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用戶您好,舊版 富果 Legacy APP 預計於 2023/4/30 停止服務,邀請您下載全新富果 App 享受更好的投資體驗。 iOS Android
富果觀點摘要
1.新麥股權集中於董事長兼總經理謝順和及其家族手中,以其過往經營績效衡量,此股權集中現象應正面看待。
2.新麥機械 2022/12 月於深圳交易所申請上市,預計將增加公司於當地資本市場的曝光及流動性。
3.中國烘焙產業在新茶飲普及、短視頻、網紅推波助瀾及年輕人生活步調加快帶動下,並比照飲食文化相對接近的日本,未來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仍有 40~70% 成長空間。
4.新麥位於產業鏈中游,行業競爭激烈,產品線齊全、完善客戶服務是其成為龍頭之關鍵。中國疫情使產業重新整併,新麥將有望直接受惠。
5.展望 2023 年,新麥具三大催化劑:A. 2023 年受惠中國解封及低基期,營運將較 2022 年明顯成長。B.公司現金股利發放穩定,具高殖利率保護。C.估值處歷史下緣,在具產業長期成長保護下,下檔風險有限,並有望因營運成長而被提高估值。
新麥公司簡介—— 亞洲最大烘焙機器製造銷售商
新麥(櫃:1580)成立於 1983 年,為亞洲最大的烘焙機器製造銷售商,成立初期以代理海外設備為主,後以自有品牌「SINMAG」行銷全球,目前有 5 座工廠(無錫兩座、台灣五股、西雅圖、馬來西亞各一座),2021 年營收地區占比為中國 56%、其他亞洲地區 23%、美國 16%、其他 5%。
新麥產品可分為「商用烘焙設備」及「其他廚房設備」兩大類,前者包括烤爐、發酵機、攪拌機、展示櫃、壓麵機、分割滾圓整型機等,占營收 85%,後者則包括冰箱、洗滌設備、油炸爐、工作台冷櫃及各種器具,占營收 15%。公司產品線完整,可一次供應多種設備。
Source:新麥
公司產品終端應用涵蓋糕點、蛋糕、披薩、麵包、月餅等各式烘焙食品,2022 年客戶類型為連鎖店 44.2%、廚具商 20.4%、單店 12.6%、批發 9.4%、超市 1.8%、餐飲 0.9%、其他 10.8%,且包括美國 Publix 超市、Walmart、家樂福、大潤發、統一超、PizzaHut、85 度 C、聖瑪莉、馬可先生、Yamazaki、中國的瀘溪河核桃酥、好利來糕點,以及奈雪的茶等,目前客戶數量高達 3,000 個。
新麥公司股權集中於董事長兼總經理謝順和手中,以其過往經營績效衡量,此股權集中現象應可正面看待
新麥創辦人兼總經理呂國宏先生於 2019 年退休,並由董事長謝順和兼任(2004 年應邀加入新麥,原做機械開發生產起家)。過往呂國宏先生負責前端銷售,謝順和先生負責後端產品開發量產,兩人一外一內帶領公司先後拓展了中國、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市場,也讓公司營業額連年成長。
新麥自 2005 年打入中國、美國等市場後進入高速成長,並一路持續到 2017 年,期間 12 年的營收 CAGR 達 13.8%。然自 2018 年開始因中國大量競爭者加入(推估與新茶飲興起,帶動資本入局有關),公司陷入營運停滯期,隨後 2020 年又遇到疫情,至 2022 年營運都有較明顯衰退。不過整體來看即使公司近年遭遇逆風,EPS 仍可維持每年 10 元左右的水準,管理層的經營績效仍值得肯定。
Source:新麥、富果研究部
股權方面,自呂國宏先生退休後,董事長兼總經理謝順和、其投資公司(盛家投資)及家族成員累計持有公司約 22% 股權,掌握主要股權。
而 6 席董事中,謝順和父子便佔了 2 席,其餘一席為客戶德麥的副總吳耀宗、一席為供應商三能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榮、兩席為新麥高管。整體來看,股權、經營權皆集中在謝順和先生及新麥相關人員手上,從此經營團隊過往的績效來看,對此股權集中之現象應可正面看待。
