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3 年全年回顧:全年合併營收為 441 億 元,年減 25%,主要受 iPad 與 MacBook 產品線營收下滑影響。儘管營收減少,但毛利率逆勢成長至 20.14%,創下公司上市以來年度新高,首次突破 20% 大關。稅後淨利為 52.8 億 元,EPS 為 11.35 元,連續六年賺超過一個股本。董事會決議配發現金股利 10 元,配發率達 88.1%。
- 2024 年第一季表現:合併營收 108 億 元,年增 17%,季減 7%。毛利率 19.52%,為歷年同期新高。受惠於業外匯兌收益約 9 億 元及利息收入 4 億 元,稅後淨利達 19.4 億 元,EPS 為 4.18 元,為歷年同期次高。
-
主要發展與策略:
- 領導團隊接班:總經理王昱超於 2023 年 6 月正式接任,完成平穩過渡。
- 越南擴廠計畫:為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及客戶需求,已決定在越南自建廠房,預計 2024 年動工,2025 年 Q4 量產,將涵蓋背光模組、車載及 LCD 相關業務。
- 策略性併購:2023 年 8 月併購芬蘭光學公司 Nanocomp,取得 Roll-to-Roll 製程及光學設計的關鍵技術。2024 年 Q1 投資德國光學設計公司 Seaptica,強化車用產品的技術佈局。
- 未來展望:公司預期 2024 年全年營收將有高個位數 (high single-digit) 的成長。下半年營運表現預計將優於上半年。毛利率目標維持在 20% 左右的水準。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公司為全球領先的背光模組 (BLU) 製造商,專注於中高階 IT 產品及行動裝置,主要應用於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顯示器及車用顯示器。
-
產品組合分析 (2023 全年 vs. 2024Q1):
- 產品組合在近年保持穩定。2023 年及 2024 年第一季的營收比重幾乎一致。
- 行動裝置 (平板):佔比約 46%。主要為 iPad,疫情後需求回歸常態水平。
- IT 產品 (筆電與顯示器):佔比約 51%。MacBook 在疫情後仍維持相對強勁的成長,為 IT 產品線主要動能。
- 其他 (車用、醫療、工控):佔比約 3%。車用為長期佈局重點,目前營收貢獻仍低。
-
客戶組合:
- 客戶地理分佈以台灣 (約 50-60%) 及韓國 (約 20-30%) 為主。台灣客戶主要為鴻海、廣達等代工廠,供應 MacBook 產品;韓國客戶則為 LG。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
2023 全年:
- 營業收入:440.9 億 元 (年減 24.9%)
- 營業毛利率:20.14% (年增 0.24 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 營業淨利:57.2 億 元 (年減 30.4%)
- 稅後 EPS:11.35 元
-
2024 年第一季:
- 營業收入:108.3 億 元 (年增 17.0%,季減 7.0%)
- 營業毛利率:19.52% (歷年同期新高)
- 營業淨利:12.7 億 元 (年增 29.0%)
- 稅後 EPS:4.18 元
-
2023 全年: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毛利率提升:儘管 2023 年營收下滑,但公司透過精實管理、成本控管及優化的產品組合,成功將毛利率推升至歷史高點。
- 研發費用增加:為佈局未來新技術與新產品 (如車用、光學膜、先進光學元件),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持續提升,由 2022 年的 3.9% 增至 2023 年的 4.63%,2024 年第一季更超過 5%。
- 業外收益影響:匯率波動與利率變化對淨利影響顯著。2024 年第一季因新台幣與人民幣貶值,產生約 9 億 元匯兌利益;高利率環境下,利息收入亦維持每季約 4 億 元的水平。
- 現金狀況:截至 2024 年第一季末,現金及約當現金達 389 億 元,財務狀況穩健。負債佔資產比率降至 38.91%。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OLED 與 Mini LED 技術觀點:
- OLED:管理層認為,OLED 目前價格過高,使其難以滲透到主流市場。在中大尺寸應用上,需等待 8.5 代廠產能開出且良率提升後,才可能對 LCD 造成實質威脅。瑞儀目前策略是鞏固 LCD 競爭力,同時透過 Nanocomp 的技術開發可用於 OLED 的光學膜 (Light Management Film),為未來做準備。
- Mini LED:被視為 LCD 到 OLED 的過渡技術,同樣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導致其應用侷限於高階產品,難以普及。公司目前保持觀察,尚未積極投入。
-
車用產品佈局:
- 車用產品生命週期長,目前已取得的訂單預計將在 2026 年後開始有顯著的營收貢獻,高峰期預計在 2028 年。
- 公司已從單純的 Tier 2 供應商,轉型為直接與國際 Tier 1 客戶合作,共同開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如異形、曲面、窄邊框及 Local Dimming 等顯示器背光模組。
