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3Q3 財務表現: 2023Q3 合併營收為 1,078 億 新台幣,季增 7%,年增 1%。毛利率為 29.6%,營業利益率為 11.0%,稅後淨利為 93 億 新台幣,單季 EPS 為 3.60 元。營收符合季節性預期,但略低於公司初期目標。
- 2023 前三季累計表現: 累計營收達 3,012 億 新台幣,年增 8%。稅後淨利為 244 億 新台幣,年減 1%。累計 EPS 為 9.40 元,略低於去年同期的 9.53 元。
- 組織架構調整: 公司宣布將進行組織重組,自 2024 年起,原有的三大業務範疇(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將調整為四大業務範疇。電動車相關業務將從「電源及零組件」部門獨立出來,成立新的「交通 (Mobility)」事業群,以反映其日益增長的重要性。新的四大業務範疇為:電源及零組件、交通、基礎設施、自動化。
- 未來展望: 第四季營運銷售動能預計與第三季持平。展望 2024 年,公司預期多個業務領域將迎來復甦。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宣布自 2024 年起進行業務重組,將電動車動力系統獨立為「交通 (Mobility)」事業群。EV 充電樁業務則保留在「基礎設施」事業群中。此舉旨在提高電動車業務的透明度並反映其策略重要性。
2023Q3 各業務範疇營運表現 (依現行分類):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營收 704 億 新台幣,季增 15%,年增 11%,佔總營收 65%。獲利年增 8%。
- 電動車零組件、伺服器及資料中心相關電源、儲能系統等業務在 2023Q3 持續成長。
-
自動化 (Automation):
- 營收 132 億 新台幣,季減 9%,年減 8%,佔總營收 12%。獲利年減 43%。
- 受到總體經濟需求疲軟及去年高基期的影響,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營收下滑,尤其在中國市場需求仍然低迷。
- 樓宇自動化 (BA) 上半年表現良好,但下半年市場明顯放緩。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營收 242 億 新台幣,季減 2%,年減 15%,佔總營收 23%。獲利年減 81%。
- 電信電源、網路通訊設備、電動車充電樁等業務因去年基期較高及需求放緩而出現營收衰退。
3. 財務表現
-
2023Q3 關鍵財務數據:
- 營收: 1,078 億 新台幣 (年增 1%, 季增 7%)
- 毛利率: 29.6%,較去年同期的 30.3% 下滑,主因為產品組合變化;但受惠於經濟規模提升,較 2023Q2 的 29.2% 改善。
- 營業費用: 199.6 億 新台幣 (年增 7%, 季增 5%),主要因工程師薪資調漲,其中研發費用增速高於銷管費用。
- 營業利益率: 11.0%,低於去年同期的 12.7%,但高於上一季的 10.2%。
- 稅後淨利: 93 億 新台幣 (年減 15%, 季增 15%)
- EPS: 3.60 元
-
2023 前三季累計財務數據:
- 營收: 3,012 億 新台幣 (年增 8%)
- 毛利率: 28.8% (去年同期為 29.1%)
- 營業利益率: 10.2% (去年同期為 11.0%)
- 稅後淨利: 244 億 新台幣 (年減 1%)
- EPS: 9.40 元 (去年同期為 9.53 元)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正面因素: 受惠於美元升值,業外匯兌收益增加,貢獻約 5.37 億新台幣。
- 負面因素: 去年同期基期較高,加上總體經濟需求疲軟,導致部分業務營收及獲利年增率承壓。泰國子公司 (Delta Thailand) 獲利成長,導致非控制權益增加,影響歸母淨利。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AI 伺服器:
- 市場趨勢: 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 (Hyperscalers) 激烈競爭,積極建構高效能運算 (HPC) 及 AI 技術能力。
- 產品與機會: 台達電提供 AI 伺服器所需的 AC/DC 及 DC/DC 電源供應器,以及氣冷與液冷等散熱解決方案。隨著 AI 伺服器熱密度不斷提升,高效散熱技術扮演關鍵角色。
- 展望: 公司對 AI 長期發展趨勢保持樂觀,但短期營收貢獻難以預估,主因 AI 應用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客戶的投資能否轉化為實際訂單仍待觀察。
-
電動車 (EV):
- 市場動態: 高利率環境對整體車市造成壓力,但管理層認為電動車市場未來幾年仍將維持良好成長。電池價格下滑有助於整車成本降低。
- 美國汽車工人罷工 (UAW) 影響: 對訂單造成部分影響,但隨著工會與車廠陸續達成初步協議,衝擊可望減緩。罷工主要影響傳統燃油車工廠,對電動車業務的直接衝擊小於高利率環境。
- 特斯拉降價與 NACS 充電標準: 特斯拉的降價策略對所有車廠帶來成本壓力。北美充電標準 (NACS) 的統一有利於整體市場發展,提升電動車滲透率。
-
工業自動化 (IA):
- 中國市場今年表現疲軟,短期內未見明顯復甦跡象。但考量中國勞動力短缺等長期因素,市場最終仍會復甦。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佈局與產能擴張:
- 公司正積極進行全球擴張,在台灣、泰國、美國、匈牙利、印度及中國重慶等地皆有新廠興建計畫。
- 泰國與印度目前產能合計約佔公司總產能 30%,且仍有擴充空間。
- 公司強調並未撤出中國,中國供應鏈效率極高,未來產能比重仍將維持在 50% 以上。全球化佈局是為了分散風險,而非減少在中國的投資。
-
研發投資:
- 研發是公司競爭力的核心來源,未來將持續投入至少佔年營收 8% 的資金於研發活動。
-
資本支出 (CapEx):
- 2023 前三季資本支出已達 212 億 新台幣,預計全年將超過去年。
- 由於全球新廠及研發中心的建設需求,未來幾年資本支出預計將維持在 200 億新台幣以上。
-
電動車業務競爭定位:
- 電動車市場進入門檻高,屬於「贏者全拿 (one or zero)」的市場,需要強大的產品設計、製造能力及雄厚的資本支持。台達電憑藉其規模與技術優勢,已在市場中佔據有利位置。
6. 展望與指引
-
整體展望:
- 2023Q4: 銷售動能預計與 Q3 相似。
- 2024 年: 預期多個業務領域將出現復甦。
-
各業務展望:
- 電動車相關業務: 2023 年營收佔比約 12%,預計明年將會更高。新成立的「交通」事業群理想毛利率目標約在 15% 左右。
- 消費性電子: 衰退速度已顯著放緩,但尚未見到明確復甦。基於今年低基期,明年表現可望改善。
- 電信電源: 預期明年表現將優於今年。
- 樓宇自動化: 長期受惠於節能及智慧管理需求,趨勢向好,但短期面臨逆風。
7. Q&A 重點
Q: 關於電動車市場,近期特斯拉、Panasonic 等廠商提到需求放緩的擔憂,公司是否觀察到類似跡象?
