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疫情加劇,進入三級警戒,許多商業活動也因此暫停,台灣高鐵(市:2633)也宣布減少班次及調整車站營運時間。儘管疫情影響對於許多公司來說僅是短期系統性風險,但是否會從此改變人們上班、出差模式,進而影響交通通勤產業?而台灣高鐵又會受到多大影響?看完這篇文章,你將會了解以下幾件事:
- 後疫情時代台灣高鐵營運狀況
- 遠距上班對於運輸產業的影響
- 台灣高鐵未來投資價值
遠距開會可能成新常態,將使通勤需求減少
台灣高鐵的營收組成可分為旅客購買的票券收入與其他車站的商業空間租賃、媒體廣告販售、零售商品、附設停車場以及車上販售等等。其中票券收入就佔了 96%,因此衡量高鐵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乘車人數及每個月公布的延人公里(所有旅客搭乘的里程數總和。)
延人公里也會很直觀的反應在營收以及毛利率,由於高鐵的成本多屬固定成本(例如列車折舊、人員薪資),因此同一班高鐵的載客數越高,高鐵的毛利率就能越高。
從 2020 年歐美各國相繼封城,到今年台灣宣布升三級以來,大多數人都已適應在家工作或上課,由此也衍生各種遠距科技的應用商機。許多公司也開始接納保留這種工作模式(例如視訊會議),許多上市櫃公司也提到由於採用視訊開會後差旅費減少很多,且企業也開始適應這種模式,因此就算未來疫情緩和後也會希望員工用視訊會議代替實體出差。
而這個趨勢改變的影響也實際反映在高鐵營運上,台灣在 2020 年因疫情控制得宜,商業活動並未受太大影響。然而觀察 2020/5 月後除去寒暑假、過年等誤差較大的幾個月份與 2019 年做對比,包括台北、南港、新竹站的進站人數總和平均約少 10 萬人,有些月份差距甚至達到 …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