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南亞科 2015 年第一季營運表現穩健,儘管面臨平均售價 (ASP) 下滑的挑戰,但透過成本改善及出貨量增加,維持了健康的獲利能力。公司已連續九季實現獲利。
- 財務表現:2015Q1 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120.28 億元,季減 3.1%;稅後淨利為 62.9 億元,淨利率達 52.3%;單季 EPS 為 2.61 元。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分別為 47.2% 與 39.6%。
- 成本與出貨:受惠於生產效率提升與 30 奈米製程微縮,第一季製銷成本季減高個位數百分比 (7-9%),有效抵銷 ASP 下滑的衝擊。位元出貨量季增 3.3%。
- 20 奈米轉換計畫:公司正式宣布將投入約 400 億元 資本支出,轉換每月 3 萬片 產能至 20 奈米製程,預計於 2017 年下半年量產。為此,計畫於 2015 年下半年進行募資。
- 股利政策:董事會提議配發每股現金股利 2 元,為多年來首次配息,將提交股東會決議。
- 未來展望:預估第二季位元出貨量將季增中個位數 (4-6%),全年位元出貨量則預計年增中雙位數 (14-16%)。DRAM 市場價格預期在第二季末回穩,第三季展望優於第二季。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南亞科持續深化其產品組合轉型策略,專注於高價值的非 PC 應用市場,以提升獲利能力與市場穩定性。
- 核心業務:公司為專業 DRAM 製造商,產品應用涵蓋標準型 (Commodity)、消費型與利基型 (Consumer & Specialty) 及低功率 (Low Power) DRAM。
-
產品組合:2015Q1,非 PC 應用的營收佔比維持在 76.7%。
- 消費型與利基型 DRAM:營收佔比提升至 63.7%,為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 低功率 DRAM:營收佔比為 13.0%。
- 標準型 (PC) DRAM:營收佔比降至 23.3%。
- 策略目標:公司預期 2015 全年非 PC 產品營收佔比將超過 80%,其中低功率 DRAM 產品佔比約 15%。此策略旨在降低對波動較大的標準型 DRAM 市場的依賴。
3. 財務表現
2015 年第一季財務表現穩健,展現出公司在成本控制與產品組合優化方面的成效。
-
關鍵財務數據 (2015Q1):
- 營業收入:120.28 億元 (季減 3.1%,年增 2.9%)
- 營業毛利:56.73 億元,毛利率 47.2% (相較 2014Q4 的 48.6% 略為下滑)
- 營業利益:47.68 億元,營業利益率 39.6% (相較 2014Q4 的 41.5% 略為下滑)
- 稅後淨利:62.9 億元,淨利率 52.3%
- 每股盈餘 (EPS):2.61 元
- 每股淨值:19.89 元
- EBITDA:61.64 億元
-
業績驅動與挑戰:
-
正面因素:
- 成本改善:第一季製銷成本季減高個位數百分比,主要來自生產效率提升與 30 奈米製程微縮,有效抵銷 ASP 下滑壓力。
- 出貨量成長:位元銷售量季增 3.26%。
-
負面因素:
- ASP 下滑:整體平均售價 (ASP) 季減 8.58%。其中,PC DRAM 價格跌幅達 15-16%,而利基型 DRAM 跌幅較小,約 6-7%。
-
正面因素:
-
重要財務事項:
- 業外收入:第一季認列華亞科技權益法投資利益 17.73 億元。
- 現金流量:營業活動現金流入為 53.11 億元,自由現金流量為 43.46 億元。
- 債務償還:持續償還借款,第一季償還 45.41 億元,財務結構持續改善。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公司對整體 DRAM 市場供需維持審慎樂觀的看法,並持續推進製程技術以強化成本競爭力。
-
市場趨勢與展望:
- 供給面:預期 2015 年全球 DRAM 供給位元成長率約為 20-25% 之間,略低於 2014 年。
-
需求面:
- PC:第二季市場需求持續保守,Windows 10 的影響尚待觀察。
- 行動裝置:預期市場需求將於第二季末復甦,主要受惠於新款 iPhone 及非蘋陣營旗艦機的推出。
- 消費性電子:成長動能來自 4K 電視滲透率提升、高階數位機上盒及網通產品。
- 伺服器/雲端:需求維持強勁。
- 價格走勢:預期 DRAM 價格將在 2015 年第二季末回穩,第三季展望優於第二季。
-
產品與技術發展:
- 30 奈米微縮製程:進度超前,2015Q1 產出已達 20%,目標在 2015 年下半年提升至 50%,持續貢獻成本降低。