Source:新麥、富果研究部
新麥機械於深圳交易所申請上市,預計將增加公司於當地資本市場的曝光及流動性
公司營收有約 60% 集中在中國,且為成長潛力最大的地區,目前中國業務由持股 96.4% 的子公司新麥機械負責,公司於 2022/12 向深圳交易所創業板提出上市申請,於 2023/1/19 變為「已受詢」狀態。
公司並於 2022 上半年進行一次股權重組,將新麥美國、新麥泰國、新麥馬來西亞、歐麥機電(負責控制系統業務)都納入新麥機械旗下,以增加對當地投資人吸引力。
新麥機械上市後,將增加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曝光度及流動性,此次的掛牌,某種程度也代表公司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
Source:新麥機械、富果研究部
註:新麥薩磨亞為控股公司,並無實質業務
中國烘焙產業在新茶飲普及、短視頻、網紅推波助瀾及年輕人生活步調加快帶動下,並比照飲食文化相近的日本,未來市場規模仍有 40~70% 成長空間
根據灼識諮詢研究,中國烘焙食品零售總額由 2017 年的 2,784 億元人民幣成長到 2021 年的 3,779 億元人民幣,4 年 CAGR+7.9%,已成僅次美國的烘焙消費大國,並預估到 2026 年將成長到 5,620 億元人民幣, 未來 5 年以 CAGR+8.3% 持續快速成長。
Source:CIC 灼識諮詢、富果研究部
從個人消費角度看,中國 2021 年的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為 7.3 公斤,遠低於以烘焙品為主食的西方國家,也僅為飲食習慣同為以米飯、麵食為主的日本的 1/3。
根據研究部和公司訪談,公司認為長期來看中國人均烘焙食品的消費量將有望達日本的一半,這邊保守將台灣、香港等國家的數據也納入考量,研究部判斷中國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長期應可達 10~12 公斤,亦即還有約 40~70% 成長空間,雖人均消費量的提升有限,但若乘上中國人口數及消費金額,未來成長潛力仍大。
Source:新麥機械招股書、富果研究部
烘焙設備方面,主要分為用在單店或中央廚房兩種,其市場規模從 2017 年的 30.5 億元人民幣成長到 2021 年的 40.8 億元人民幣,4 年 CAGR+7.5%,並預計 2026 年將成長到 59.7 億元人民幣,5 年 CAGR+7.9%,將與烘焙產業一起快速成長。
Source:CIC 灼識諮詢、富果研究部
中國烘焙產業過去之所以快速成長,判斷為兩大主因帶動:
1. 新茶飲(咖啡、奶茶)+ 烘焙的複合式型態普及,烘焙食品的客群擴大到非目的性消費群體
過去在中國,烘焙食品的消費行為大多發生在專賣店、麵包店,客群侷限在真正想買烘焙品的「目的性消費客群」,然近年奶茶、咖啡在中國快速普及,也使烘焙食品的客群擴大到「非目的性消費客群」,消費者並不是因要吃烘焙品才刻意消費,而是將烘焙品作為搭配咖啡、奶茶的附加甜點,抑或是下午茶聚會的點心,使烘焙食品的受眾擴大。
根據統計,中國新茶飲市場規模從 2017 年的 422 億元人民幣成長到 2022 年的 1,040 億元人民幣,5 年 CAGR+19.8%,並預估 2024 年可達 1,740 億元人民幣。
Source:中國連鎖經辦協會 <2022 新茶飲研究報告>、富果研究部
中國新茶飲的門市數量也達 48.6 萬家(2020 年為 37.8 萬家),包括密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等連鎖茶飲店在近年接連 IPO 及快速展店。
