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上海商銀於 2018 年達成多項重要里程碑,整體營運成果表現良好,並創下歷史新高。
-
三大經營里程碑:
- 股票上市:2018 年 10 月 19 日成功上市,並於 2019 年 3 月 1 日獲納入 MSCI 全球台灣指數成分股,總市值接近 2,000 億元。
- 海外併購:成功取得柬埔寨 AMK 微型金融機構 80% 的控制股權,完整化東南亞市場版圖。
- 中國大陸發展:獲金管會核准向中國大陸申請設立無錫分行,為首家直接於大陸設立的分行。
-
2018 年度財務亮點:
- 合併稅後淨利達 183.6 億元,年增 10.5%。
- 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為 137 億元,年增 10.7%,創歷史新高。
- 每股盈餘 (EPS) 為 3.37 元,年增 10.9%,於本國銀行中排名第一。
- 合併稅前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為 13.45%,合併稅前資產報酬率 (ROA) 為 1.27%,均優於同業平均。
- 董事會通過配發 現金股利 2 元。
-
2019Q1 營運概況:
- 2019 年前三個月營收約 95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近 44%。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上海商銀以「企金為核心」,並透過全功能綜合分行提供客戶完整服務,維持均衡發展。
-
核心業務策略:
- 維持企業金融的市場優勢,同時強化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業務。
- 分行採「四線 RM」模式,整合企金、個金、理財、存匯的客戶資源,提供一站式服務。此模式有別於同業,以企金為基礎,延伸服務至企業主及其員工的個人金融與財富管理需求,目的在於提供附加價值服務,而非單純追求市佔率。
-
業務發展重點:
- 企業金融:配合政府「五加二」新創產業政策,並聚焦於海內外中小企業信保及外匯業務。
- 個人金融:重點發展自助型、理財型房貸、房屋修繕及消費性金融商品。
- 財富管理:提供高價值客戶財富管理服務。2018 年財富管理手收年增 14.2%,其中以基金銷售為主力,未來將適度提升保險產品比重。
-
策略性整合:
- 兩岸三地平台:持續強化滬、港、台三個上海銀行的合作平台,服務範圍涵蓋台商、港商及陸商。
- 保險代理部:預計於 2019 年 5 月 6 日成立保險代理部,將原兩家子公司併入,以發揮銀行保險業務的經營綜效。
3. 財務表現
2018 年上海商銀在各項財務指標上均呈現穩健成長,獲利能力、資產品質及資本結構皆表現優異。
-
關鍵財務數據 (2018 年度):
- 資產規模:合併總資產達 1.9 兆元,年增 9.2%;個體總資產達 1.17 兆元,年增 7.4%。
- 淨收益:合併淨收益 371 億元,年增 6.7%;個體淨收益 231 億元,年增 7.1%。
- 存放款業務:個體存款年增 7.2%,放款年增 8.1%,成長率均高於同業平均。
- 資產品質:個體逾放比為 0.25%,備抵呆帳覆蓋率達 539%,財務結構穩健。
- 資本適足性:個體資本適足率為 14.41%,第一類資本比率為 13.61%,資本相當充足。
- 成本收入比 (Cost-Income Ratio):個體效率比為 31.9%,較前一年度的 33.2% 改善。
-
獲利來源分析:
- 合併淨收益結構:利息淨收益佔 73%,手續費淨收益佔 15%。主要成長動能來自利息淨收益增加 32 億元。
- 個體稅前淨利結構:子公司貢獻佔比最高,達 40% (主要為香港上海商銀),國內分行佔 32%,OBU 佔 25%。海外子公司及 OBU 為主要成長來源。
- 存放利差:2018 年台外幣平均利差為 1.64%,與前一年持平。其中,外幣利差受惠於美國升息,增加 20 bps 至 2.37%;台幣利差則因市場競爭,下滑 7 bps 至 1.38%,但仍高於同業平均。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上海商銀積極推動數位金融轉型,並擴展實體通路,以虛實整合策略提升客戶體驗。
