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性 MCU(微控制器) 過去一年因晶圓產能缺貨而漲價,但近期因終端需求降溫,也開始跌價,台灣消費性 MCU 大廠盛群(市:6202)近日召開法說會,以下為最新觀點:
產業及營運面
1.2022Q2 產品組合: 家庭應用 26%、健康照護 14%、工控 10%、面板驅動 8%、電腦週邊 6%、電源管理 5%、BLDC(直流無刷馬達)3%、其他 16%,其中消費性電子因需求降溫佔比為下降。
Source:盛群
2.MCU 出貨量:2022Q2 MCU 出貨量 1.75 億顆,YoY-22%、QoQ-13%, 除了安防(警報器等)YoY+108%、直流無刷馬達 YoY+48% 外,其餘消費性 MCU 皆因需求減少而衰退。
而公司 32-Bit MCU 出貨量 YoY-27%,主要應用在空氣清淨機、TWS、電競鍵盤、NB、平板觸控模組等消費性電子,目前佔營收 9%,也面臨明顯衰退。
3.2022 下半年展望:公司 2022 下半年訂單已分配完畢,預計出貨量、ASP 都將有 5% 以上的下跌。
目前公司存貨周轉天數為 121 天(2021 同期為 70 天)、存貨金額為 13 億元新台幣(以下同),QoQ+30%,並預計 Q3 將繼續略增。公司目前庫存水位約 4 個月,通路商則為 5 個月,遠高於正常情況兩者合計的 4~5 個月。
公司存貨明顯增加,下游需求又持續疲軟,且去庫存將至少持續到 2023 上半年,後續需留意公司可能面臨庫存減損。
4.MCU 價格展望:MCU 平均售價自疫情以來漲了 20% 以上, 但近期終端需求降溫,客戶希望將價格調降回疫情前水準,但因晶圓代工價格尚未調價,公司只能犧牲部分利潤降價。不過根據訪查,中國部分晶圓代工廠已開始降價,預估再來其他代工廠(尤其是成熟製程)也會被迫降價,到時 MCU 價格將有進一步下跌的壓力。
盛群主要產品以 8 吋晶圓製程為主,供應商包括台積電(市:2330)、聯電(市:2303)、旺宏(市:2337)、世界(櫃:5347)以及中國的華虹半導體,可關注這些公司後續釋出的展望。
此外,盛群營收超過 80% 在中國,但許多中國同業先前在市況熱時都與代工廠簽訂 LTA(長約)以爭取更多產能,現在需求降溫,這些中國公司為避免違約只好大幅降價求生,這也將造成 MCU 價格進一步下跌的壓力。
5.產能:因需求降溫,公司減少向晶圓代工廠的投片量,產能從 2022 年初預估的 YoY+8.5% 下修到 YoY-5% 以上,且預估明年產能將與今年相當。
雖然晶圓代工廠如聯電尚未傳出降價及被砍單消息,給出的 Q3 財測也仍然強勁,但從目前終端消費的展望來看,預計再來代工廠也將被迫跟進降價。
這也代表過去代工廠大幅漲價只是產業供需失衡的暫時性現象,成熟製程的晶圓代工廠議價能力仍低於 IC 設計廠,一旦供需恢復常態,議價權仍會掌握在 IC 設計廠手中。
財務面
1.2022Q2 財務: 營收為 16.7 億元新台幣,YoY-0.3%、QoQ-13.0%,毛利率 52.8%,YoY+1.6 ppts、QoQ+1.3 ppts,毛利率上升主因 Q2 晶圓代工上漲的價格尚未反應(大多出的是成本還沒漲價的存貨),將延後至下半年(影響約 1.5~2%)。
稅後淨利為 3.6 億元,YoY-31%、QoQ-31 %,EPS 1.57 元,YoY-0.70 元 QoQ+0.69 元,整體營運開始衰退。
Source:盛群
2.2022 下半年財測:
因需求放緩,預計 Q3、Q4 營收將較 Q2 衰退,而毛利率則因反應晶圓代工漲價及下游客戶殺價,將大機率跌破 50%。
結論及成長潛力
盛群的 MCU 產品主要以進入門檻較低的 8 位元為主,且聚焦在成熟型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過往營運穩定,現金股利配發率也長年維持在 100%,屬於穩健成熟的公司。
但去年因疫情造成的 MCU 大漲價,使公司獲利大成長,連帶吸引大批中國競爭者加入,破壞了產業原本的秩序。目前終端需求並未有回溫,公司庫存又大幅增加,預估下半年公司營運將有明顯衰退。而長期來看,中國方面的低價競爭將使產業結構惡化,公司在未來要如何轉型,將是後續追蹤的重點。
預估公司 2022 年 EPS 為 5.6~6 元,而 2023 年營運也將持續疲軟,以目前 81 元股價計算之 Forward P/E 約 14 倍,評價並未被低估。
下行風險:下半年庫存減損、中國競爭者持續加入
附錄:資產負債表(千元新台幣)
Source:盛群
自我揭露與聲明: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無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且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我與本文所提到的公司沒有商業關係,撰寫本文僅為分享,並無收取任何報酬。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責任編輯:林旻毅(持有高業、投信投顧證照,通過 CFA Level 1)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