A: 目前高利率環境確實對整體車市不利。美國汽車工人罷工事件也帶來一些影響,但多數車廠已與工會達成初步協議。長期來看,電動車市場仍將維持良好成長。電池價格的下降也有助於降低整車成本,刺激需求。
Q: 第四季及明年的展望如何?主要的成長動能是什麼?
A: 第四季的銷售動能預計與第三季相似。明年我們預期多個業務領域將會復甦。
Q: AI 伺服器電源的營收貢獻、訂單能見度及毛利率區間為何?
A: 很難估算具體營收貢獻,因為 AI 應用的商業模式尚未成熟。儘管各大雲端服務商都在積極投入,但這些投資能否持續轉化為實際出貨仍是未知數。AI 的運營成本 (OPEX) 極高且非常耗電,客戶需要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Q: 中國工業自動化 (IA) 的需求何時能復甦?
A: 今年中國 IA 市場相當低迷,短期內尚未看到明顯的復甦跡象。但考量到中國勞動力短缺等長期因素,我們認為市場最終會復甦。
Q: 美國汽車工人罷工 (UAW) 和特斯拉大幅降價對公司的影響?
A: 根據美國客戶反饋,罷工確實對訂單拉貨產生了一些影響。特斯拉的降價策略則對所有車廠構成巨大壓力,身為供應商,我們必須持續降低生產成本以支持客戶。
Q: 各車廠採用特斯拉 NACS 充電標準的影響?
A: 這對整體市場是好事。充電標準的統一,類似於 Type-C 的普及,將打造更友善的充電生態系,有助於提高電動車的滲透率。
Q: 未來的擴產計畫?泰國和印度的產能現況?
A: 我們正依計畫擴張,在台灣、泰國、美國、匈牙利、印度和中國重慶都有新廠在建。目前泰國和印度的產能約佔公司總產能的 30%,未來仍有擴充空間。我們不只擴充產能,也在泰國、印度班加羅爾及歐洲建立新的研發中心,進行全球化人才佈局。
Q: 第三季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季對季改善的原因?
A: 主要來自於經濟規模的提升,以及部分產品組合的優化。
Q: 未來研發費用率的指引?
A: 我們很可能會持續投入至少佔年營收 8% 的資金於研發,這是我們競爭力的來源。
Q: 今年與明年的資本支出計畫?
A: 今年前三季資本支出已達 212 億新台幣,預計全年將超過去年。由於全球有多個新廠及研發中心在建,未來幾年資本支出預計將維持在 200 億新台幣以上。
Q: 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管制是否影響公司業務?
A: 有一些間接影響,但沒有直接衝擊。這也是許多公司將產能擴展至海外的原因之一。
Q: 樓宇自動化 (BA) 業務的展望?
A: 上半年表現不錯,但下半年市場明顯放緩。長期來看,節能和智慧管理的需求是主要驅動力,我們對此業務仍保持樂觀,但短期內成長可能受限。
Q: 電動車充電樁業務的獲利能力如何?
A: 充電產品範圍很廣,入門級的 AC 充電樁價格較低且競爭激烈。我們看到中國換電式車輛的趨勢,這將帶動對快充充電樁的需求,有助於產品升級。產品價格仍有下降空間。
Q: 新成立的「交通 (Mobility)」事業群何時開始揭露財務數字?
A: 新的業務範疇劃分將從 2024 年第一季開始生效並揭露相關財務數字。2023Q4 的財報仍會沿用現有的三大業務分類。
Q: 電動車相關業務今年的營收佔比?明年預期?
A: 今年大約佔 12%,明年預期會更高。
Q: UAW 罷工是否會影響電動車業務的獲利能力?
A: 不會。電動車業務的獲利能力主要與經濟規模相關。罷工影響的工廠多為傳統燃油車,且高利率環境對需求的影響遠大於罷工事件。
Q: 「交通」事業群的利潤率展望?
A: 汽車行業本身就不是一個高毛利的業務。理想情況下,我們預期該事業群的毛利率約在 15% 左右。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