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新光金控 2022 年前三季因市場波動影響,合併稅後淨利為 103.8 億元,年減 52.1%,每股盈餘 (EPS) 為 0.65 元。集團總資產規模穩定成長至 4.86 兆元,年增 5.9%。
核心子公司方面,新光人壽初年度保費 (FYP) 達 420 億元,年增 18.5%,主要由外幣保單驅動。新光銀行放款餘額達 7,509 億元,年增 7.2%,資產品質維持穩健。元富證券則受市場交易量下滑及自營業務壓力影響,呈現小額虧損。
近期主要發展方面,集團因應市場利率急升,新光人壽於 2022 年 10 月 1 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提升淨值約 386 億元。此外,集團在永續發展方面獲得肯定,榮獲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六大獎項。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新光人壽
- 核心業務: 壽險業務為營收主要來源。2022 年前三季總保費收入為 1,432 億元,因部分商品繳費期滿,續年度保費下降,總保費較去年同期減少 21.5%。
-
產品組合:
- 策略重心: 持續推動外幣保單與價值型商品(如健康險),以獲取穩定利差並累積 CSM。
- 外幣保單: 銷售動能強勁,前三季初年度保費達 333.6 億元,年增 19.5%,佔整體初年度保費近 80%。
- 投資型商品: 受益於保障需求,初年度保費年增 83.6%,達近 50 億元。
- 價值指標: 初年度等價保費 (FYPE) 達 133.2 億元,年增 6.6%,顯示產品價值持續提升。
新光銀行
- 核心業務: 存放款、財富管理及信用卡業務。
- 放款組合: 總放款餘額 7,509 億元,年初至今成長 4.3%。其中,企業放款與消費金融放款分別成長 5.0% 及 3.8%。中小企業放款為主要成長動能之一,年初至今成長 5.6%。
- 手續費收入組合: 財富管理為最大宗,佔比 44.3%;其次為信用卡業務 (24.8%) 及放款業務 (16.2%)。
元富證券
- 核心業務: 經紀、自營及承銷業務。
- 業務表現: 受到市場日均量下滑影響,經紀業務收入年減 28.3%。自營業務亦承受壓力,導致 2022 年前三季合併稅後虧損 0.7 億元。
- 市場地位: 經紀業務市佔率為 3.46%,市場排名第七。公債次級交易市佔率 8.43%,維持市場第二的領先地位。
3. 財務表現
-
金控整體:
- 2022 年前三季合併稅後淨利 103.8 億元 (年減 52.1%)。
- 每股盈餘 (EPS) 0.65 元。
- 股東權益 (不含非控制權益) 為 1,762 億元,受債券評價損失影響,年減 29.3%。
- 合併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未年化) 為 4.72%。
-
新光人壽:
- 稅後淨利 55.7 億元。
- 投資收益 967 億元,年增 5.3%。
- 避險表現: 受惠於美元強勢,前三季產生 55 個基點 (bps) 的避險利益,避險後經常性收益率達 3.77%,遠優於去年同期的 2.20%。
- 負債成本: 持續下降至 3.69%,較 2017 年已下降超過 50 個基點。
- 淨值影響: 因債券殖利率上升,2022Q3 綜合損益為負 821 億元。公司已於 10 月 1 日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將大部分債券部位移至攤銷後成本 (AC),此舉增加淨值約 386 億元。
-
新光銀行:
- 稅後淨利 51.0 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
- 淨利息收入: 106 億元,受惠於放款成長及升息,年增 13.4%。
- 利差表現: 2022Q3 單季存放利差與淨利差分別為 1.75% 及 1.31%,受存款成本上升速度快於放款重定價影響,較前一季微幅下滑。
- 資產品質: 維持穩健,逾放比降至 0.12%,呆帳覆蓋率提升至 1,058%,皆優於同業平均。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趨勢與機會:
- 升息與匯率環境: 美元強勢及利率走升,帶動外幣保單需求顯著增長,成為壽險業務主要動能。
- 數位金融: 新光銀行持續投入「科技消金」,運用 AI 工具提升數位行銷與放款效率,信貸數據行銷業務量成長近四倍。
-
重點產品發展:
- 外幣保單: 新光人壽成功掌握市場趨勢,外幣保單佔初年度保費比重近八成,有效穩定利差並進行資產負債配合。
