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0 全年財務表現: 全年合併營收達 新台幣 5.358 兆元,微幅年增 0.3%。受第一季疫情及業外轉投資收益減少影響,全年稅後 EPS 為 新台幣 7.34 元,低於 2019 年的 8.32 元。
- 2020 第四季營運亮點: 受惠於智慧型手機需求強勁,單季營收達 新台幣 2.009 兆元,季增 56%,年增 15%,表現優於預期。毛利率為 5.69%,淨利率為 2.29%。
- 2021 第一季展望: 公司釋出審慎樂觀看法,預期 2021Q1 營運表現將優於正常季節性水準。四大產品線年對年 (YoY) 均預期成長。
- F3.0 轉型策略: 電動車 (EV) 業務為未來主要成長動能。MIH 開放平台聯盟在五個月內已吸引全球 1,348 家 合作夥伴加入,進展超乎預期。公司計劃於 2021Q4 發表基於 MIH 平台開發的電動巴士與兩款乘用車原型車。
- 關鍵挑戰: 全球零組件缺料問題持續,公司預期影響出貨約在 10% 以下,且此狀況可能持續至 2022 年。
- 股利政策: 董事會決議 2020 年度配發現金股利每股 新台幣 4 元,配息率 54%。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 鴻海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服務 (EMS) 企業,主要業務涵蓋四大領域:消費暨智能產品、雲端網路產品、電腦終端產品及元件與其他產品。
-
2020Q4 營收佔比:
- 消費暨智能產品: 63%
- 雲端網路產品: 18%
- 電腦終端產品: 15%
- 元件及其他產品: 4%
-
各業務板塊表現 (2020Q4):
- 消費暨智能產品: 因智慧型手機出貨強勁,表現優於預期。
- 雲端網路產品: 各項產品表現與預期一致。
- 電腦終端產品: 受惠於遠距工作 (Work from home) 需求,平板與筆電需求維持強勁。
- 元件及其他產品: 因客戶銷售策略調整,Cable 及 Connector 實際銷售量略低於預期。
- 策略轉型: 公司正積極推動 F3.0 轉型升級,聚焦於 3+3 領域 (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 + 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目標從「製造的鴻海」轉型為「技術的鴻海」。電動車業務為當前發展核心,透過 MIH 開放平台與垂直整合佈局,建立創新的造車商業模式。
3. 財務表現
-
2020 全年度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 新台幣 5.358 兆元 (YoY +0.3%)
- 營業毛利: 新台幣 3,029 億元 (毛利率 5.65%),較 2019 年的 5.91% 下滑,主因疫情影響。
- 營業利益: 新台幣 1,108 億元 (營業利益率 2.07%),因費用管控得宜,維持與前年相當水準。
- 歸屬母公司淨利: 新台幣 1,018 億元 (YoY -12%)
- 每股盈餘 (EPS): 新台幣 7.34 元
-
2020 第四季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 新台幣 2.009 兆元 (QoQ +56%, YoY +15%)
- 營業毛利: 新台幣 1,144 億元 (毛利率 5.69%),年對年下滑主因為產品組合及匯率影響。
- 營業利益: 新台幣 515 億元 (營業利益率 2.56%)
- 歸屬母公司淨利: 新台幣 460 億元 (YoY -4%)
- 每股盈餘 (EPS): 新台幣 3.32 元
-
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
- 截至 2020Q4 底,淨現金達新台幣 4,938 億元,年增 2,651 億元。
- 現金週轉天數因客戶提前付款,由 35 天降至 23 天。
- 2020 全年資本支出為 新台幣 655 億元,較前年減少 120 億元,反映公司審慎管控支出。
- 自由現金流量達 新台幣 3,121 億元,年增 1,416 億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MIH 開放平台聯盟:
- 聯盟在 5 個月內快速累積 1,348 家 來自全球 47 個國家的合作夥伴,反應熱烈。
- 平台將於 2021 年 7 月正式獨立為非營利組織「MIH 聯盟」,以保持中立性,吸引更多夥伴加入。
- 計劃於 2021 年 4 月推出 EVKit 開發工具,並於 10 月發布 New EVKit。
-
電動車產品佈局:
- 2021Q4: 將對外展示第一款基於 MIH 平台開發的電動巴士及兩款乘用車原型車。
- 2022Q1: 協助拜騰 (BYTON) 的 M-Byte 車款達成量產 (SOP)。
- 2023Q4: 與美國 Fisker 合作的第二款電動車將投入量產。
- 預計 2022 年初將公布電動巴士及 C 級距電動車的新客戶。
-
關鍵合作夥伴:
- 品牌客戶: Fisker (美國)、納智捷 (台灣)、拜騰 (中國)。
- 整車代工: 與裕隆集團及吉利集團合作,提供整車代工製造服務。
- 關鍵零組件: 與日本電產 (Nidec) 合作開發電機,並正與多家廠商洽談電池合作案。
