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ic selectors
Exact matches only
Search in title
Search in content
Post Type Selectors
Search in posts
Search in pages
Filter by Categories
材料設備
美股觀點摘要
法說會備忘錄
消費性電子
量化分析
金融知識
投資心法
投資入門
其他
軟體
能源
生醫
民生消費
電子零件
記憶體
IC 封測
IC 製造
IC 設計
半導體
個股分析
其他
民生消費
生醫
軟體
消費性電子
車用
AI
產業分析
時事短評
未分類
logo 註冊/登入 logo
test


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中銀行於 2024 年前三季營運表現穩健成長。累計稅後淨利達 63.47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29.37%,每股盈餘 (EPS) 為 1.15 元,年增 29.21%。資產品質維持良好,2024Q3 逾期放款比率降至 0.10%,備抵呆帳覆蓋率則高達 1195.03%

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淨收益的提升,其中手續費淨收益其他淨收益貢獻顯著,同時呆帳費用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公司持續推動數位轉型與 ESG 策略,導入 AI 防詐模型並積極參與綠色金融,獲得多項外部獎項肯定。展望未來,管理層預期在穩健的資產品質與成本控管下,利差與淨利息收益率 (NIM) 將維持穩定。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中銀行的業務主要分為企業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及海外業務。

  • 企業金融:放款業務穩定成長,為主要放款組合之一。2024Q3 企業金融放款餘額為 2,821 億元,較 2023 年底成長 7.80%。其中,中小型企業放款佔總放款比重最高,達 35.77%
  • 消費金融:放款餘額為 3,038 億元,較 2023 年底成長 6.26%。其中「購置住宅及修繕貸款」為主要成長動能,年增率達 16.08%;而「個人消費性放款」則呈現策略性縮減,年減 14.63%
  • 財富管理:為手續費收入的核心來源。2024Q3 單季財富管理業務收入達 6.14 億元,佔總手續費收入的 48.04%。其中,基金手續費收入成長最為強勁,年增率達 70.59%
  • 海外業務:包含 OBU 及納閩分行,獲利貢獻顯著提升。2024 年前三季境外單位稅前淨利合計 12.04 億元,年增 125.05%,佔全行稅前淨利比重提升至 16.36%。成長主因來自海外聯貸案及外幣債券投資收益增加。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4 前三季累計)

    • 稅後淨利63.47 億元,年增 29.37%
    • 每股盈餘 (EPS)1.15 元,年增 29.21% (追溯調整後)。
    • 總資產規模9,355 億元,年增 10.93%
    • 淨值816 億元,年增 11.32%
    • 資產報酬率 (ROA):年化後為 0.95%,優於去年同期的 0.80%。
    • 淨值報酬率 (ROE):年化後為 10.71%,優於去年同期的 9.17%。
  • 獲利驅動因素

    • 淨收益成長:2024 年前三季合併淨收益為 144.72 億元,年增 11.77%。主要由手續費淨收益 (年增 22.75%) 及利息淨收益 (年增 4.90%) 帶動。
    • 成本控管得宜:成本效益比率 (Cost-to-Income Ratio) 自去年同期的 42.14% 降至 39.62%,主因淨收益成長率 (11.12%) 高於營業費用成長率 (4.47%)。
    • 呆帳費用減少:合併呆帳費用較去年同期減少 4.56 億元,對獲利有正面貢獻。
  • 資產品質與資本適足性

    • 逾期放款比率:2024Q3 為 0.10%,較去年同期的 0.19% 下降 0.09 個百分點,資產品質持續改善。
    • 備抵呆帳覆蓋率:2024Q3 達 1195.03%,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503.57 個百分點,風險承受能力強健。
    • 資本適足率 (合併):2024Q3 為 14.51%,第一類資本比率 12.79%,普通股權益比率 11.55%,皆符合法定標準。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數位金融與 AI 應用:為因應數位化趨勢及防範金融詐騙,台中銀積極導入 AI 防詐預警模型。透過與警政署及「鷹眼識詐聯盟」合作,並採用「聯邦式學習」技術,模型準確度達 80% 以上,有效提升詐騙金流的偵測與攔阻能力。
  • 綠色金融:公司積極實踐 ESG,推出多項綠色金融服務,協助企業汰換高耗能設備。同時,逐年提升對綠色及永續債券的投資比重。其「小綠人養成計畫」透過鼓勵客戶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結合植樹活動,已達成三年種植 5,000 棵樹苗的目標。
  • 客戶服務與數位轉型:持續投入資源進行數位轉型,升級數位服務平台。為落實公平待客,針對銀髮族與弱勢群體打造友善數位介面,提供大字體、語音操作等功能,實踐「數位金融無障礙」的理念。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新總部大樓建置:新總行大樓主體結構工程進度已近 85%,室內裝修工程已於 2024 年 11 月開工,預計 2025 年 12 月底前完成所有工程,並維持 2026 年第三季啟用的目標。
  • 成本效益優化:透過擴大淨收益基礎,使淨收益成長率高於營業費用成長率,持續優化成本效益比率 (CI Ratio),目標是讓代表收益的分母持續擴大。
  • 海外發展:對於海外新的發展規劃,公司表示目前仍在評估階段,若有確切計畫將再對外說明。
  • 放款策略