- 20 奈米製程:未來產品將專注於 Low Power DDR4 與 DDR4,並可能開發 8Gb 高容量產品應用於特定的利基市場,而非與大廠在主流市場直接競爭。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南亞科的長期策略核心為技術升級與財務結構優化,以確保永續經營與獲利能力。
-
長期計畫:20 奈米轉換
- 目標:將現有 3 萬片 月產能轉換至 20 奈米製程技術,總產能維持每月 6 萬片。
- 時程:需增建無塵室,預計 2017 年下半年開始量產貢獻營收。
- 資本支出:預估總投資金額約新台幣 400 億元。
- 資金來源:將透過營運現金流、銀行融資及股權募資三種方式籌措。計畫於 2015 年下半年提出 100 至 200 億元的股權募資計畫。
-
競爭定位:
- 公司強調其策略重點在於優化產品組合與提升產品價值,而非追求市佔率。
- 與美光 (Micron) 的 20 奈米技術授權協議條件對南亞科非常有利,預期未來的研發費用不會顯著增加。
-
股東回饋:
- 董事會提議配發現金股利每股 2 元,主要基於善意與股東分享 2014 年的營運成果,此為公司多年來首次配息,有助於活化股東權益。
6. 展望與指引
-
出貨量指引:
- 2015Q2:預估位元出貨量將較第一季成長 4-6% (中個位數)。
- 2015 全年:預估位元出貨量將較 2014 年成長 14-16% (中雙位數)。
-
資本支出指引:
- 2015 全年:預估資本支出為 81 億元,其中 18.8 億元將用於 20 奈米轉換所需的廠務設施建置。
-
市場展望:
- 預期 2015Q2 末 DRAM 市場價格將回穩,Q3 展望優於 Q2。
- 營收方面,考量第二季出貨量增加但 ASP 可能持續下滑,預期單季營收與第一季差異不大,可能僅有幾個百分點的波動。
7. Q&A 重點
-
Q: 第一季成本顯著下降 (high single digit) 的原因是什麼?
A: 主要有兩個因素,貢獻約各佔一半:一是生產效率的提升,二是 30 奈米製程微縮 (die shrink) 的貢獻。第二季生產效率提升的效益會減少,但製程微縮的貢獻會持續。
-
Q: 第一季 ASP 下滑 8.58%,不同產品線的跌幅如何?第二季的趨勢預測?
A: 第一季 PC DRAM 價格下跌約 15-16%,而 Specialty (利基型) DRAM 跌幅較小,約 6-7%。預期第二季 PC DRAM 跌幅會縮小,Specialty DRAM 仍相對抗跌。整體 ASP 跌幅可能在 mid-single digit (中個位數) 到 8% 之間,取決於市場何時回穩。
-
Q: 對於 Consumer DRAM 未來幾年的成長看法?中國併購 ISSI (矽成) 是否會帶來競爭壓力?
A: Consumer DRAM 的主要成長動能來自 4K 電視和高階機上盒,因其單位搭載容量 (content per box) 增加。ISSI 是南亞科的客戶,本身沒有晶圓廠,其被併購不會影響產業供需平衡。中國大陸目前除了海力士無錫廠外,並無 DRAM 生產能力,短期內影響極小。
-
Q: 關於 400 億元的 20 奈米投資,股權募資的規劃為何?是否會引進策略投資人?
A: 400 億資金來源包含營運現金流、融資及股權募資。計畫在下半年進行 100 至 200 億元的股權募資。現有股東 (如台塑集團) 擁有優先認購權。若現有股東放棄認購,公司有信心能找到其他合作夥伴,因募資金額相對不大,執行上並不困難。目前沒有特定引進策略投資人的計畫。
-
Q: 導入 20 奈米後,研發費用是否會大幅增加?與美光的技術授權費用如何計算?
A: 預期研發費用不會增加。公司與美光的 20 奈米技術授權協議條件對南亞科非常有利,未來支付的授權金金額合理,不會讓年度研發費用 (約 15-16 億元) 出現巨大變化。
-
Q: 公司多年未發股利,為何在此時決定配發每股 2 元現金股利?
A: 這是董事會的善意 (good intention),希望在公司營運好轉後與股東分享 2014 年的經營成果。此外,從稅務角度考量,若不分配盈餘,公司需繳納 10% 的未分配盈餘稅。
-
Q: 20 奈米主要規劃生產 DDR4,這是否意味著公司策略從利基型轉向大眾化產品?
A: 公司的策略核心仍是 Specialty (利基型) 與 Mobile (行動) DRAM,標準型 DRAM 僅作為產能調節 (filler) 的角色。20 奈米將專注於 Low Power DDR4 及 DDR4,並應用於高密度的利基型市場,而非與大廠在主流消費市場 (如 Apple、Galaxy) 直接競爭。
-
Q: 20 奈米的量產時程 (2017 年下半年) 看似保守,是否有提前的可能?
A: 2017 年下半年指的是對市場有顯著貢獻的量產時間。建廠與裝機驗證完成後,2017 年初可能會有小量產出,但大量貢獻的時間點不會有太大變化,最多提前一季或半季。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