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力積電營運摘要
- 財務概況:公司 2025 上半年整體營運面臨挑戰,合併每股虧損約 0.8 元。其中,第二季受 P5 銅鑼廠初期營運負擔及部分產品線產能利用率偏低影響,單季虧損擴大。展望第三季,預期單月營收約在 39 億至 40 億元 新台幣區間。
- 主要發展:公司策略重心在於 P5 銅鑼廠的特殊應用發展,包括 3D 晶圓堆疊 (Wafer-on-Wafer, WoW) 與 整合矽電容 (Silicon Capacitor) 的矽中介層 (Silicon Interposer)。目前矽中介層產能供不應求,已規劃擴產;晶圓堆疊技術則與多家國際大廠進入合作驗證 (POC) 階段。
- 未來展望:公司目標將 P5 廠打造成提供半成品及關鍵材料的特殊服務中心,而非傳統晶圓代工廠。電源管理晶片 (PMIC) 業務需求強勁,預期未來營收佔比將顯著提升。整體營運轉虧為盈的關鍵在於 P5 廠能否盡快達到 月產能 1.5 萬至 2 萬片 的經濟規模。
2. 力積電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力積電為全球第七大晶圓代工廠,提供專業邏輯與利基型記憶體代工服務。目前營運六座晶圓廠,包括兩座 8 吋廠與四座 12 吋廠。
- 產能與營收分佈:
- 12 吋廠:新竹 P1/P2/P3 廠總產能約 11 萬片/月。P1/P2 廠以邏輯產品為主 (貢獻總營收約 42%),P3 廠以 DRAM 代工為主 (與部分 Flash 合計貢獻總營收約 40%)。銅鑼 P5 廠初期裝機產能為 8,500 片/月。
- 8 吋廠:8A 與 8B 廠合計貢獻總營收約 20%,主要生產分離式元件 (MOSFET, IGBT) 及部分邏輯 IC、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 (GaN) 等。
- 產品組合 (2025Q2):
- 記憶體:DRAM (含特殊型) 佔 27%,Flash 佔 6%。
- 邏輯:PMIC 佔 21%,高壓邏輯驅動晶片 (HV) 佔 17%,分離式元件 (Discrete) 佔 16%,嵌入式邏輯 (IMC) 佔 10%,影像感測晶片 (CIS) 佔 3%。
- 先進製程:3D AI 晶圓代工 (含 Interposer/WoW) 佔 2%。
- 客戶組合 (2025Q2):Fabless (無晶圓廠設計公司) 佔 81%,IDM (整合元件廠) 佔 19%。
3. 力積電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指標 (2025Q2):
- 營業收入:112.78 億元
- 淨損:(33.34) 億元
- 每股虧損 (EPS):新台幣 (0.80) 元
- 產能利用率:75% (12 吋廠約 75-80%,8 吋廠約 65-70%)
- 營運挑戰與驅動因素:
- 主要挑戰:P5 銅鑼廠 因初期規模不足,折舊與營運成本對財務造成較大負擔。8 吋廠產能利用率偏低,以及記憶體市場價格雖有回升但仍處於相對低檔,均對獲利造成壓力。
- 成長動能:來自 AI 應用的 高附加價值 PMIC 需求強勁,客戶因地緣政治考量 (out of China) 尋求非紅色供應鏈產能。矽中介層 產品因整合矽電容具技術優勢,客戶需求遠大於現有產能。
4. 力積電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趨勢與機會:AI 發展帶動對異質整合與先進封裝技術的強勁需求,力積電的 3D 晶圓堆疊 (WoW) 及 含矽電容之中介層 技術正迎合此市場趨勢。供應鏈多元化趨勢亦為公司帶來轉單機會。
- 關鍵產品發展:
- 3D 晶圓堆疊 (Wafer-on-Wafer):運用公司多年 DRAM 技術積累,目前 四層 DRAM 堆疊 產品已進入與一線邏輯代工夥伴及客戶的合作驗證階段,已交付數百套模組進行測試。八層堆疊 技術也已開發完成。此技術透過 TSV 實現晶圓垂直整合,相較於 CoWoS,能提供更高頻寬與更低功耗。
- 矽中介層與矽電容 (Silicon Interposer & Capacitor):利用 DRAM 製程技術製造高密度矽電容,可嵌入中介層或作為獨立的電容晶圓 (Capacitor Wafer),為高階 AI/GPU 晶片提供穩定的電壓與電流。目前 2,000 餘片 月產能已滿載,董事會已通過擴產至 5,000 片以上,預計 2025 年底至 2026 年第一季完成。