咖啡市場亦快速成長,根據艾媒諮詢調查,中國 2021 年咖啡市場規模達 3,817 億元人民幣,過去 5 年 CAGR+28%,並預估在 2025 年達 1 萬億元人民幣,未來 4 年 CAGR+27%。除了星巴克外,瑞幸咖啡、Manner、Times 等本土咖啡品牌亦快速成長,以瑞幸咖啡為例,目前門市數已達近 8,000 家(已超過中國星巴克約 6,000 多家),以每年超 1,000 家的速度展店,而瑞幸 2022 年營收也達 16.9 億元人民幣,4 年 CAGR+93%。
觀察中國目前每人平均每年咖啡飲用量為 9 杯,遠不及日韓、美國的 300 多杯。然而細分來看,中國如上海、北京等一二線城市的人均飲用量已達 300 杯,與上述國家相當,這代表中國人亦有喝咖啡的習慣,因此隨咖啡向二三線城市滲透,中國咖啡產業未來成長潛力龐大。
Source:Deloitte <中國現磨咖啡白皮書>、富果研究部
註:中國一二線城市調研對象為已養成喝咖啡習慣之消費者
此外,越來越多複合式的門市開出(亦即新茶飲店同時賣烘焙糕點),更加大了烘焙食品的曝光度,目前中國的咖啡、奶茶品牌眾多,在產業進入門檻不高下,差異化成各品牌競爭重點,因此對麵包、蛋糕等點心的多元、精緻化越來越重視(例如瑞幸成立自己的烘焙公司),使消費者的選擇更加多元。
2. 生活步調加快、烘焙食品精緻化,消費者對方便食用的烘焙食品需求提高
除了新茶飲、咖啡帶動外,生活步調的加快,使越來越多人選擇方便易食的麵包當正餐,根據調查,目前已有 11% 以上的中國人會選擇麵包做早餐(僅次於包子),而年輕人的比例更高達 40%,且比例持續增加。
此外,過去的烘焙業一直有西式餐點的標籤,但近年來在短視頻、網紅們的推波助瀾曝光、店家推陳出新的行銷下也使中國人對烘焙食品的接受度持續增加,中國的烘焙食品亦漸漸獨樹一格。
綜上所述,預計在新茶飲持續普及、烘焙食品正餐化兩個趨勢帶動下,中國烘焙產業未來幾年將持續成長。
新麥位於產業鏈中游,行業競爭激烈,產品線齊全、完善客戶服務是其成為龍頭之關鍵。中國疫情使產業重新整併,新麥將有望直接受惠
新麥位於產業鏈中游,上游為不鏽鋼、鐵材、鑄鐵等原料供應商(供應商包括無錫浦新金屬、鉅德不鏽鋼、上海北峰製冷、上海海光電機等當地廠商),下游則包括各式各樣的餐飲店、零售店、賣場等。公司在單一供應商、客戶的供貨及銷售占比都未超過 5%,反映產業較為破碎的特性。
而烘焙設備依照品牌價格及服務品質大略可分為歐美的高端品牌、亞洲的中高端品牌及中國本土的低端品牌三種,高端設備例如瑞士 Kolb、德國 MIWE、義大利 Ali Croup、美國 Middleby 等,都是歷史悠久的大集團,雖售價高但服務完善;而低端品牌則為中國零散的小廠商,售價低廉但保障少。
新麥的產品定位則恰位於兩者中間,價格合理(售價約為歐美品牌的 1/2)且售後服務完善(包括顧問服務、安裝、零件維修等),公司於中國設有約 40 個辦事處,相較歐美大牌需送回原廠維修,能更就近服務客戶,加上中國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較高,也因此新麥經營多年已是中國烘焙設備的龍頭。
新麥除了性價比高、售後服務完善外,高客製化能力、直銷模式亦為其競爭優勢,公司能完整涵蓋各產品線(例如每一家蛋糕、麵包店,對機型的要求都不一樣),而直銷則能直接與客戶溝通議價,和客戶的黏著度也會更緊密。
由於烘焙設備因本身進入門檻不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目前光中國的同業便高達 200 餘家,新麥於中國的市佔率也從過往 30% 降低至 2021 年的 12%,這也是公司近年營收未有明顯成長的主因。
不過公司目前仍為行業領頭羊(其餘廠商市佔率皆未超過 5%),且下游烘焙業競爭更激烈(產業集中度 CR5 約僅 10%),因此新麥仍握有較高的議價能力,除 2021 年疫情外,公司過往毛利率長年皆維持在 40% 上下,證明公司有能力將成本轉嫁。
註:產業集中度 CR5 指產業內規模前五大的企業的市場份額加總。
