資本投資經理
台、政、清、交等各校課程講師
台大財金系畢業 / FB:Min 的投資說書小棧/ IG:投資人 Min
持有高級證券商業務員、投信投顧業務員證照
堅信價值投資,並從產業及財報分析出投資機會
一個愛投資同時熱愛歷史的自我實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