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17Q4 財務表現: 2017Q4 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1,040 億元,季減 0.2%。營業利益為 39.7 億元,季增 33%,主因產品組合優化及銷售管理改善。稅後淨利為 40.5 億元,季減 31%,主要因大部分現金股利已於第三季認列。單季 EPS 為 5.4 元。營業利益率自 2017Q3 的 2.9% 提升至 3.8%。
- 2017 全年回顧: 全年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3,929 億元,年減 8%。營業利益 125 億元,年減 28%。稅後淨利 155 億元,年減 19%。全年 EPS 為 20.9 元。公司坦言 2017 年營運面臨挑戰,包括激烈競爭、零組件價格上漲及匯率波動,但經過第二季的營運谷底後,透過組織調整,獲利能力已逐步回穩。
-
未來展望與指引:
- 2018Q1 展望: 預估個人電腦 (PC)、行動裝置 (Mobile) 及零組件 (Component) 三大業務營收將較前一季衰退 10% (±2.5%),主要反映 PC 傳統淡季及新台幣大幅升值的影響。
- 短期策略: 短期內公司策略重心將持續放在提升獲利能力與穩定性,而非追求營收成長。
- 長期目標: 預計在 2018Q3 營業利益率將重返 4% 以上。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 華碩主要業務涵蓋個人電腦 (PC)、行動裝置 (手機)、零組件及物聯網 (IOT) 產品。
-
2017 全年營收結構:
- 按產品: PC 佔 63%、行動裝置佔 17%、零組件佔 18%、IOT 佔 3%。
- 按地區: 亞洲佔 42%、歐洲佔 36%、美洲佔 22%。
-
各業務部門摘要:
-
PC 業務:
- 策略分為「品牌定位與獲利成長」(ZenBook, 2-in-1, VivoBook) 及「攻擊性維持銷量」(X 系列)。
- 目標將獲利型產品組合佔比從 2017 年的 25% 提升至 2018 年的 35%。
- 2018 年目標為實現 5% 以上的年成長,優於產業平均的 0% 至 -5%。
-
電競 (Gaming) 業務:
- 採取產品與社群 (People) 並重的策略,建立電競生態系。
- 產品線分為高階 ROG 系列與大眾市場的 ASUS Gaming 系列,並擴展至電競配件。
- 透過「Join the Republic (JTR)」平台發掘新秀,並在中國、美國、台灣組建或贊助電競戰隊 (如 Rogue Warriors, Echo Fox) 以深化社群經營。
- 2018 年營收目標為雙位數成長。
-
手機 (Mobile) 業務:
- 經歷 2015-2017 年提升平均售價 (ASP) 的階段後,2018 年策略重點轉為維持 ASP 並提升銷量。
- 新一代 Zenfone 5 系列將於 2018 年 2 月底 MWC 大會發表,3 月上市,產品推出時程較去年大幅提前,有助於爭取市佔。
-
PC 業務: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指標 (2017Q4):
- 合併營收: 1,039 億元 (季減 0.2%,年減 11%)
- 毛利率: 13.7% (相較 2017Q3 的 14.4% 下滑)
- 營業利益率: 3.8% (相較 2017Q3 的 2.9% 顯著提升)
- 稅後淨利: 40.5 億元 (EPS 5.4 元)
-
關鍵財務指標 (2017 全年):
- 合併營收: 3,929 億元 (年減 8%)
- 毛利率: 13.3%
- 營業利益率: 3.2%
- 稅後淨利: 155 億元 (EPS 20.9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正面因素: 產品組合優化與銷售費用控管,帶動 2017Q4 營業利益率顯著回升。零組件業務因電競與加密貨幣需求而表現強勁。
- 負面因素: 子公司亞旭 (Askey) 因長單受零組件價格與匯率波動影響,於 2017Q4 產生 4.55 億元虧損,拖累業外表現。新台幣升值對營收及獲利計算造成壓力。
-
資產負債表重點:
- 截至 2017Q4,庫存金額為 761 億元,季減 10%,顯示庫存管理有所改善。
- 現金轉換循環 (Cash Conversion Cycle) 為 94 天,與前一季持平。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PC 產品趨勢: 聚焦三大主軸:時尚 (Fashion)、效能 (Performance)、體驗 (Experience)。
- 時尚: 強調輕薄、窄邊框、多彩設計。
- 效能: 推動無轉軸硬碟 (Zero Spindle,即 SSD 全面取代 HDD)、將電競級顯卡導入主流筆電、支援快速充電。
- 體驗: 整合指紋/人臉辨識 (Windows Hello)、語音助理 (Cortana)、Always Connected PC 等功能。
-
電競生態系:
- 華碩不僅專注於硬體產品,更積極建構包含電競戰隊、社群平台、賽事活動在內的完整生態系。
- 軟體方面,透過 Aura Sync 技術整合旗下所有電競產品的燈光效果,創造一致的品牌體驗。
- 策略合作夥伴包括騰訊遊戲 (Tencent Games),共同推動電競聯賽。
-
手機產品發表:
- 將於 MWC 2018 (世界行動通訊大會) 發表全新 Zenfone 5 系列,包含搭載高通 Snapdragon 845 晶片的旗艦機 Zenfone 5Z。
