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 更新
消費性 MCU(微控制器) 過去一年因晶圓產能缺貨而漲價,但近期因終端需求降溫,也開始跌價,從台灣消費性 MCU 大廠盛群(市:6202)法說會重點,MCU產業近況如何?
【MCU產業近況】滿手訂單卻掉利潤,消費性電子大廠「盛群」下半年將的營運新瓶頸
2021 上半年全球半導體產能緊繃,因產能受到排擠而漲價的 MCU 成為了熱門話題之一,全球 MCU 廠商隨著這波漲價潮紛紛創下股價新高。然而好景不常,臺灣廠商在下半年半導體產能逐漸舒緩下股價出現轉折,但歐美日 MCU 巨頭們股價卻持續創高。為何同樣身為 MCU 製造商,臺灣廠商和歐美日巨頭的命運卻如此不同?背後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市場給予他們分歧的評價?看完這篇文章,你將了解以下幾件事情:
- 什麼是 MCU?不同位元的 MCU 有什麼差異?
- 淺談 MCU 消費性及非消費性市場
- 工業用和車用 MCU 的發展潛力
- 車用 MCU 為何最被看好?深入探討車用未來成長動能
什麼是MCU(Microcontroller Unit, 微控制器)?
我們可以將 MCU 想像成一台弱化的小型電腦,因為它僅僅利用一塊不到數平方公分大小的 IC 便能完成運算、存取、控制等功能,雖然運算能力較弱,但小體積、低耗能和低成本特性,讓它被廣泛應用在許多不需大量運算應用的設備中,小從額溫槍、塑膠玩具、智慧家電,大到機械手臂、電動車,都需要 MCU 作為控制核心。
Source:MikroElektronika
不同位元的 MCU 有什麼差異?
MCU 的設計一路上從 8 位元發展到 16、32 位元,位元數越大,能處理的資料量也越多,例如 32 位元在相同時間內能夠處理的資料量約是 8 位元的 4 倍,因此 32 位元一般而言擁有較好的運算能力、I/O連接與控制能力,但成本和功耗也高出不少。
不同應用場景所需的 MCU 也不同,目前僅有少部分高階應用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電動車的電源管理系統(BMS)等才會用到 32 位元 MCU,其餘大多數的 IoT 產品如智慧型家電、玩具、PC/NB 周邊等不需大量運算的場景使用 16、8 甚至 4 位元就非常足夠。不過隨著產品越做越複雜,IoT 產品對於運算能力的要求將有所提升,仍可期待 32 位元 MCU 未來在更多場景中被使用。
淺談 MCU 消費性及非消費性市場
MCU 終端應用大致可分為消費性市場(智慧型家電、NB、PC、醫療器材等)及非消費性市場(工業控制、汽車產業等),其中又以非消費性應用為大宗,約占總市場 65% 份額。
Source:Global Market Insights、富果研究部
消費性 MCU 由於進入門檻不高(因為大多是 8、16 位元),已屬紅海市場,台灣廠商(例如盛群(市:6202)、新唐(市:4919)、松翰(市:5471))及大部分中國 MCU 廠商都是以此領域為主。
此外,中國近年致力推動晶片國產化,例如在 2020 年底祭出了半導體業相關減稅補助;再加上此次的全球 MCU 大缺貨,使許多中國下游廠商開始嘗試導入中國國產 MCU,加速了本土化進程。
以上背景將可能吸引更多中國業者和資金投入到此領域,更進一步造成產業供給的增加,因此估計未來數年消費性市場將維持低價競爭的情形,這是台廠要持續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而非消費性 MCU 則屬於競爭門檻較高的市場(大多是 16、32 位元),以工業、車用兩大應用為主,目前市場多由歐美日巨頭:德國英飛凌(Infineon)、荷蘭恩智浦(NXP)、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歐洲義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和美國微晶片科技(Microchip)所供應,前五大巨頭合計就占有全球非消費性 MCU 80% 市占率,單看車用領域更高達 87%,呈寡占市場樣態。
由於工控、車用等非消費性 MCU 注重產品的穩定性及客製化,通常客戶採用後就會有一定黏著性,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而英飛凌、恩智浦等巨頭已在此領域深耕多年並累積深厚的市場聲望,故未來非消費性 MCU 市場寡占的情形將可持續。
Source:富果研究部
根據調研機構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的資料顯示(可見上方圓餅圖),非消費性市場以約 65% 的市場份額超過消費性市場的 35%;且其中工業用 MCU 受惠於智慧工廠概念,其重要性逐漸攀升;車用 MCU 則是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持續升級和電動車的電動動力系統發展兩大因素影響下,平均車載數量將持續增加;加上前五大巨頭具備規模與資金優勢,能夠在未來持續發展和投入資源。綜上所述,非消費性 MCU 的整體未來展望較消費性 MCU 亮眼許多,故接下來我們將焦點鎖定在非消費性市場,並針對工業用和車用市場進行討論。
工業用 MCU 將隨工業 4.0 穩定成長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