- 財富管理: 新光銀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規模 (AUM) 年初至今穩定成長 4.7%。其中,保險手續費收入年增 36.2%,成功抵銷因市場波動造成的基金手續費下滑。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 依循六大主軸,包含穩定獲利、資源整合、數位轉型、開創利源、法遵風控及永續經營。
-
新光人壽策略:
- 投資策略: 透過多樣化資產配置及海外投資提升收益,並嚴格執行資產負債配合。中長期目標將避險成本控制在 200 個基點以下。
- 產品策略: 持續聚焦價值型商品,以累積死差益並為接軌 IFRS 17 累積 CSM。
-
新光銀行策略:
- 獲利模式: 不僅關注淨利差 (NIM),更導入 RAROC (風險調整後資本報酬率) 概念,衡量客戶整體貢獻度,透過深化客戶關係以推動交叉銷售。
- 業務擴展: 運用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擴大放款基礎,爭取更多潛在客戶。
- 風險管理: 持續對放款組合進行「汰弱留強」,審慎篩選客戶以強化風險控管。
6. 展望與指引
-
新光人壽:
- 投資收益: 預期避險前經常性收益率可維持穩定,因新錢投報率已逐步提升。
- 避險成本: 展望 2023 年,由於台美利差擴大,傳統避險工具成本已大幅上升。管理層預期 2022 年的避險利益情況難以複製,目標是將 2023 全年避險成本控制在 2% 以內。
-
新光銀行:
- 利差: 預期存放款利差將隨放款利率逐步重定價而調整,但整體策略將更側重於提升客戶總體回報率。
- 信用成本: 2022 年信用成本僅約 7 個基點,屬偏低水準。未來將維持穩健的風險管理,歷史平均約在 16 至 18 個基點。
-
股利政策:
- 由於 2022 年底其他權益項下虧損可能侵蝕可分配盈餘,股利發放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帳上資本公積超過 180 億元,是否動用資本公積配息,將於年底財務數據確定後,與主管機關商議再做決定。
7. Q&A 重點
Q: 針對明年 (2023) 的展望,包括人壽的經常性收益率、避險成本看法?新壽今年 FYPE 成長優於同業的原因?如何因應儲蓄險解約潮?年底提列特別盈餘公積後,是否影響配息?銀行明年的 NIM、信用成本、手續費收入與數位政策展望?
A:
- 人壽展望: 避險前經常性收益率預期穩定。展望明年,因台美利差擴大,傳統避險成本已從年初不到 1% 上升至 3.5% 以上,故明年避險成本壓力較大,目標控制在 2% 以內。
- FYPE 成長原因: 公司策略持續聚焦於外幣保單與健康險等價值型商品。相較之下,部分同業對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的投資型商品佔比較高,因此出現衰退。
- 解約狀況: 升息與匯率波動確實使解約情況增加,但公司現金部位充足,加上新契約保費持續流入,資金流動性無虞,不會影響宣告利率的穩定政策。
- 股利政策: 年底的淨值狀況確實會對可分配盈餘造成壓力。公司帳上資本公積有超過 180 億元,但能否用以配息,需待年底結算後,內部研議並與主管機關溝通後才能確定。
-
銀行展望:
- NIM: 未來不僅看利差,更重視 RAROC,衡量客戶整體貢獻。會透過提供具競爭力的利率來深化客戶關係,以利交叉銷售。
- 信用成本 (Credit Cost): 今年約 7 bps 屬較低水平,歷史平均約 16-18 bps。未來會持續進行「汰弱留強」,維持資產品質。
- 數位政策: 持續發展「科技消金」,運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今年信貸數據行銷已有顯著成果,明年將擴大應用。
Q: 人壽在 2022Q3 底帳上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中,股、債的比例各是多少?前三季 VNB 的成長狀況?銀行 Q3 利差 QoQ 下滑的原因?
A:
- 未實現損失: 2022Q3 底金融商品相關未實現損失約 914 億元,其中股票佔約 20%,債券佔約 80%。公司已於 10 月 1 日進行資產重分類,增加淨值 386 億元。
- VNB 成長: 2022 年前三季 VNB (新契約價值) 成長 7%。
- 銀行利差下滑: 主要因為升息循環中,存款成本反應速度較快,而企業放款的重定價速度較慢,導致利差暫時性壓縮。
Q: (追問)目前人壽債券部位在重分類後,AC (攤銷後成本) 與 OCI (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 的佔比大概是多少?
A:
- 重分類後,AC 部位的債券佔整體固定收益比率已達 98%,幾乎不再持有海外債券於 OCI 項下。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