    • 房貸業務:採「價量並重」策略,新增房貸平均利率區間約在 2.8% 至 3%。購置住宅貸款餘額雖有成長,但銀行法 72-2 條相關比率仍在安全範圍內。
    • 土建融業務:為配合央行管理措施,未來將更著重於中小企業放款,土建融佔全行放款的比重不會再提升。



6. 展望與指引

  • 手續費收入:管理層表示,近三年手續費淨額年均成長率約 12%,期望 2024 年能維持此成長水準。展望 2025 年,儘管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高,仍希望維持相近的成長動能。
  • 存放利差與 NIM

    • 外幣利差:預期美國聯準會 (Fed) 將持續降息,可能使外幣存放利差略為收窄,但因外幣放款佔比不高 (不到 10%),對整體影響有限。
    • 台幣利差:預期台灣央行利率將維持穩定,台幣存放利差變化不大。銀行將持續爭取優質放款以擴大利差。
    • 整體 NIM:綜合考量台外幣利差及債券投資收益後,管理層對 2025 年的 NIM 走勢持樂觀看法,預期可維持當前水準,不會有負面影響。



7. Q&A 重點

  • Q1:請問今年全年及明年手續費收入的預期成長率?境外手收與獲利成長的原因?

    A:手續費成長率:近三年平均年成長約 12%,希望今年能維持此水準。明年市場挑戰較多,但目標仍是維持近年的成長率。

    境外業務成長原因:手收:主要來自境外的聯貸案。獲利:除了聯貸案,外幣債券的投資部位較去年增加,相關利息淨收益也同步成長,並帳列於境外單位。

  • Q2:請問第三季及累計獲利是否有持續創同期新高?

    A:是的,與同業情況相似,截至 2024 年 10 月的累計獲利已超越去年全年,創下去年同期新高。

  • Q3:整體房貸相關放款餘額、成長率及限額?

    A:餘額與成長:目前購置住宅貸款餘額約 931 億元,年成長率 (YoY) 約 16%

    限額:關於央行不動產總量管制,至年底前約還有 20 多億元的額度可承做。

  • Q4:貴行房貸業務量與去年相比的成長?目前房貸水位是否接近銀行法 72-2 條的上限?是否有停貸或暫緩撥款?新增房貸利率區間?

    A:成長率:年成長約 16%

    72-2 上限:目前仍在安全範圍內

    停貸狀況:目前沒有限貸或暫緩撥款的情形。

    利率:採價量並重策略,新承做案件的平均利率約在 2.8% 至 3% 之間。

  • Q5:新總部大樓的工程進度?是否能在 2026 年第三季啟用?

    A:主體結構工程進度近 85%。室內裝修工程已於 11 月 14 日開工,工期約 396 天,預計 2025 年底前完成。全行仍表定在 2026 年第三季啟用

  • Q6:營業費用率 (CI Ratio) 下降的主因?是否會繼續下降?理想範圍為何?

    A:下降主因:分母(淨收益)的成長率 (約 11%) 遠大於分子(營業費用)的成長率 (約 5%)。淨收益成長主要來自手續費淨收益與投資相關的其他淨收益。

    未來趨勢:是否持續下降取決於未來金融環境及銀行擴大淨收益的努力。

    理想目標:沒有設定特定比率,但目標是讓代表收益的分母越大越好

  • Q7:海外是否有新的發展規劃?

    A:目前正在評估中,若有確切計畫會再向外界說明。

  • Q8:土建融的逾放比率?2025 年的成長展望?

    A:逾放比:本行的建築融資逾放比率優於全國平均值 0.02%,比平均值更低。

    成長展望:為配合央行管理措施,未來將朝中小企業發展,土建融佔全行放款的佔比不會再提升

  • Q9:對 2025 年台外幣利差與 NIM 趨勢的看法?

    A:利差:預期美國降息將使外幣利差略降,但因佔比小,影響有限。台灣利率預期不變,台幣利差將維持穩定。整體存放利差不會有太大影響。

    NIM:考量債券投資部位多為固定利率,加入計算後對 NIM 不會造成負面影響。整體而言,對 NIM 未來走勢持樂觀看法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法說會簡報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