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嚴峻,臺灣至今(2021年底)仍維持二級警戒,民眾消費模式也被迫在疫情期間從實體轉為線上購物,使相關電商公司營收紛紛創高,臺灣零售網購占比也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在疫情伴隨的急性需求消失後,臺灣電商能否持續成長?相關公司股價是否已偏高?看完這篇文章,你將了解以下幾件事情:
- 臺灣電商現況介紹,未來有哪些趨勢?
- 疫情僅為短暫催化劑,未來電商發展仍將回歸基本面
- 以 PEG 評價,相關電商公司股價已充分反應成長潛力
臺灣電商現況簡述
臺灣電商主要可分成兩個類型:電商平台和自建品牌。電商平台例如蝦皮(NYSE:SE)、momo(富邦媒,市:8454)、PChome(網家,市:8044) 等網站,商家透過申請平台帳號上架商品進行販售;自建品牌則是透過系統商服務(例如 91APP(櫃:6741)、Shopline等)或是自行架設網站來建立自有品牌的網站或 APP,能夠更好的掌握客戶資料和銷售數據,來深入了解客戶輪廓和屬性。
除了電商平台和系統商外,金流整合平台例如綠界(興:6763,歐買尬轉投資)、藍新(智冠轉投資的公司)等也參與在電商市場當中,他們協助商家建立完整的金物流系統,提供顧客多元的付款和配送方式,省去商家自行搭建的麻煩。
以線上課程平台 Hahow 為例,其使用綠界提供的金流服務處理課程款項及付款方式,整合了包含信用卡、ATM 轉帳和超商條碼付款,及開發票等業務,大幅節省了 Hahow 的金流系統搭建成本。
台灣電商已成大者恆大,然電商滲透率仍有成長空間
…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