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於上週公布了 2023Q3 財報,其中的亮點是車用電子業務的營收較上季度下滑了近 28%。台積電總裁 CC Wei 在法說會上也明確提到:「車用電子在經歷過去兩年的供不應求後,客戶也開始去庫存,預計要到 2024 年才會回溫。」
自 2023 年初以來,佔據全球汽車出貨量約 35%、電動車市場 60% 份額的最大市場中國,在整體經濟轉差的背景下,車市表現並不樂觀,2023 前三季的汽車出貨量均較去年明顯下滑。
註:2023/4 銷量成長飆升主要因去年同期基期低
Source:車主之家、富果研究部
我們從車用半導體 IDM 大廠的營運狀況來看,英飛凌、On Semi、ST Micro、德州儀器等公司對 2023Q3 的營收展望都與 2023Q2 持平,且大多公司的在手訂單也都較上一季略有減少。例如英飛凌 2023Q3 在手訂單降低到 36 億歐元,較 Q2 減少 2 億歐元。我們可以推斷,車用半導體也開始進入去庫存階段。
過去一兩年,市場充滿了對電動車產業樂觀的研究分析,並且有許多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了車用晶片未來幾年的快速成長。
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電動車需求仍然強勁,全球電動車銷量在 2023H1 達到了 620 萬輛,YoY+49%,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 15%,並預計 2023 全年可達 18%。然而,這其中的銷量部分可能是因車廠降價實現的。
以特斯拉為例,2023Q3 的平均每台車的售價為 44,000 美元,較 2022 年同期的 54,000 美元減少了 18.5%。而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品牌,也在今年持續降價,在車市需求轉弱、車商間的價格戰廝殺之下,有許多小型車廠因此倒閉。根據 Bloomberg 的數據,中國的車廠數量從 2019 年的 500 多家降至目前僅剩 100 多家,代表在過去的四年中有 400 多家的車廠倒閉或被併購。
可以判斷,電動車產業已經結束了過去幾年來的野蠻生長,紅利期即將結束(尤其是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已達 35% 以上),產業雖仍會持續快速成長,但會轉向更加健康的發展。
而在車用半導體部分,目前產業開始去庫存的主要原因,是各車廠過去幾年過度樂觀預測市場需求,導致了 overbooking(超額下單)。其實只要是製造業,就很難逃過景氣週期的影響,景氣好時供不應求,嚴重缺貨,但景氣反轉時則供過於求。
這是因為在製造業中,需求和供應之間存在時間差的特點,需求變化迅速,但供應端的調整需要較長的時間,廠商從買設備、擴產到等產能就位,通常都需要 1~2 年的時間。
因此當需求強勁時,使並沒有那麼多的需求,但因為怕拿不到貨,客戶也可能會過度下單,而製造廠收到樂觀訂單後就會開始擴產,但當廠房蓋好後,需求可能已經下降甚至消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車用 IDM 廠商都擁有自己的廠房,過去因供不應求才將部分生產外包給晶圓代工廠。但現在隨著需求減弱,這些 IDM 廠商就會優先填補自家產能,從而減少原本委外給代工廠的訂單,我們從台積電本季度車用電子部門的營收衰退幅度遠高於 IDM 廠就可證明。因此,原先受惠於委外訂單的晶圓代工廠(尤其是 16/28 nm 以上的成熟製程),後續將會受到影響。
而對英飛凌、On Semi、ST Micro、德州儀器這些 IDM 來說,他們仍看好車用電子未來幾年的發展,且近期都有較大的擴廠計畫,新產能會在 2025~2026 年陸續開出。
再來我們需要追蹤車市回溫的狀況。以目前來看,車市需求衰退只是產業成長的短暫修正調整,因此現在庫存去化反而不是壞事,讓產業整頓一下後,重新再回到健康的供需成長。
自我揭露與聲明: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無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且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我與本文所提到的公司沒有商業關係,撰寫本文僅為分享,並無收取任何報酬。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責任編輯:林旻毅(CFA、高業、投信投顧證照)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