此外,根據研究部與公司訪談,疫情期間有多家小烘焙設備廠商因現金流短缺而倒閉,過往野蠻生長、打價格戰的產業亂象已有改善,判斷公司在疫情後將有機會取得更多市佔率。
展望 2023 年,新麥具三大催化劑:
一、2023 年受惠中國解封及低基期,營運將較 2022 年明顯成長
2022 年因中國封城,使新麥全年營收僅為 39.1 億元新台幣(以下同),YoY-9.3%,毛利率也從疫情前 40% 降低至 36% 左右。
不過,中國已於 2022/12 月全面解封,帶動實體消費回升,根據統計,中國 2023 年春節期間消費行業營收較 2019 年疫情前同期成長 12%。
而線下餐飲作為民生必需品、社交聚會場所,將最直接受惠於消費復甦。不過,觀察新麥 2023/1 月營收仍僅有 2.4 億元,YoY-7.4%,判斷是中國突然的解封使下游業者尚來不及和設備商拉貨,造成訂單的滯後,再疊加缺工、農曆年假較長等原因影響。
預期 2023/2 月起客戶將加速與新麥拉貨的速度。觀察公司帳上合約負債自 2021Q4 開始明顯增加,到 2022Q3 已有 1.7 億元(過往平均約 0.8 億元),且有 60% 訂單來自中國,代表中國客戶持續拉貨,但礙於供應問題(疫情缺工)尚未出貨。
Source:富果研究部
產能方面,公司 2023 年預估擴建 1.4 萬平方公尺的廠房(約增加 5~10% 產能),若預估公司產能利用率能恢復至約 90% 的水準,並假設 ASP 不變,則推估 2023 年營收可達 46.2 億元,YoY+19%。
毛利率部分,主要由兩大因素驅動:
- 公司產品有約 66~68% 成本皆為不鏽鋼等原物料,觀察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不鏽鋼報價約在每噸 1.6 萬元人民幣左右,自 2021~2022 年的每噸 1.8~2.0 萬元人民幣有明顯回落,價格約接近 2019~2020 年的水準。
- 中國地區的毛利率高於其他國家,然 2021~2022 年因疫情影響,使中國營收佔比從過往 60~65% 降低至 45~55%,因此 2023 年中國區營運佔比的增加也將拉升毛利率。
綜合以上,預估 2023 年公司毛利率可回升至 39.7%。最後推估公司 2023 年 EPS 為 11.3 元,YoY+3.4 元,將較 2022 年有明顯成長。Source:富果研究部
二、公司現金股利發放穩定,具高殖利率保護
三、估值處歷史下緣,在具產業長期成長保護下,下檔風險有限,並有望因營運成長而被提高估
以預估新麥 2023 年 11.8 元 EPS 及目前 97 元股價計算之 Forward P/E 約 8.3 倍,而公司在疫情前的歷史 P/E 約落在 10~13 倍,目前估值已處歷史下緣。
Source:富果本益比河流圖
考量中國烘焙產業生命週期仍處成長期,而新麥為產業領頭羊,長期將直接受惠產業成長趨勢。中短期來看,在消費復甦帶動公司營運成長、高現金殖利率及低估值等三大催化劑帶動下,目前評價已被低估,未來則需重點觀察公司每月營收是否有持續成長。
下行風險:中國疫情再次加劇並封城、中國中小設備商再次湧入戰場、鋼價重新上漲
♦ 推薦閱讀:【關鍵報告】首家上市的連鎖快餐:分析「八方雲集」潛力
自我揭露與聲明: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有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但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我與本文所提到的公司沒有商業關係,撰寫本文僅為分享,並無收取任何報酬。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責任編輯:林旻毅(持有高業、投信投顧證照,通過 CFA Level 2)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