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營運摘要
- 2025Q3 財務表現: 第三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77.4 億元 (QoQ +62%, YoY +3%),毛利率 34%,營業利益 18.1 億元,稅後淨利 14.17 億元。
- 2025 前三季累計表現: 累計前三季合併營收 178 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然而受匯兌損失及產品組合影響,毛利率降至 32%,稅後淨利 25.28 億元 (YoY -27%),EPS 為 22.41 元。
- 市場趨勢與新產品: 公司看好 智慧眼鏡 (AR/AI) 將成為繼智慧手機後的下一個個人運算平台,並已積極投入相關鏡頭、微型投影機、感測鏡頭等產品開發。手機鏡頭方面,持續開發可變光圈、塑膠棱鏡、超微小鏡頭等新技術,爭取明年導入客戶產品。
- 第四季與明年展望: 預估 2025Q4 營收將較去年同期增長,但仍需視客戶最終拉貨情況而定。展望 2026 年,產品組合仍以手機鏡頭為主,搭配 AR/VR 相關產品,期待在新產品與良率提升的帶動下,業績與獲利能優於今年。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 玉晶光(市:3406)為專業光學鏡頭設計及製造商,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AR/VR 裝置、筆記型電腦及各類 AI 智慧裝置。
- 2025 年前三季產品組合:
- 10M (含) 以上及 TOF 鏡頭: 佔營收 50%,為最主要收入來源。
- 10M 以下鏡頭: 佔營收 10%。
- 其他: 佔營收 40%,包含稜鏡模組、AR/VR 產品、光學元件、閃光燈鏡頭等。
- 業務發展: 手機鏡頭仍為營運基石,同時積極拓展 AR/VR 及 Edge AI 等新興應用領域。公司強調與客戶的緊密合作關係,參與未來 2-3 年的產品藍圖開發,鞏固其市場地位。
3. 財務表現
- 2025Q3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 77.4 億元,季增 62%,年增 3%。
- 營業毛利率: 34.1%,較上季增加 5.1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 18.1 億元,季增 204%,年減 8%。
- 稅後淨利: 14.17 億元,季增 487%,年增 3%。
- 2025 年前三季累計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 178 億元,與去年同期 177 億元約略持平。
- 營業毛利: 56.75 億元,年減 13%。
- 營業利益: 33.06 億元,年減 20.5%。
- 稅後淨利: 25.28 億元,年減 27%。
- EPS: 22.41 元 (去年同期為 30.73 元)。
- 財務挑戰: 2025 年前三季獲利較去年同期下滑,主因來自第二季認列匯兌損失,導致業外淨收支大幅減少,以及整體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滑。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智慧眼鏡與 AR/VR: 公司認為 VR 市場近期雖疲軟,但 AI 賦能的智慧眼鏡需求強勁,應用將從消費娛樂擴展至工業、醫療等專業領域。公司正與客戶合作開發成像鏡頭、微型投影機、感測器、Cover Window 等多項關鍵光學元件。
- 手機鏡頭技術升級:
- 潛望式鏡頭: 目前產品規格為 8 倍光學變焦,品質與良率穩定。正與客戶合作開發 10 倍、12 倍甚至 16 倍 等更高倍率的產品,並具備連續變焦、分群變焦的設計與量產經驗。
- 可變光圈: 開發進度順利,爭取明年通過客戶認證。
- 塑膠棱鏡: 已開發完成,符合客戶進度,但生產難度與週期較長,量產時程待客戶決定。
- Meta Lens: 因成像品質 (~2MP) 尚無法取代傳統光學鏡頭,目前應用侷限於感測領域,短期內難以成為主流成像方案。
- 模造玻璃 (GMO): 公司自有研發與量產產線,但因智慧眼鏡等應用需求強勁,目前仍以外購為主,並持續評估擴大自有產能。
- Edge AI 應用: Edge AI 的興起為光學元件帶來新機會,尤其在機器人、高階筆電等裝置。其設計挑戰在於鏡頭需透過曲面眼罩 (Cover) 成像,對光學設計要求更高,而公司在此領域具備核心技術。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提升營運效率: 導入 AI 智慧工廠,已完成大數據底層建置,透過 AI 進行不良率判定與流程優化。目標每年效率 (Efficiency Ratio) 提升 15%,品質改善 15%,以降低資本支出 (CapEx) 投入。
- 產能與擴張: 目前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資本支出計畫預計年底出爐。公司持續評估海外擴廠的可能性,以應對潛在的間接關稅影響。
- 競爭策略: 面對市場競爭與價格壓力,公司專注於 提升研發速度、品質與生產效率,並透過與客戶建立長期信任關係,參與前期開發,以穩固訂單與份額。
- 智慧財產權 (IP): 公司強調所有技術,包括 AR、機器人、玻塑混合鏡頭等,均為 自主研發,擁有自有專利與營業秘密,無需支付授權金。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5Q4): 預估營收將較去年同期成長,但最終表現需視客戶拉貨動能而定。
- 中期展望 (2026):
- 產品結構: 仍以手機鏡頭為大宗,AR/VR 相關產品貢獻將持續增加。
- 成長動能: 來自智慧眼鏡市場的快速增長、AR 客戶積極佈局,以及 VR 新設計可能帶動的新需求。
- 目標: 在大環境有利及公司良率提升的基礎上,期望 2026 年的業績與獲利能優於 2025 年。
7. Q&A 重點
Q1: 公司如何看待智慧眼鏡的發展趨勢、未來展望及玉晶光的角色?
