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中銀行 2019 上半年度營運表現穩健,在「調結構、調利差」的策略下,雖然總資產與放款規模略微縮減,但獲利能力反而提升。
- 獲利表現: 2019 上半年度稅後淨利為新臺幣 21.06 億 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10.26%。每股稅後盈餘 (EPS) 為 0.57 元,優於去年同期的 0.54 元。
- 核心策略: 簡報者指出,考量美中貿易戰、中國經濟衰退等外部不確定性,以及內部資本適足率 (BIS) 與土建融授信集中度 (銀行法 72-2 條) 的壓力,公司自去年起採取保守策略,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縮減低利差業務,強化高收益產品。
- 資產品質: 資產品質創下近年最佳水準,逾期放款比率降至 0.37%,備抵呆帳覆蓋率則大幅提升至 403.68%。
- 資本適足率: 資本結構獲得改善,個體資本適足率提升至 12.98%,高於法定要求的 12.5%,為未來業務增長提供空間。
- 未來展望: 隨著體質調整完成且資本適足率達標,公司預計下一年度將從「穩定增長」轉向「積極增長」的策略。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公司在 2019 上半年策略性地調整其放款與存款組合,以優化利差與風險結構。
-
存款組合:
- 截至 2019Q2,總存款餘額為 5,760 億 元,較 2018 年底減少 132 億元。
- 為降低資金成本及控管土建融風險,策略性地將高利率的臺幣定存減少了 200 億元。
- 同時,增加了低成本的臺幣活存 31 億元及有業務需求的外幣存款 37 億元。
-
放款組合:
- 截至 2019Q2,總放款餘額為 4,411 億 元,較 2018 年底減少 171 億元。
- 減少部分: 主要縮減利差較差的大型企業授信,以及部分低利率的中小企業 (SME) 授信。
-
增長部分:
- 消費金融: 重點推動的業務,其中不含房貸的消費者貸款餘額增長至 115 億元,此類業務平均利率達 4.49%,利差貢獻顯著。
- 外幣放款: 餘額增加 11 億 元至 394 億元,其中 OBU 放款利率約 4.25%,納閩分行更高達 5.02%,均為高收益資產。
-
擔保品結構:
- 公司強調風險控管,偏好有擔保的授信。截至 2019 上半年,有擔保放款佔比達 84.77%。
- 不動產擔保品佔總放款近 78%,歷史回收率高達 96-97%,為資產品質提供堅實保障。此策略成功規避了如慶富案、潤寅案等市場重大違約事件。
3. 財務表現
-
獲利驅動因素:
-
淨營業收入: 2019 上半年為 55.49 億 元,年增 7.19%。
- 利息淨收益: 較去年同期增加 6,300 萬元。
- 其他淨收益: 大幅增加 3.2 億 元,主要來自子公司貢獻增加 1.5 億元、衍生性商品評價利益 6,600 萬元及股債市投資獲利 5,200 萬元。
- 手續費收入: 2019 上半年為 15.59 億 元,年減 7.81%。主因為放款量減少導致授信手收下滑,以及市場波動影響基金與保險銷售。
- 呆帳費用: 提列 2.96 億 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主要為持續優化資產品質。
-
淨營業收入: 2019 上半年為 55.49 億 元,年增 7.19%。
-
利差與收益率:
- 存放利差: 雖然總放款規模縮減,但臺幣存放利差持續擴大,從 2018Q3 的 1.67% 提升至 2019Q2 的 1.70%。簡報者表示,利差每增加 1 個基點 (basis point),年度盈餘可增加 4,000 萬元。
- 淨利息收益率 (NIM): 從 2018Q4 的 1.24% 下滑至 2019Q2 的 1.19%。主要原因是過去為充實資本而發行的次順位金融債券利息成本較高。隨著債券陸續到期(已從高峰 200 億降至 140 億),對 NIM 的壓力預期將會減輕。
-
子公司表現:
- 子公司(證券、保經、租賃)獲利貢獻顯著提升,2019 上半年稅後淨利達 2.75 億 元,較去年同期的 1.26 億元大幅成長 118.25%,成為重要的獲利來源之一。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臺商回流機會: 公司積極應對臺商回流趨勢,尤其在中部地區,透過與會計師合作舉辦說明會,向客戶說明資金匯回的稅務規劃,並鎖定「五加二產業」進行業務拜訪,提供從廠房、設備融資到財富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務。
-
財富管理業務:
- 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客戶投資態度轉趨保守,基金銷售面臨挑戰。為此,公司將產品重心轉向波動較低的債券型基金。
- 保險業務則因主管機關停售躉繳型儲蓄險及調整宣告利率而受到影響。公司計畫透過增加理專人數及推動商品多樣化來應對。
- 消費金融擴展: 為推動高利率的消費金融業務,已在台北、桃園、新竹、台中、高雄設立五個區域中心,並補足業務人員,以維持此類業務的穩定成長動能。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短期策略 (2019): 核心為「穩增長」與「調結構」。此策略旨在應對外部經濟不確定性,並解決內部資本適足率不足的問題。透過縮減風險性資產規模,成功將資本適足率提升至合規水準之上,並改善了銀行的獲利結構。
- 中長期策略 (展望 2020): 隨著體質調整告一段落,資本壓力緩解,公司策略將轉為「積極增長」。預期將重新擴大業務規模,但仍會堅持有擔保、重利差的授信原則。
- 風險管理: 公司堅信「有擔保品才是安全的」,將持續維持高擔保品覆蓋率的授信文化。此一保守穩健的風險偏好,使銀行在過去幾年成功避開了多起大型企業的倒帳風暴,維持了優異的資產品質。
- 資本管理: 未來將優先透過盈餘轉增資或現金增資來強化資本,逐步降低成本較高的次順位債券比重,以改善淨利息收益率 (NIM)。
6. 展望與指引
- 業務增長: 預期下一年度將恢復業務增長動能,採取較為積極的市場策略。
- 利差趨勢: 臺幣存放利差預期將持續擴大,成為獲利增長的主要動能之一。
-
策略重點:
- 深化客戶經營,把握臺商回流商機。
- 持續開拓國際金融業務,強化外匯競爭力。
- 精進數位金融服務,優化客戶體驗。
7. Q&A 重點
-
Q: 美中貿易戰下,臺商回流對銀行下半年業績的展望與影響?
A: 公司已採取多項措施應對。首先,在中部地區(主要根據地)與會計師等合作夥伴舉辦說明會,協助客戶處理資金匯回與稅務問題,建立夥伴關係。其次,已鎖定「五加二產業」的客戶名單,由分行主動拜訪,了解其回台設廠的融資需求。提供的服務不僅限於授信,更涵蓋理財、基金、保險等全方位需求。
-
Q: 許多銀行已將旗下的保經或保代公司併入銀行,台中銀是否有此規劃?
A: 目前沒有此規劃。公司的轉投資收益持續增加,特別是保經子公司的獲利貢獻度非常高且表現良好。在此情況下,暫不考慮改變現有的組織架構。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