- 產品上市時程較去年提早近六個月,有助於全年銷量提升。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 公司的長期願景是轉型為「智慧企業 (Smart Enterprise)」,以數據為核心,提供「互聯服務 (Connected Services)」。
-
組織再造:
- 2017 年下半年啟動的組織改造已見成效,目標是在 2018Q3 將營業利益率提升至 4% 以上,目前進度超前。
- 核心變革在於價值流 (Value Stream) 的溝通改善,行銷團隊提前六個月參與產品開發討論,大幅提升市場反應速度。
- 確立以事業群 (Business Unit) 為主導,總部扮演支援與發動「精準打擊」的角色,提升營運靈活性。
-
競爭定位:
- 華碩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其 DNA 中的三大要素:創新 (Innovation)、速度 (Speed) 與 成本 (Cost)。
- 公司將憑藉這些優勢,在 PC、電競及手機等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
新事業佈局:
- 新任營運長的加入將協助公司在三大新領域發展:生態系 (IoT、電競)、新零售 (New Retail) 及 智慧企業 (Smart Enterprise),並為現有業務提供策略與制度上的優化。
6. 展望與指引
-
2018Q1 財測:
- PC、手機、零組件三大業務營收預計將季減 10% (±2.5%)。此預測已考量傳統淡季及新台幣升值約 5% 的負面影響。
-
2018 全年展望:
- PC 業務: 目標年對年出貨量成長 5% 以上,表現將優於整體市場(預估 0% 至 -5%)。
- 手機業務: 維持現有平均售價 (ASP) 與市場定位,並全力衝刺銷量。
- 電競業務: 預期營收將實現雙位數成長。
-
獲利能力目標:
- 公司正處於調整期,短期將以獲利能力為優先。管理層設定目標,期望在 2018Q3 讓營業利益率重返 4% 以上。
7. Q&A 重點
Q1 (富邦): 2017Q4 毛利率季減,但營業利益率反而上升的原因為何?
A (財務長): 產品組合與 Q3 相似。影響因素包括新台幣在 Q4 大幅升值。此外,銷售管理策略有時會採取直接折價而非投入行銷費用,公司整體以營業利益率為管理目標,Q4 在此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Q2 (富邦): PC 業務 2018Q1 展望僅季減 10%,優於過往傳統淡季的 15%,是否代表 PC 市場已觸底?
A (財務長/執行長): 展望數字已反映新台幣升值約 5% 的影響。預期 PC 業務量將持平。在全球 PC 市場預估為 0% 至 -5% 的情況下,華碩的目標是成長 0% 至 5%。此展望相對保守。
Q3 (富邦): 若今年手機業務時程順利,2018 年的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能否有更好的指引?
A (財務長/執行長): 手機新品上市時程提前近六個月,有助於營收。但中國和印度市場挑戰較大。目前公司仍在調整期,無法給出具體利潤率數字,但體質已更健康。預期下半年隨著產品週期發酵,營運展望會更佳。
Q4 (Nomura): 2018Q1 展望給出一個區間,是反映匯率不確定性還是終端市場不確定性?
A (執行長): 手機業務 Q1 通常是過渡期,因此看法保守。PC 業務在組織改組後已見成效,但給出的展望數字同樣偏向保守。
Q5 (Nomura): 競爭對手也進入大眾化電競市場,華碩的競爭優勢為何?
A (執行長): 即使是主流電競產品,售價仍是普通筆電的 1.5 至 2 倍。華碩有 ROG (高階) 與 ASUS Gaming (主流) 兩大系列應對。公司的競爭優勢在於創新、創新速度與成本控制。例如,華碩將會是首家採用 Intel 第八代 CPU 的廠商。
Q6 (KGI): 公司組織重組進度如何?今年營業利益率有機會回到 4% 嗎?
A (執行長): 目標是在 2018Q3 讓營業利益率超過 4%。目前重組進度比預期要快。
Q7 (KGI): 此次組織重組最有意義的改變是什麼?
A (執行長): 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價值流的溝通更有效,行銷單位提前六個月參與產品開發,市場反應速度加快。第二是確立事業群主導,總部扮演支援與發動「精準打擊」的角色,提升營運效率。
Q8 (KGI): 去年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與虧損狀況?今年的目標?
A (執行長): 今年的目標是證明華碩能在蘋果、三星與四大中國品牌外,成為另一家能夠獲利成長的公司。策略是維持 ASP 與獲利能力。去年 Q4 手機業務虧損已大幅縮小。
Q9 (KGI): 在 4,000 至 15,000 元這個競爭激烈的手機價格帶,華碩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A (執行長): 華碩的 DNA 包含三大競爭要素:成本、速度、創新。品質是品牌的基本要求,而這三點是華碩的核心競爭力。
Q10 (KGI): 電競業務的成長目標?
A (執行長): 目標是雙位數的營收成長。
Q11 (KGI): 新任營運長的職責是什麼?
A (執行長): 他將協助公司制定策略、建立制度,並專注於三大前瞻領域:生態系 (IoT、電競)、新零售、智慧企業。同時,他也會為現有業務與功能性單位帶來新的視角與幫助。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