- A: 近期 VR 市場疲軟,但 AI 技術驅動的智慧眼鏡市場需求強勁,應用將擴展至工業、教育、醫療等專業領域,有望成為繼智慧手機後的下一個個人運算平台。玉晶光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與客戶共同開發成像鏡頭、微型投影機、有度數鏡片、感測鏡頭、Cover Window 等,預期將對業績及獲利有很大幫助。
Q2: 公司對於模造玻璃、可變光圈及其他新技術的佈局看法?
- A:
- 模造玻璃: 資本支出大,雖自有量產線,但因需求擴大,目前仍以外購為主,並評估擴產。
- 可變光圈: 手機用鏡頭開發順利,爭取明年通過客戶認證。
- 塑膠棱鏡: 符合客戶開發進度,但生產難度比玻璃高,量產時程待客戶決定。
- Meta Lens: 成像品質 (~2MP) 無法取代傳統光學鏡頭,僅用於感測方面,短期難以取代成像鏡頭。
Q3: 公司對今年第四季及明年的展望?如何因應關稅與匯率?
- A:
- 展望: 預估 Q4 營收將年增。明年產品組合以手機鏡頭為主,加上 AR/VR 相關產品。期待在大環境有利及良率提升下,明年業績與獲利比今年更好。
- 關稅: 產品非直接出口美國,無直接影響,但有間接影響可能。公司持續評估海外擴廠。
- 匯率: 採取自然避險,應收應付盡量使用相同幣別,採購以美元為主。
Q4: 關於 2026 年的產能規劃、利用率及擴產計畫?
- A: 目前產能利用率仍相當緊繃。公司與客戶有年度計畫,可提前準備。醫療、機器人、AI 裝置等新應用樂觀看待,但部分仍在實驗階段。確切的資本支出 (CapEx) 計畫預計年底才會出來。
Q5: 公司今年及明年的良率看法?
- A: 今年良率相當不錯,主要得益於導入 AI 智慧工廠,已建置完成大數據底層。目標是每年效率提升 15%、品質改善 15%,以減少資本支出。
Q6: 公司目前的自動化水準如何?
- A: 自動化程度相當不錯且持續改善。公司會根據投資回報率 (ROI) 決定是否導入自動化,對於量少、需頻繁換線的產品則不適合。在光學檢測的 AI 判定方面有自有 know-how,自動倉儲系統也持續改善。
Q7: 對於手機鏡頭升級趨勢的看法?潛望式鏡頭的進度?
- A: 未來手機鏡頭趨勢為 越來越小、越來越薄。潛望式鏡頭目前為 8 倍,客戶希望能做到 10 倍、12 倍甚至 16 倍,公司正與客戶合作開發中。
Q8: 光學防手震 (OIS) 對鏡頭廠的挑戰?搭配大尺寸 Sensor 的設計改變?
- A: 防手震主要挑戰在於模組廠的軸心整合。對鏡頭本身的要求是,在各種震動 (如 sharp drop、搖擺) 環境下,內部鏡片不能移動。公司相關產品皆已大量出貨,品質穩定。
Q9: 鏡頭與 VCM (音圈馬達) 進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公司會自行生產 VCM 嗎?
- A: 客戶已有自己的 VCM 供應商,公司也已搭配現有的協力廠商,目前暫時沒有考慮自行投入 VCM 生產。
Q10: 公司是否計劃發展玻塑混合鏡頭?模造玻璃的產能與優勢?
- A: 公司已有自己的模造玻璃 (G-mode) 研發、實驗及量產工廠。因智慧眼鏡等戶外應用需求強勁 (玻璃溫度係數優於塑膠),目前需求大於產能,因此除了自有產能外,也與兩家協力廠商合作確保供應。玻塑混合鏡頭已在大量出貨,品質穩定。
Q11: 對於 Structure Light (結構光) 與 ToF (飛時測距) 兩種感測技術的看法?
