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鴻海 2021Q1 營運表現強勁,營收與 EPS 雙雙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受惠於智慧型手機需求暢旺及有利的產品組合,公司繳出「三率三升」的成績單。展望未來,公司預期 2021Q2 營收將與第一季持平,但維持年對年強勁成長。
- 財務亮點:2021Q1 營收達 1.347 兆 元,年增 45%;毛利率、營業利益率、淨利率分別提升至 5.8%、2.05% 及 2.09%;EPS 為 2.03 元,年增 1251%。
-
重大發展:
- 電動車 (EV):與 Fisker 簽訂具拘束力的合作框架協議,將在美國設廠,共同開發售價低於 3 萬美元 的新車款,目標年產量 25 萬 台。
- 半導體:與國巨合資成立國瀚 (Foxtron),鎖定小 IC (Small IC) 產品,深化半導體產業佈局。
- 威州投資案:與威州政府達成新協議,解除原合約中對面板廠、資本支出及員工人數的嚴格要求,增加投資彈性。
- 未來展望:公司重申缺料狀況可能持續至 2022Q2,預估對營收影響不超過 10%。雖然今年達成 7% 毛利率的目標面臨挑戰,但公司將以 EPS 極大化為首要營運目標。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鴻海 2021Q1 四大產品領域皆呈現年對年強勁成長,整體營收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 消費暨智能產品 (Consumer & Smart Products):佔總營收 54%。2021Q1 表現符合預期,年對年強勁成長。展望 2021Q2,預期季對季及年對年皆有成長。
- 雲端網路產品 (Cloud & Networking Products):佔總營收 21%。2021Q1 表現符合預期,年對年顯著成長。其中,CSP (雲端服務供應商) 業務需求持續提升。展望 2021Q2,因部分網通產品受缺料影響較大,預期季對季及年對年皆略為衰退。
- 電腦終端產品 (Computing Products):佔總營收 20%。2021Q1 表現優於預期,年對年強勁成長。展望 2021Q2,受季節性及料況緊張影響,預期季對季及年對年將呈現衰退。
- 元件及其他產品 (Components & Others):佔總營收 5%。2021Q1 因客戶新產品需求強勁,年對年強勁成長。展望 2021Q2,預期年對年顯著成長,季對季更有強勁成長。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指標 (2021Q1):
- 營業收入:1 兆 3,471 億 元,年增 45%,季減 33%。
- 營業毛利:781 億 元,年增 87%。毛利率為 5.8%,較去年同期增加 1.3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276 億 元,年增 509%。營業利益率為 2.05%,較去年同期增加 1.56 個百分點。
- 稅後淨利 (歸屬母公司):282 億 元,年增 1251%。淨利率為 2.09%,較去年同期增加 1.87 個百分點。
- 每股盈餘 (EPS):2.03 元,為減資後同期新高。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成長動能:營收大幅成長、有利的產品組合及匯率因素是毛利率提升主因。費用率降低帶動營業利益率顯著改善。業外收益增加主要來自於基金處分及投資組合獲利貢獻。
- 現金流量:本季營業活動淨現金流出 1,338 億 元,主因是為應對強勁出貨需求而增加備貨付款,以及部分客戶於去年底提前支付帳款。
- 資本支出:本季資本支出為 184 億 元。
-
資產負債狀況:
- 截至 2021Q1 底,帳上現金達 1.1 兆 元,淨現金為 3,442 億 元,資金充裕。
- 現金週轉天數為 37 天,較去年同期減少 21 天,營運效率提升。
- 負債比例為 58%,維持穩定。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電動車 (EV) 業務:
- 與 Fisker 合作: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全新級距車款。首座工廠將設於美國,並規劃其他海外據點,目標總年產量達 25 萬 台。該車款售價將低於 3 萬美元 (不含補貼),鴻海將負責供應半導體晶片。
- MIH 平台進展:預計於 2021Q4 發表基於 MIH 平台開發的電動巴士及兩款乘用車原型車。預計 2022 年初公布新客戶。
-
半導體業務:
- 與國巨成立合資公司:成立國瀚 (Foxtron),整合雙方在設計、產能、通路的優勢,鎖定小 IC 市場,滿足現有 ICT 客戶及未來三大新興產業的需求。
- 封測產能:集團旗下 S 事業群的高階封測廠預計於 2021 年底開始量產。
-
專利與研發:
- 鴻海連續四年獲頒科睿唯安 (Clarivate) 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為台灣唯一連續四年獲獎的民營企業。
- 2020 年研發投入超過 900 億 元,目前集團擁有超過 4 萬件全球專利。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發展策略:推動集團從「勞力密集」轉型為「腦力密集」,聚焦 3+3 新興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 + 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
-
獲利能力提升:
- 長期目標為毛利率達到 10%。
- 由於疫情導致產品組合變動,系統組裝業務成長,短期內達成 7% 毛利率目標具挑戰性。因此,公司將以 EPS 極大化為整體營運目標,意即只要能獲利的業務都會承接,而非僅追求毛利率數字。
- 提升毛利率的策略包含:增加零組件 (CMM) 及雲端服務供應商 (CSP) 產品比重、投入毛利高於 10% 的 3+3 新事業,以及透過數位轉型優化費用管控。
-
電動車事業模式:
- 優先建立出海口:確保市場需求是首要任務。
- 聚焦關鍵零組件:鴻海的核心目標是提供高毛利的關鍵零組件,如三電系統、半導體晶片、顯示系統等。
- 整車組裝採合資 (JV) 模式:為降低高資本支出 (Capex) 的風險,整車組裝業務將與策略夥伴以合資形式進行。此模式可共享資源,在同一廠區為不同客戶服務,提升營運效率。
6. 展望與指引
-
2021Q2 展望:
- 整體營收:預期與 2021Q1 持平,年對年則有強勁幅度成長。
- 各產品線展望:消費暨智能產品、元件及其他產品預期季對季成長;雲端網路產品、電腦終端產品則預期季對季衰退。
-
關鍵機會與風險:
- 機會:電動車與半導體佈局逐步落實,為長期成長奠定基礎。MIH 平台透過標準化,有助於降低開發成本、擴大市場規模。
- 風險:零組件缺料狀況預期將持續至 2022Q2,且 2021Q2 料況會比 Q1 更為緊張。不過,由於鴻海客戶多為大型企業,預估缺料對整體營收影響將小於 10%。
- 電動車營收貢獻:預計 2023 年開始對營收及獲利有較明顯的貢獻。產能規劃方面,2023 年產能預計達 15 萬 台,並逐年增加至 30 萬到 50 萬 台。
7. Q&A 重點
Q: 關於零組件缺料 (component shortage) 的最新看法與影響?
