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市場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投資方式、還有投資它們會造成的各種潛藏成本。為了避免漫無目的地討論,這篇文章將主要聚焦在基金、股票以及 ETF(Exchange Traded Fund)這三種目前台灣市場較為主流的投資商品。
首先,在進入市場之前,我們「至少」必需知道在交易(或持有)這些不同的投資商品上,我們要付出多少的成本,先把成本拆分成發生在交易時的交易成本,如交易手續費和交易稅,還有商品本身內含的隱藏成本,例如管理費、保管費、所得稅、信託費等,注意,我們這邊是以「台灣」市場來分析成本差異。
三種商品而言,基金的成本最高、股票的成本最低
以下我們就分別來看看三種商品的實際成本,請參考下表
從上表,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基本事實:
- 一般而言,ETF 的隱藏成本遠低於共同基金(ETF 的隱藏成本以槓桿類的最高,約 1% 以上,其他的多在 1% 以下),ETF 中,又以債券型及指數型 ETF 隱藏成本較低。
- 投資股票相較沒有額外的隱藏成本。
- ETF 和共同基金有一個其他費用,主要組成有兩大部份,一是基金經理人本身在操作時所需支付的交易成本(因投信為法人,故其交易手續費一般都可談的比一般人低),另一個是如果是買賣外幣計價的基金的匯兌費用。
該賺的給賺,但該省的也要省
基金投資的價值主要來自於以下兩個:
- 讓基金經理人幫你解決投資選股的問題,所以付經理費。
- 一次幫你買好一籃子的股票(或其他商品,如債券、商品(期貨)、海外標的等),所以付經理費。
可惜偏偏原本要付給基金經理人的經理費、做為激勵經理人好好操盤的獎金,卻多被拿來犒賞那些銷售基金的銀行或投顧,以及拿來買公車/捷運/看板廣告。
這樣的結構性問題,最終導致了基金公司把大部份的精力都放在「賣」基金這件事,而不是真正的把幫投資賺錢放在第一位。
因此我建議,若真的沒有時間自己投資研究,一定要把錢交給其他人來幫忙投資, ETF 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 總成本先天較低,贏在起跑點。
- 商品多元,股債都有,且透過證券商(App、網頁等)下單,操作靈活。
- 一籃子公司股票(或其他商品)的基本邏輯,自然達到分散風險,而且可以打敗超過 50% 的主動型基金(有經理人在主動操作的基金)
在選擇投資商品與方式時,千萬別忘了隱藏成本,因為這些成本往往會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率,同時因為隱藏成本很多時候都是會被廣告或是代銷機構特意忽略不提,投資人在選擇時一定要做功課,了解各個商品的差異。
如果剛巧你又是大戶的話,還要記得考量稅務的問題
目前台灣股票市場沒有證所稅,意思是如果由交易價差所賺取的獲利是完全不課稅的,但股利所得就是採(1)併入個人所得課稅,或(2)分離課稅,固定稅率 28%,境內基金也是相同的課稅邏輯。但如果是共同基金是投資海外商品的,就會面臨例如海外就源課稅加上國內最低稅賦的問題,這個部份通常稅率都滿高的,舉例來說:以美國股票的股利所得,是直接在美國本土就扣 30% 後,才發給投資人的,然後發到國內來後,還需要依最低稅賦計算境外所得稅(境外所得總額超過新台幣 100 萬元後才需要開始考慮),所以如果是大戶的話,海外投資可能在手續費及管理費有優勢,但不見得在稅賦及帳管費上有優勢喔。投資前應做一個基本的了解,選擇合適的方式做投資,才不會事倍功半。
以上是指個人投資的部份,若是成立投資公司來操作,稅賦上又會滿不一樣的喔,特別是在海外所得的部份,以公司來操作,會比個人要負擔的稅賦還大得多,細節可以洽詢有相關經驗的會計師!
*本篇圖片來源:Unsplash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