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疫情持續影響到 2021 年,在 2020 年我們看到的是因為疫情導致員工無法上班,造成供應鏈斷鏈危機,但由於當時的需求基本也呈現下降,加上台灣這個矽島基本可以說是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因此缺貨影響不大。
時間來到 2021 年,隨著疫苗的推出及施打,看來疫情的影響總算可以消減,但從年初開始,我們卻面臨了歷史上罕見的電子零組件缺貨潮,從代工產能到 IC 晶片、記憶體、面板、甚至連貨櫃都呈現缺貨,各種晶圓代工漲價、IC 設計公司加價搶產能等新聞層出不窮,現在居然連最下游的品牌廠雙 A(Asus、Acer)都出現報價喊漲的新聞,這當中有一些值得投資人留意的觀點,以下分三點說明:
投資須了解缺貨的真正原因,以判斷是否是短期現象,或是產業供需結構的中長期改變
以台積電晶圓代工的產能為例,就屬中長期的供不應求狀況,其主要原因可從供給及需求兩端分析,以先進製程為例,要大幅擴張全新產能需要土地、建廠、設備採購、進廠測試等流程,約需要 2 年左右的時間,而供給面則是被年年換代的手機及電腦處理晶片追著跑,加上遊戲機、挖礦需求以及 5G 應用的推波助瀾,可預見缺貨(或滿單)現象將持續 1 年半至 2 年以上。 然筆電的供給則是相對容易擴張來滿足需求,今年會造成筆電缺貨上漲的主因來自於上游晶片供應短缺(或是單一料件缺貨而造成無法出貨),然供應鏈的調整從今年年初即開始進行,廠商開始建立基本庫存,加上 PC/NB 需求成長係屬短期現象,並非 PC/NB 市場出現質變,筆電價格上漲亦可能立即造成需求放緩或遞延消費,相關缺貨預估將很快在第三季緩解,並且甚至出現供過於求之現象。 更不用說有些供給面的減少是因為火災、地震、缺水電等一時性的事件所造成的,對長期供需影響有限。 因此,在判斷供需失衡的投資機會時,一定要把時間的維度考慮進去,配合看到新聞時的股價,再決定是否投資相關利多公司。
產品漲價是否代表營收獲利可以大幅提升,進一步推升股價的利多消息?
新聞消息往往是投資人獲取市場情報的重要來源,但因為新聞吸睛的需求,往往會將單一事件的影響力擴大,造成讀者的誤判。以今年初車用晶片加價搶台積電的產能這則新聞來看,如果只看這則新聞,好像會得到台積電代工的價格普遍上漲的錯誤訊號。參考我們過去所寫台積電法說會的文章(台積電 2020Q4 法說會重點整理、台積電法說 2020Q3 重點整理)可知,車用電子佔台積電的營收不到 5%,就算漲價 30%,對台積電的營收獲利影響也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說因此可以變成中長期推升股價的催化劑了。 因此,在看待筆電雙 A 漲價影響股價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 Asus 華碩與 Acer 宏碁在產品結構(product mix)上根本的不同,Acer 的營收依賴筆電及桌機的比例是高於華碩的,然華碩在顯卡、主機板等零組件營收佔比約 3 成,這個部份因挖礦造成的晶片缺貨與漲價,加上 AMD CPU 缺貨造成組裝市場消費下滑,也許才是影響公司短期營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同一個新聞對不同公司的分析也會有所不同,可能對有些公司而言是出貨文,但對有些公司可能是正面訊號。
若缺料為真且時間長,搶得到料的公司,則相對具有投資價值
在缺料或是供給緊張的時候,誰跟上游廠商的關係較好,或是比較大的品牌,往往可以在這個時候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例如以此篇的筆電及桌機而言,大的品牌如 Dell、Lenovo、Apple 等相對拿得到料出貨,但可能國內二三線品牌就比較拿不到料出貨,進而影響營收;同理,IC 設計跟代工廠的關係(例如聯發科與台積電),或是記憶體顆粒原廠與模組廠的關係(如東芝與群聯,或是美光與威剛之間的關係等)等,就會成為判斷在中長期缺貨時,誰會相對具有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因此投資人在平時就要多關注產業供應鏈的關聯(係),當時機來的時候,就可以更有自信的做出投資判斷。
責任編輯:邱翊雲(合格證券投資分析人員)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新冠病毒的疫情持續影響到 2021 年,在 2020 年我們看到的是因為疫情導致員工無法上班,造成供應鏈斷鏈危機,但由於當時的需求基本也呈現下降,加上台灣這個矽島基本可以說是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因此缺貨影響不大。