A:
- 持續時間:看法不變,預期缺料情況將持續到 2022Q2 才會緩解。
- 短期狀況:2021Q2 的料況會比 Q1 更為緊張。
- 對鴻海影響:由於鴻海客戶多為大型企業,受影響層面較小,預估對營收的影響不會超過 10%。
Q: 電動車 (EV) 在美國設廠的考量、資本支出 (Capex) 規劃,以及與潛在 ICT 新進造車者的接觸情況?
A:
- 設廠考量:首要考量是市場,第一是美國,其次是中國。地點選擇會評估供應鏈完整性與政府支持。工廠規劃會考量資源共享,以服務多個客戶,提升效率。
- 與新進者接觸:有和多家 ICT 產業龍頭接觸,但細節因保密協議無法透露。選擇合作對象的標準是對方對汽車有獨到的看法與願景,鴻海可在軟硬體方面提供支援。
Q: 鴻海在電動車業務的最新進展、優先順序及未來的營收貢獻?
A:
- 優先順序:建立出海口是目前最重要的優先事項。
- 最新進展:已與 Fisker 簽訂合作協議;預計 2021Q4 將展出基於 MIH 平台的電動巴士及兩款乘用車原型車。
- 營收貢獻:預計要到 2023 年才會看到較明顯的營收與獲利表現。產能規劃為 2023 年約 15 萬台,逐年提升至 30-50 萬台。
Q: 關於毛利率的目標,以及如何達成?
A:
- 目標調整:全年 7% 毛利率仍是努力的目標,但因疫情影響產品組合,現階段將以 EPS 極大化為集團整體營運目標。這意味著只要能賺錢的生意就會做,不會為了維持毛利率數字而放棄能貢獻 EPS 的訂單。
- 提升策略:長期將透過增加高毛利的零組件及 CSP 產品比重,並發展毛利超過 10% 的 3+3 新事業來提升整體毛利率。
Q: 缺料造成的成本壓力在第一季是否已反應?對毛利的影響?
A:
- 第一季材料確實有普遍性漲價,但對毛利影響不大。鴻海在系統組裝業務主要賺取的是 MVA (製造附加價值) 與管理財,與材料價格關聯性較低。
- 然而,若材料漲價導致營收數字變大,在 MVA 不變的情況下,毛利率 (百分比) 反而會因此下降,這也是公司強調以 EPS 為重心的原因之一。
Q: 與 Fisker 合作案中,鴻海將提供哪些半導體與關鍵零組件?廠房費用如何分攤?
A:
- 半導體:鴻海將負責供應晶片,主要會提供小 IC 以及與車用電子電氣架構 (EEA) 相關的區域控制器 (Zone Control) 晶片。
- 關鍵零組件:三電系統 (電池、電機、電控) 與車用面板系統也是鴻海的發展重點。
- 費用分攤:整車廠的資本支出高,約每個月 1 萬台產能需要 10 億美元投資。鴻海將採取合資 (Joint Venture)模式與客戶共同分攤,此模式可適用於未來與多家車廠的合作。
Q: 在追求 EPS 極大化的策略下,第二季毛利率展望如何?
A:
- 追求毛利率提升仍是目標,但面對疫情帶來較多低毛利但能獲利的訂單,公司會選擇承接以服務客戶並創造 EPS。
- 展望 2022Q2,從產品組合來看(如元件產品成長),毛利率表現的方向應是正向的。
Q: 如何確保 EV 業務的毛利率與獲利率會比現有的 ICT 業務更高?
A:
- 策略核心:鴻海的目標是做關鍵零組件,而非整車組裝。電動車的關鍵零組件是全新的市場,且高度依賴鴻海擅長的電子、半導體與軟體技術。
- 市場潛力:目前 Tier 1 汽車零組件廠的毛利率約有三成水準,鴻海透過技術與 MIH 平台的標準化優勢,非常有機會達成 10% 的毛利率目標。
- 風險控管:資本支出高、毛利較低的整車組裝業務會以合資方式進行,降低財務風險。
Q: 進入小 IC 市場的時機點是否合適?如何取得產能?
A:
- 資本支出可控:小 IC 多使用 6 吋或 8 吋晶圓廠,資本支出不像 12 吋廠那麼巨大。
- 核心優勢:鴻海最大的優勢是擁有龐大的出海口,這對半導體廠極具吸引力,有助於建立合作關係以確保產能。
Q: 第三季的能見度 (visibility) 如何?
A:
- 目前看到的 Q3、Q4 狀況與過去的預期沒有太大不同。因客戶規模大,缺料影響仍在可控範圍。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的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之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