- 自動駕駛: 投資自動駕駛軟體公司 AutoCore。
-
F2.0 數位轉型成果:
- 集團已有超過 20 座內部燈塔工廠,其中成都與龍華廠區獲得世界經濟論壇 (WEF) 燈塔工廠認證。
- 數位轉型已帶來顯著效益,部分廠區生產效率提升 30%,研發產能提升 15%。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目標: 透過 F3.0 轉型,聚焦 3+3 產業,將鴻海從「製造」公司轉型為「技術」公司,並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為未來主要成長動能。
-
電動車策略:
- 商業模式: 採取 B2B 及 B2G 模式。在商用車領域直接面對客戶;在乘用車領域,則透過 MIH 平台賦能品牌客戶,鴻海專注於 B2B。
- 核心競爭力: 透過併購華創 (後成立鴻華先進),掌握了台灣少有的整車設計開發能力,這是與其他 ICT 同業最大的差異點,使其有能力與 Magna、Bosch 等國際大廠競爭。
- 零組件布局: 專注於電池、電機、電控及軟體等關鍵零組件。將運用集團在精密製造、半導體設計與製造方面的核心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
-
毛利率目標:
- 中期目標 (ICT 業務): 透過數位轉型與提升零組件營收,力求毛利率達到 7%。
- 長期目標 (集團整體): 依靠電動車等新事業的高毛利貢獻,目標在 5 年內將集團整體毛利率提升至 10%。管理層指出,純電動車代工毛利低於 5%,但零組件毛利可達 25-30%,鴻海將重點發展高毛利的零組件業務。
- 全球佈局: 持續推進區域製造策略,在印度等地的佈局領先同業。雖然 2020 年因疫情穩定,中國廠區產出佔比不減反增 (約 75%),但長期趨勢仍朝向全球分散化發展。
6. 展望與指引
- 2021 全年展望: 對 ICT 產業維持審慎樂觀。樂觀來自於鴻海在區域製造的領先佈局;審慎則源於疫情與全球零組件缺料的不確定性。
- 零組件短缺影響: 目前評估缺料對訂單的影響在 10% 以下,主要衝擊緊急加單的部分,正常訂單影響較小。預期缺料狀況可能持續至 2022 年第二季。
- 資本支出 (Capex): 2020 年資本支出審慎管控,較 2019 年減少。未來若疫情好轉,區域製造移轉加速,資本支出可能增加。針對電動車設廠,初步估算月產能 1 萬台的工廠約需 10 億美元投資,將與合作夥伴共同承擔。
- 電動車設廠計畫: 預計在 2021 年中前,決定於美國或墨西哥擇一設廠。
7. Q&A 重點
Q: 關於 2021 年 ICT 產業展望,以及缺料的影響?F2.0 數位轉型對今年毛利率 7% 目標的幫助?
A: 2021Q1 開了個好年,消費產品優於預期。全年展望審慎樂觀,樂觀點在於鴻海的區域製造佈局領先同業,審慎點在於疫情與缺料。缺料對出貨量的影響預估在 10% 以下,此狀況可能持續到明年 (2022)。F2.0 的效益去年已被疫情和匯率掩蓋,若無重大外部影響,今年仍有機會達成 7% 的毛利率目標。
Q: 鴻海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的佈局策略?美國設廠計畫?推動電動車業務至今,哪些進展超乎預期,又遇到哪些障礙?
A:
- 關鍵零組件: 專注於電池、電機、電控及軟體。不會獨自研發,會與夥伴合作,如與 Nidec 合作電機,電池合作案將在近一兩個月公佈。
- 美國設廠: 預計 2021 年 6 月底前決定在美國或墨西哥設廠。月產能 1 萬台的工廠約需 10 億美元資金。
- 進展與障礙: MIH 聯盟的響應速度及傳統與新創車廠對此模式的肯定,都比預期快。最大的障礙是人才是否足夠應付龐大需求,其次是電池原物料的掌握。
Q: 為何鴻海的電動車策略不像其他電子廠只做零件,而是像 Continental 或 Magna 模式?為何從商用車 (巴士) 切入?
A:
- 策略差異: 鴻海擁有整車設計能力 (來自華創團隊),這是與其他 ICT 同業最大的不同,因此有能力提出平台化的想法與國際一線大廠競爭。
- 切入點: 鴻海的商業模式優勢在 B2B 及 B2G (政府),商用車符合此模式。乘用車則透過平台賦能 B2C 品牌客戶,鴻海專注做 B2B。
Q: 電動車部分關鍵技術 (如軟體、電池) 並非鴻海傳統強項,如何確保未來能獲利並提升毛利率?對 10% 毛利率目標的信心程度?
A:
- 核心技術: 鴻海在精密製造、材料、化工等領域的工藝能力,可應用於提升電池與電機的品質。此外,集團垂直整合的半導體能力 (從設計服務、晶圓製造到封測) 在分工尚不成熟的電動車產業將是巨大優勢,尤其是在特殊製程 (如 SiC、IGBT) 方面。
- 10% 毛利率目標: ICT 業務要達到 10% 非常困難,目標是 7%。集團要達到 10% 必須靠新事業。電動車零組件毛利率可達 25-30%,將是主要獲利來源。電動車發展進程比預期提前一年,達成 10% 目標的機會越來越大。
Q: 關於區域製造,目前中國與非中國產能佔比如何?今年的資本支出規劃?
A: 2020 年因中國疫情控制相對穩定,中國廠區產出佔比反而提升至約 75% 以上。但長期來看,區域製造的趨勢不變,待疫情緩和後,產能移轉會更明顯。2020 年資本支出較前年低,未來隨疫情好轉,資本支出可能會增加。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