- 合作夥伴關係:
- 與 AMD 等客戶在先進堆疊技術上進行合作。
- 與 Navitas 合作開發 GaN 產品。
- 與印度 Tata 集團 進行技術授權合作,協助其在印度 Dholera 建立 12 吋晶圓廠,目前正協助訓練約 300 名 印度工程師。
5. 力積電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規劃:
- P5 銅鑼廠定位:將其打造成一個 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提供如晶圓堆疊服務、矽中介層、矽電容晶圓等半成品或關鍵零組件,而非傳統的晶圓代工服務。
- 既有廠房轉型:P1/P2 廠將重點發展 PMIC 產品,目標將其營收佔比提升至 40%。部分 DRAM 產能將轉向支援矽電容製造及 WoW 應用,走向利基型市場。
- Open Foundry 平台: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彈性合作模式,提供客製化服務,並與客戶共同開發新技術與產品。
- 競爭優勢:公司獨特之處在於 同時具備邏輯與記憶體的製造能力。尤其 DRAM 製程的深厚經驗,成為發展高密度矽電容與 3D 堆疊技術的關鍵利基。
- 風險與應對:目前最大的營運風險來自 P5 廠初期的虧損。公司的應對策略是加速導入矽中介層、WoW 等高毛利、高需求的特殊應用,盡快提升其產能規模以達到損益兩平。
6. 力積電展望與指引
- 短期營運指引:
- 2025Q3:預期單月營收穩定在 39 億至 40 億元 水準。
- PMIC 業務:下半年高附加價值 PMIC 出貨量有望增加。
- 中長期目標:
- PMIC 營收佔比:目標提升至 40%,預期在 2026 年 Q2 或 Q3 逐步接近此目標。
- 矽中介層產能:將從現有 2,000 餘片/月 擴充至 5,000 片/月 以上,預計 2026Q1 前完成。
- 轉虧為盈展望:公司認為 2026 年有機會實現整體營運翻正,關鍵在於 P5 廠能否透過新業務導入,順利達到 1.5 萬至 2 萬片/月 的經濟規模,以及 PMIC、GaN 等高毛利產品的增長情況。
7. 力積電 Q&A 重點
- Q:目前有哪些客戶投片?
A:不便透露未公開的客戶資訊。已公開的合作夥伴包括 Navitas (GaN) 及 AMD (先進堆疊)。
- Q:PMIC 營收佔比達到 40% 的時間點?
A:客戶需求強勁,但新產品導入需克服工程問題。預期在 2026 年 Q2 或 Q3 有機會逐步接近此目標。
- Q:P5 廠後續擴產進度?
A:矽中介層 (Interposer) 產能已確定將擴充至 5,000 片/月,預計 2025 年底至 2026 年 Q1 完成。Wafer-on-Wafer 的擴產則需視客戶驗證結果與後續策略而定。
- Q:記憶體代工價格第四季是否回升,部門能否轉虧為盈?
A:代工價格與市場現貨價連動,目前趨勢向上,但反彈力道有限,尚難斷言能轉虧為盈。代工本身不會是負毛利,但部分 legacy DRAM 產品因價格太差,出貨越多虧損越多,會影響整體獲利。
- Q:矽中介層的間接客戶主要來自哪些國家?
A:主要來自 美國,應用於高階產品。少部分來自中國大陸,用於挖礦機等應用。
- Q:與印度 Tata 的合作進度如何?權利金何時入帳?
A:合作案持續進行中,採里程碑認列收入。目前處於建廠初期及人員訓練階段 (約 300 名印度員工在銅鑼廠受訓)。由於當地建廠進度存在不確定性,難以提供具體的權利金入帳時間表。
- Q:「白名單」轉單效應是否顯著?
A:確實有客戶提出白名單需求,尤其是在 Wafer-on-Wafer 等先進應用領域,公司正在申請中。部分應用於 AI 伺服器的新 PMIC 產品也有此需求。
- Q:公司月營收需達到多少才能轉虧為盈?
A:很難用單一營收數字衡量,關鍵在於 P5 廠的損益狀況。目標是讓 P5 廠月產能盡快達到 1.5 萬至 2 萬片 的經濟規模,屆時公司整體轉虧為盈的機會將大幅提高。
- Q:P1 到 P3 的記憶體產能是否可用於製造矽中介層?
A:是的。製造矽中介層中的矽電容部分,可使用較舊的 3X 奈米 DRAM 製程,因此會動用部分既有記憶體產能。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