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的手機廠、同時也是最大的 IoT 廠商小米在本週召開了 2021Q3 法說會,雖然整體營運在缺晶片影響下並未太突出,股價也在隔日開盤後大跌逾 7%,但仍然有幾個亮點可以關注:
1. 剔除業外投資影響,整體表現符合預期
小米 2021Q3 總營收為 781 億元人民幣(以下同),YoY+8.2%、QoQ-11.1%,毛利率為 18.3%,YoY+4.2 ppts、QoQ+0.4 ppts。而稅後淨利則為 7.88 億元,YoY-83.8%、QoQ-90.5%,但主要是受到業外投資公司的股價在 Q3 受中國監管而明顯下跌影響,若剔除業外影響,則小米調整後淨利為 52 億元,高於市場 50 億元的預期。
其中智慧型手機營收為 478 億元、IoT 產品為 209 億元、互聯網服務則為 73 億元,分別佔營收的 61%、27%、9%,不過若以利潤貢獻來看,三大業的毛利占比分別為 43%、17%、38%,可見小米仍是以硬件作為入口、軟體服務變現的商業模式為主。
整體來看,小米 Q3 雖面臨全球晶片荒、貨運堵塞等困境,營運、獲利仍可維持成長,可見公司對於供應鏈控管、市場的掌握都很出色。
2. 智能手機站穩高端市場,未來將可更輕鬆變現
為了擺脫長期被市場貼以高性價比、低端的標籤,公司在去年將手機拆分為小米、紅米兩品牌,小米品牌往高端市場發展,紅米品牌則走極致性價比路線。
通常手機業務好壞可以用毛利 = 出貨量 * ASP(平均售價) * 毛利率這個公式來衡量。
首先出貨量方面,手機早已是存量市場,每年全球出貨量大約是 12~14 億台,因此廠商們成長空間就在於爭奪存量下的市占率。而 2020 下半年以來的小米因受惠華為倒台,市占率有明顯的成長,甚至在 2021Q2 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手機廠。
不過隨著榮耀在 2021Q3 快速的回歸,以及缺晶片的影響,小米手機 Q3 全球出貨量僅為 4,390 萬台(Q2 為 5,290 萬台),市占率掉回全球第三,在中國也掉回第四。
因此,小米手機未來最值得期待的還是在於 ASP 的成長,也就是高端市場的發展。
小米今年陸續推出了 Mix4、Civi、及再來的旗艦機小米 12 衝擊高端市場,從結果論來看,公司 2021 前三季的高端手機出貨量達 1,800 萬台(售價 3,000 元以上),幾乎是去年全年的 2 倍,而 ASP 為 1,090 元人民幣,也維持在 1,000 元以上,代表公司在高端市場已逐漸站穩腳步。
3. 新零售持續發力,將是公司核心競爭關鍵
小米以線上商城起家,但自 2020 年開始便極力發展線下門店且展店迅速,從 2020 年底全中國的 3,200 家到 2021/10 月已超過 1 萬家,且已覆蓋 95% 城市、80% 縣城及 4% 的鄉鎮,不過相較 OPPO、Vivo 15~20 萬家以上,未來仍有極大發展空間。
此外,新零售的關鍵在於線上線下的融合、門店的沉浸體驗以及供應鏈、存貨的控管及週轉的效率,這些正好是小米最擅長的領域。其小米商城能有效與門店串接,多元的 IoT 產品也可以更加強化消費者到門店的體驗感,而供應鏈、存貨週轉管理更是小米的強項。因此研究團隊認為目前成效雖還沒明顯反映在公司業績,但預期等門店增加到 2~3 萬家,在整個中國有更完整的覆蓋,以及小米 IoT 產品的生態圈更完整後,新零售領域將給小米帶來更大的質變,甚至可以說新零售的成敗將決定小米是否能往下一個增長期邁進。
4. 海外互聯網成長快速,未來市場可期
小米 2021Q3 互聯網服務營收為 73 億元,YoY+27.1%,QoQ+4.3%,且毛利率高達 73.6%。其中廣告營收為 48 億元,YoY+44.7%,QoQ+5.9%;遊戲收入為 10 億元,YoY+25% 均創下歷史新高,且根據財報顯示,小米中國高端手機、遊戲手機的 ARPU(人均貢獻營收)分別是公司手機平均 ARPU 4、5 倍,代表高端機的發力也增強了互聯網服務的變現能力(主要和廣告質量有關)。
而海外互聯網則成長更快,2021Q3 營收為 15 億元, YoY+110%,營收佔比也從 2020Q3 的 12% 提高到 20%,其中海外搜尋收入 YoY+200%、廣告收入 YoY+100%,都有明顯的成長。
另截至 2021/11 月, MIUI(小米作業系統) 的全球月活躍用戶已突破 5 億人,而截至 Q3,小米 AIoT 平台已連接的 IoT 設備數(不含手機、平板及筆電)也突破 4 億台,擁有 5 件以上 IoT 設備的用戶則超過 800 萬,預計未來在海外手機、IoT 設備滲透率持續增加下,境外互聯網業務將成為公司重要的成長動能之一。
5. 造車在規畫內,預計 2024 上半年量產
小米目前造車團隊已擴增到 500 人,並預計在 2024 上半年量產,雖然目前尚未透露太多細節,但從雷軍在投資者大會提出的小米造車三大優勢:小米模式、品牌用戶及全智慧生態,以及近期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廠商深動科技(Deepmotion Tech)來看,未來小米汽車聚焦的大方向會以軟件為主,而硬體則很可能以透過子公司、代工廠製造的模式達成。
不過預期電動車在量產後的前幾年將較難帶給公司獲利,因此關注點需更聚焦在電動車本身的評價、市場接受度等指標,而不是短期的財務狀況。
結論與成長潛力
小米自 2021Q2 受到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產業強監管波及以來,股價已從高點下跌超過 40%,然而若細讀公司 Q3 財報,雖然手機、IoT 受到缺晶片以及航運堵塞影響而未有亮眼表演,但公司發展策略卻越趨明確,包括智能手機站穩高端市場、IoT 持續以單款爆品衝擊個別市場,並以手機+AIoT 為入口,互聯網變現的商業模式。
另外全力發展新零售,透過線上+線下整合增強消費、使用體驗及效率,整體戰略佈局明確,考量到目前小米在高端市場的市佔率、IoT 的滲透率以及線下門店的數量都不還不高的情況下,未來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投資人可持續關注公司後續發展。
下行風險:高階機發展不如預期、晶片缺貨持續、來自榮耀等同業的競爭加劇、互聯網監管加大
自我揭露與聲明: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但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我與本文所提到的公司沒有商業關係,撰寫本文僅為分享,並無收取任何報酬。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責任編輯:林旻毅(持有高業、投信投顧證照,通過 CFA Level 1)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