- A:
- Structure Light: 主要用於物體與人臉辨識,公司負責其中的發射端 (T) 與接收端 (R) 鏡頭,已大量出貨,且 AI 興起帶動更多需求。
- ToF: 相對單純,公司也已大量出貨,應用於手機等裝置。部分客戶嘗試導入 Meta Lens,公司亦配合開發。
Q12: 3D Sensing 鏡頭在設計與製造上是否比成像鏡頭容易?競爭是否更激烈?
- A: 不一定比較容易,其量測設備與成像鏡頭不同,需要專門的資本支出。對玉晶光而言,無論產品看似簡單或困難,都追求極致的良率與品質,以應對競爭。
Q13: 手機鏡頭市場的競爭格局如何?如何應對降價與毛利壓力?
- A: 競爭一直都存在,價格壓力也一直都有。公司的應對策略是專注於內部,做好製造成本、品質、效率,並加快研發速度,與客戶建立深度信任,參與未來 2-3 年的產品開發,以此鞏固連結。
Q14: 除了潛望式鏡頭,手機鏡頭近期的技術焦點還有哪些?
- A: 主要趨勢是 鏡頭做得更小、更薄,以及更好的光學表現。潛望式鏡頭則朝更高倍率發展。玻塑混合鏡頭也持續出貨。
Q15: 公司潛望式鏡頭的發展現況、出貨時程及明年份額展望?
- A: 公司潛望式鏡頭的品質與良率非常穩定。份額由客戶決定,但好的品質有助於份額持續增加。內部的塑膠棱鏡已開發出來,技術可克服,但生產週期較長,需與客戶溝通。
Q16: 潛望式鏡頭若採用連續變焦,公司的技術儲備如何?分群設計會是主流嗎?
- A: 公司在潛望式鏡頭上與客戶連結緊密,有信心能克服連續變焦的技術挑戰。對於分群變焦設計,公司已有 3-5 年經驗,曾量產過 3-4 個群組的變焦鏡頭,團隊經驗豐富。
Q17: 對於 Edge AI 裝置的看法?相關產品規格與手機鏡頭有何不同?營收貢獻預期?
- A: Edge AI 的出現是很大的機會,能帶動玉晶光的業務,因其減少雲端運算,應用於個人 AI 裝置、筆電、機器人等。其鏡頭設計挑戰更大,例如機器人鏡頭需透過一個 15-42 度的曲面眼罩 成像,這對光學設計是一大考驗,公司需同時考量鏡頭與眼罩的搭配,而這正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之一。
Q18: 潛望式鏡頭從 8 倍提升至 10-15 倍,技術難度會明顯提升嗎?公司準備好了嗎?
- A: 倍率越高,難度越大。挑戰來自機械結構的變更、光學上的考量 (如弧光、成像、抖動、溫度係數),任何偏移都可能導致圖像失真。玉晶光對團隊有信心,客戶開出的規格,經過溝通與實驗後,大部分都能做到。
Q19: 超薄手機或摺疊機對鏡頭設計的挑戰?若要再放入潛望式鏡頭?
- A: 在極小空間內做到極致薄,對光學設計、模具、射出都是巨大挑戰。若要在這種狹小空間內再放入佔空間的潛望式鏡頭,挑戰更大。公司與客戶對未來 2-3 年的產品藍圖有密切溝通,有信心克服這些挑戰。
Q20: 隨著 AI 功能增強,對鏡頭規格的要求是否會更高?
- A: 是的,目前看法一致。從客戶開出的規格來看,不只要求視覺,還要求環境感知、手勢感知等,規格要求越來越多。公司對 Edge AI 的發展持正面態度。
Q21: 公司去年錯過潛望式鏡頭商機,今年良率顯著突破的原因是什麼?
- A: 主要設備多為公司自製。團隊的關鍵在於 學習與不貳過 (listen and learn)。去年雖有出貨但份額不多,團隊從中吸取經驗,掌握了關鍵 know-how,使今年在潛望式鏡頭的品質上處於領先地位。
Q22: 公司在 7P/8P 市場的競爭力如何?良率是否滿意?
- A: 越多 P 數理論上越難做,但團隊從 7P、8P 到 9P 都有設計經驗。技術與生產上沒有問題,最終採用何種方案由客戶根據效能與價格評估後決定。
Q23: 公司在專利上是否需支付授權金?
- A: 不需要。公司在手機、AR、機器人、玻塑混合等領域的專利 (IP) 皆為自主研發,並有強大的營業秘密保護,沒有對外授權或支付授權金的需求。
免責聲明
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各家公司法說會之影音內容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及法說會簡報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