-
數位金融發展:
- 線上平台:持續推動企業與個人網路銀行。其中,企業網銀服務在業界名列前茅,提供企業客戶全面的資金管理功能。
- 智慧分行:建置智慧型分行,結合線上與線下 (O2O) 服務,提供客戶無縫的金融體驗。
- 創新技術應用:積極參與 Taiwan Pay,為首家參與的民營銀行。同時,建立國內首個與會計師合作的區塊鏈業務,並參與金融監理沙盒,未來將應用 AI 技術提供更多線上服務。
-
通路拓展計畫:
- 國內據點:獲金管會核准設立三家新分行,地點位於台北市、新北市林口及新竹市竹科等過去較少覆蓋的重點區域。此三家智慧型分行預計於 2019 年 6 月開業。
- 海外據點:積極籌備中國大陸無錫分行的設立。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未來將延續「深耕台灣、連結兩岸三地、拓展國際市場」的中期策略,並採「五路並進」方針推動業務。
-
五大發展面向:
- 資源整合:強化滬港台三地合作平台,並整合保險代理業務。
- 業務拓展:維持企金核心優勢,帶動個金與財管業務成長。
- 數位金融:推動網銀、智慧分行及行動支付,進行虛實整合。
- 通路發展:增設國內重要據點,並籌備大陸分行。
- 營運管理:強化內控法遵、風險管理與資訊安全,並重視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
競爭優勢與定位:
- 策略性資產配置:透過控股架構,將資產策略性配置於利差較高的地區,如香港 (利差約 2.5%)、大陸 (約 2.9%) 及東南亞 (超過 4%),以提升整體股東權益報酬率。
- 獨特的業務平台:擁有兩岸三地緊密合作的平台,服務客群廣泛,並以全功能分行提供深度服務。
6. 展望與指引
管理層對未來業務發展持穩健看法,並提出具體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
-
利差展望:
- 外幣利差:儘管美國暫緩升息,銀行將透過定價策略力守外幣利差,維持去年水準。
- 台幣利差:將透過增加房屋修繕、汽車貸款等利差較高的消費金融產品比重來提升。同時,已調升新承作房貸的最低利率,期望拉開與同業的差距。
-
財富管理業務:
- 2019Q1 業績達成率已超前,表現良好。
- 未來策略將在維持基金業務的基礎上,適度提升保險產品的比重,以優化產品組合。
-
成本控制:
- 投資人關心成本收入比 (CIR) 是否能維持在 30% 左右,公司未提供明確指引。2018 年個體 CIR 為 31.9%。
7. Q&A 重點
-
Q:去年放款結構中,房貸與土建融增加較多,是否特別看好房地產市場?另外,「其他收益」的內容為何?
A:
- 房貸業務:去年增加房貸是策略性舉措,旨在獲取優質的個人客戶,為未來發展財富管理等消費金融業務奠定基礎。
- 土建融業務:承作策略嚴謹,主要針對長期往來的建商、上市櫃優質公司,或地點絕佳的個案,10% 的增長屬於合理範圍。
- 其他收益:主要來源為外匯兌換利益,個體約 8.3 億元,合併約 15.6 億元,其中包含換匯交易 (SWAP) 相關收益。
-
Q:請問今年財富管理業務的展望(基金與保險佔比)?存放利差與淨利差的看法?香港子行獲利展望?以及今年是否有特殊費用支出,成本收入比 (CIR) 的展望?
A:
- 財富管理:2019Q1 累計達成率已超過 25% 的季度目標,表現超前。過去以基金為主,今年將適度提升保險產品的比重,且第一季成效良好。
- 利差看法:
- 外幣:因應美國暫緩升息,將力守利差維持去年水準。
- 台幣:將透過發展利差較高的消費性貸款(如車貸、房屋修繕)及調升新房貸利率來改善利差。
- 香港子行與海外策略:母公司採取資產配置策略,將資源投入利差較高的市場(如香港、大陸、東南亞),以提升整體獲利能力。此為銀行的長期策略,因此香港子行仍是重要的獲利貢獻來源。
- 費用與 CIR:管理層未對此問題提供明確的數字指引。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