時間來到 2021 年,隨著疫苗的推出及施打,看來疫情的影響總算可以消減,但從年初開始,我們卻面臨了歷史上罕見的電子零組件缺貨潮,從代工產能到 IC 晶片、記憶體、面板、甚至連貨櫃都呈現缺貨,各種晶圓代工漲價、IC 設計公司加價搶產能等新聞層出不窮,現在居然連最下游的品牌廠雙 A(Asus、Acer)都出現報價喊漲的新聞,這當中有一些值得投資人留意的觀點,以下分三點說明:
投資須了解缺貨的真正原因,以判斷是否是短期現象,或是產業供需結構的中長期改變
以台積電晶圓代工的產能為例,就屬中長期的供不應求狀況,其主要原因可從供給及需求兩端分析,以先進製程為例,要大幅擴張全新產能需要土地、建廠、設備採購、進廠測試等流程,約需要 2 年左右的時間,而供給面則是被年年換代的手機及電腦處理晶片追著跑,加上遊戲機、挖礦需求以及 5G 應用的推波助瀾,可預見缺貨(或滿單)現象將持續 1 年半至 2 年以上。 然筆電的供給則是相對容易擴張來滿足需求,今年會造成筆電缺貨上漲的主因來自於上游晶片供應短缺(或是單一料件缺貨而造成無法出貨),然供應鏈的調整從今年年初即開始進行,廠商開始建立基本庫存,加上 PC/NB 需求成長係屬短期現象,並非 PC/NB 市場出現質變,筆電價格上漲亦可能立即造成需求放緩或遞延消費,相關缺貨預估將很快在第三季緩解,並且甚至出現供過於求之現象。 更不用說有些供給面的減少是因為火災、地震、缺水電等一時性的事件所造成的,對長期供需影響有限。 因此,在判斷供需失衡的投資機會時,一定要把時間的維度考慮進去,配合看到新聞時的股價,再決定是否投資相關利多公司。
產品漲價是否代表營收獲利可以大幅提升,進一步推升股價的利多消息?
新聞消息往往是投資人獲取市場情報的重要來源,但因為新聞吸睛的需求,往往會將單一事件的影響力擴大,造成讀者的誤判。以今年初車用晶片加價搶台積電的產能這則新聞來看,如果只看這則新聞,好像會得到台積電代工的價格普遍上漲的錯誤訊號。參考我們過去所寫台積電法說會的文章(台積電 2020Q4 法說會重點整理、台積電法說 2020Q3 重點整理)可知,車用電子佔台積電的營收不到 5%,就算漲價 30%,對台積電的營收獲利影響也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說因此可以變成中長期推升股價的催化劑了。 因此,在看待筆電雙 A 漲價影響股價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 Asus 華碩與 Acer 宏碁在產品結構(product mix)上根本的不同,Acer 的營收依賴筆電及桌機的比例是高於華碩的,然華碩在顯卡、主機板等零組件營收佔比約 3 成,這個部份因挖礦造成的晶片缺貨與漲價,加上 AMD CPU 缺貨造成組裝市場消費下滑,也許才是影響公司短期營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同一個新聞對不同公司的分析也會有所不同,可能對有些公司而言是出貨文,但對有些公司可能是正面訊號。
若缺料為真且時間長,搶得到料的公司,則相對具有投資價值
在缺料或是供給緊張的時候,誰跟上游廠商的關係較好,或是比較大的品牌,往往可以在這個時候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例如以此篇的筆電及桌機而言,大的品牌如 Dell、Lenovo、Apple 等相對拿得到料出貨,但可能國內二三線品牌就比較拿不到料出貨,進而影響營收;同理,IC 設計跟代工廠的關係(例如聯發科與台積電),或是記憶體顆粒原廠與模組廠的關係(如東芝與群聯,或是美光與威剛之間的關係等)等,就會成為判斷在中長期缺貨時,誰會相對具有投資價值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因此投資人在平時就要多關注產業供應鏈的關聯(係),當時機來的時候,就可以更有自信的做出投資判斷。
責任編輯:邱翊雲(合格證券投資分析人員)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閱讀進度
Related Posts
【時事短評】淺談 Open AI 發表新功能 Deep Research 後的投資方向
2025 最新|台積電法說會備忘錄2024 Q4(1/16 更新)
【法說會備忘錄】台積電 2024 Q2~3(2024/10/17更新)
擔任 6 年創投看破了創業的微成功機率、卻沒有阻止他創辦 Fugle 富果投資這架成長火箭的決心。
台大電機系/商研所 / 中華開發創投部經理 / 證券分析師。
20 年市場投資經驗,時常在年輕社群講授容易上手、認同的價值投資觀念。
一個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的樂觀主義者。
【法說重點解讀:微星】電競產業的下一步
【法說重點解讀:大立光】原物料持續缺貨,如何影響鏡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