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28 日,台灣微控制器 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廠 新唐 宣布斥資約 76.8 億新台幣(以下同),以相當於公司 2.65 個股本的現金收購松下集團Panasonic 旗下的半導體事業 PSCS(Panasonic Semiconductor Solutions),並預計在 2020 年 6 月完成付款。雖然在消息公布的隔天(11/29) 盤中股價曾一度達 7.57% 的漲幅,但隨後幾天便急殺回檔,目前較高點(2020/1/9,46元)已修正不少,顯然市場對此次的併購案並未非常看好。此篇文章將研究此次併購案的細節,及未來可能帶來的效益及隱憂。看完這篇文章,你將了解以下幾件事:
- 新唐是間怎麼樣的公司?
- 為何市場不看好這次的併購案?
- PSCS 能帶給新唐什麼?未來會有怎樣的效益?
新唐是間怎麼樣的公司?
新唐(4919)為台灣 MCU (微控制器)的 IC 設計大廠,2008 年從華邦電邏輯 IC 事業部門獨立,目前華邦電持有其 61.55% 的股份,籌碼穩定。主要產品為 MCU 77%(32 位元約 80%,8 位元約 20%)、 BMC(伺服器遠端管理晶片)及晶圓代工 23%。新唐今年來營運持穩表現,前 10 月營收 94.2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 2.7 %。毛利率長期維持在 38–41% 左右,而營運現金流也都維持淨流入(僅 2019Q1 因貿易戰關係為淨流出)。

以下為新唐歷年三率(毛利率、營業利業率、稅後淨利率)

什麼是 MCU?新唐的 MCU 怎麼樣?
MCU(微控制器)可以想像成一台弱化的電腦,它會將記憶、控制、運算等功能整合到一顆晶片中。雖然運算能力較弱、記憶體也低,不過卻擁有體積小、價格低、功耗低等優勢,因此可以被廣泛應用在不需要太複雜功能的設備上,舉凡智慧型手機、智慧家電、電動車、工廠等都能看到 MCU 的應用。在這個物聯網爆發的時代,MCU 的需求也可望維持快速成長。
而 MCU 從 8 位元開始,一路發展到 16、32 位元,雖然 32 位元 MCU 效能較強,但 8 位元及 16 位元因為有成本及功耗上的優勢,目前多數的 IoT 產品還是使用 8 及 16 位元的 MCU。但隨著 IoT 產品越做越複雜,32 位元最終成為市場主流是肯定的趨勢。

目前 MCU 市場主要控制在如荷蘭恩智浦(NXP)、日本瑞薩電子(Renesas)、美國微芯科技(Microchip)、義大利意法半導體(ST)、德國英飛凌(Infineon)等國外大廠,光前八大廠商就佔據全球約 88% 的市場份額,寡占整個 MCU 市場。而台灣 MCU 相關的供應商有新唐、盛群(6202)、九齊(6494),有別於大多台廠都是以 8 位元的低階 MCU 為主,新唐很早就開始研發 32 位元,也因此競爭力相對較強,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目前中國正在加速境內 ETC (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 的佈建,預計在 2020 年底前實現 ETC 的全場景覆蓋,每個收費站裡車道的偵測器都需要MCU,而新唐已成功打入此標案,預計將會有不錯的成長動能。
新唐的 BMC 有機會嗎?
新唐除了 MCU 外,BMC(伺服器遠端管理晶片)也是另一大成長動能,目前是全球伺服器龍頭 Dell 的獨家供應商,近期也打入 Google 的資料管理供應鏈。通常一顆 BMC 的生命週期可達 4~5 年,且一旦打入就不容易被更換,是公司長期的營運動力,而 BMC 的毛利率通常都有 50% 以上,高於新唐整體毛利率的 40%。目前 Intel Purley 平台的滲透率已達 70%,並預計2020 年再推出 Whitley 平台,預計可帶動整體 BMC 下一波成長動能。而目前整個 BMC 供應商僅有信驊(5274)、新唐、HPE、華為四家,但 HPE、華為都只有供應給自家伺服器使用,因此市場主要的供應商其實就只有信驊 (市佔率約 60%)和新唐兩家而已,是一個寡占市場。

受惠 5G 的商轉對數據處理的大量需求而使伺服器需求增加,新唐的 BMC 也可望能夠維持穩定成長(但成長力道預期會比 MCU 低)。
綜上所看,新唐的業務不論是 MCU 或是 BMC 都走在大趨勢上,且公司也有一定水準的競爭力,此外其財務狀況也很穩健,每年也穩定配息,近幾年殖利率都有約 5% 的水準。就業務及公司體質來看是間值得長期投資的公司,只不過目前本益比的位階也不算低,因此以下就要來分析這次的併購案能為新唐帶來多少效益。
新唐和松下集團蛇吞象整合的背後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