-
新技術與新應用:
- 併購 Nanocomp 後,公司掌握了 Roll-to-Roll (捲對捲) 製程、電鑄、光學膠材與圖案設計等核心技術。
- 短期應用於前光板及類導光膜 (Film-like LGP),已開始供應給主要客戶。
- 中長期目標是結合半導體製程,發展晶圓級光學元件 (Wafer-level Optics),應用於 AR/VR、Metalens 等未來市場。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雙引擎進化 (Dual Engine Evolution) 策略:
- 引擎一 (Engine 1):核心背光模組業務。作為公司的現金牛,將持續優化效率、提升技術(如高效率背光),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 引擎二 (Engine 2):新技術與新應用。透過策略性投資與併購,整合全球頂尖的光學設計團隊 (鎖定百人以下、技術領先的 Design House),結合瑞儀的量產製造能力,進行垂直整合,建立技術壁壘。
-
全球佈局:
- 越南新廠:作為非中國生產基地,應對地緣政治風險與供應鏈多元化趨勢,滿足 IT 及車用客戶的需求。
- 高雄先進研發中心:將作為未來先進技術的研發與試產基地,整合國內外研發人才,並利用台灣成熟的半導體生態系。預計 2026 年 Q4 實現送樣。
-
資本支出規劃:
- 因應越南建廠、高雄研發中心及潛在併購案,預估 2024 年資本支出將較去年 (約 6 億元) 成長 3 至 4 倍。
6. 展望與指引
- 營收成長:預期 2024 全年營收將有高個位數 (High Single-digit) 的年增長。
- 季節性表現:預計下半年營運將優於上半年,維持過往約 48:52 的上下半年營收比重。
- 獲利能力:目標將毛利率穩定維持在 20% 左右。
- 長期動能:車用產品將在 2026 年後成為重要成長動能;新技術如光學膜、晶圓級光學元件則為更長期的發展方向。
7. Q&A 重點
-
Q1:2024 年營收展望及上下半年比重?越南廠的貢獻及 Capex 規劃?
A1:2024 年第一季營收年增 17%,表現不差,預估全年營收有高個位數成長。上下半年比重約為 48:52。越南廠的營收貢獻取決於客戶導入的節奏,主要將供應 IT 及車用產品。2024 年 Capex 預計約為去年的 3-4 倍,用於越南設廠、高雄研發中心及潛在投資。
-
Q2:公司在綠電及節能減碳方面的政策?
A2:公司成立永續小組,從產品設計、公司營運及供應鏈運輸三方面著手。目標是 2030 年前降低 20% 碳排,並規劃在 2030 年前達成 100% 使用綠電。除了「減碳」,未來也將探索「創能」的可能性。
-
Q3:車用產品的市場定位與高階客戶是誰?
A3:瑞儀的車用策略與 IT 產品類似,專注於高階市場,鎖定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異形、曲面、Local Dimming)。高階客戶的定義並非單一品牌,而是那些對顯示技術有複雜、多元化需求的 Tier 1 廠商或車廠。目前合作對象以歐系 Tier 1 為主,同時也正拓展韓系、日系客戶。
-
Q4:今年配息率較高,未來是否會成為常態?現金充裕下的股利政策?
A4:股利政策會依個案考量 (case by case),沒有固定比率。公司決策以「最大化股東長期價值」與「協助客戶成長」為核心。若有好的投資機會,能創造更高壁壘與長期獲利,公司會優先投入資源。
-
Q5:毛利率提升的原因?未來是否還有成長空間?
A5:主要原因有三:(1) 產品組合優化,高毛利的產品線佔比較高;(2) A 客戶 (應指美系客戶) 的高階定位;(3) 內部精實管理與成本控制。未來目標是將毛利率維持在 20% 左右的水平。
-
Q6:AR/VR 或 Metalens 等新技術是否有具體生產時程?高雄研發中心的進度?
A6:目前較具體的時程是高雄研發中心預計在 2026 年 Q4 進行送樣。但產品的最終推出時程,取決於技術成熟度、量產性、良率以及與客戶的共同開發進度,公司不會自行設定硬性時程。
-
Q7:公司對現金水位的看法?最低安全存量是多少?
A7:公司會維持一個安全的現金水位。財務協理補充,最低安全存量約需 3 到 6 個月的營運資金,估計在 120 億至 200 億元之間。剩餘資金可用於投資、併購等成長計畫。若有大型資本支出,也會考慮發行公司債或銀行融資等財務工具。
-
Q8:投資奈米壓印技術能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相較於已投入的半導體廠,瑞儀的優勢在哪?
A8:現有製造商在良率、經濟規模及應對未來更複雜光學設計的能力上仍有瓶頸。瑞儀的優勢在於從零開始,沒有舊設備或製程的包袱,可以選擇最適合的設備與製程路徑。目標是建立一個兼具量產性、品質與成本競爭力的解決方案,以應對 6-8 年後更複雜的設計需求。
-
Q9:光學膜 (Light Management Film) 的營收貢獻與毛利率展望?
A9:目前仍處於原型開發 (prototyping) 階段,尚難估算營收貢獻。由於技術含量高,期望毛利率能優於公司平均水平。
-
Q10:類導光膜 (Like a Film) 的發展與競爭優勢?
A10:今年將量產 12.9 吋 Pro 機種的類導光膜。其優勢在於能做得比傳統射出成型導光板更薄 (可達 0.3-0.4mm)。此專案不僅帶來營收,更重要的是讓團隊在 Roll-to-Roll 製程上累積寶貴的量產經驗,這是未來發展奈米結構壓印技術的重要基石 (building block)。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