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有注意到,近一兩年瀏覽 Instagram、Facebook 發現越來越多朋友上健身房了,不論他們是為了要練肌肉、踩飛輪、做有氧、或體驗全民健身的氛圍;不但如此,從 2019 年底任天堂的 Switch 健身環一發售就馬上賣到缺貨也可以看出,大家對運動開始越來越重視了。
不過,受到近期肺炎疫情的影響,健身概念股也成為這次的直接受害者,相關股票都下跌不少。然而,我們認為此次疫情只是短期影響,長線還是看好健身產業的成長性。
台灣健身市場 2013–2018 年以 24.9% 的 CAGR(年複合成長率)成長 ,再進一步可發現台灣的健身會員滲透率僅有 3% 左右,相較歐美國家的 20% ,鄰近的南韓、香港、新加坡等國的 5–7% 還有不小的差距。這些數據都顯示台灣未來的健身市場還有成長空間,是個具成長潛力又貼近我們生活的產業。而要說最大的受惠者,當然就是那些賣健身器材以及開健身房提供服務的公司了。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要來簡單分析一下健身產業及相關概念股,看完後你將會知道以下幾件事:
1.如何分析台灣的健身市場,未來成長速度、成長幅度多大?
2.World Gym、 健身工廠優劣比較,台灣的健身概念股有哪些?
3.實戰分析健身工廠(公司名:柏文;股票代號:8462),健身房最重要的指標:展店速度、續約率、EBITDA
台灣健身滲透率低,未來成長可期
前面提到台灣的健身市場從 2013 年到 2018 年以 24.9% 的 CAGR 高速成長,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健身產業的成長?未來還能保持高增速嗎?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研究團隊搜集了許多數據,經過整理後得出以下的變化趨勢:
- 健身會員人數從 2017–19 年成長明顯加速,推測與社群媒體、網紅效應興起有關。受惠 Facebook, IG 等社群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透過網路將自己的健身成果或心得分享給自己的朋友,除了能獲得成就感並督促自己更常運動外,也可能激勵身邊朋友加入健身行列。而近期健身網紅像是館長的興起,也都是促使健身人數增加的原因。
- 單店的平均人數下降,反應健身房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已趨飽和,會越來越往較郊區的地方開。但這並不是壞事,因為郊區的店面相對也會比較小,因此開店成本負擔也不會那麼重,對公司來說反而能更有效率的展店,也能覆蓋到更多地區的消費者。
- 人均消費額卻上升,代表大家更願意花錢在健身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