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2 年第三季財務表現亮眼:營收、毛利、營業淨利及稅後淨利均創下單季新高。營收達 1,063 億 新台幣,季增 18%,年增 33%。稅後淨利為 111 億 新台幣,季增 45%,年增 74%。單季 EPS 為 4.26 元。
- 各業務部門營收全面成長:電源及零組件、基礎設施部門獲利大幅擴張。自動化部門雖受中國工業自動化 (IA) 市場放緩影響,獲利成長趨緩,但營收仍維持成長。
- 2022 年前三季穩健成長:累計營收達 2,788 億 新台幣,年增 21%。稅後淨利為 248 億 新台幣,年增 21%。累計 EPS 為 9.53 元。
- 第四季展望持平:預期 2022Q4 營運表現將與 Q3 大致持平,符合過往季節性模式。
- 2023 年展望正向:公司預期將持續成長,主要成長動能來自雲端運算、電動車等長期大趨勢。預計 2023Q1 仍可實現年對年增長。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業務主要分為三大範疇: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2022Q3 營收佔比 60%。產品包括電源供應器、風扇與散熱管理、被動元件及汽車電子。
- 第三季營收年增 33%,獲利年增 76%,為公司最主要的成長引擎。
-
自動化 (Automation):
- 2022Q3 營收佔比 13%。產品包括工業自動化與樓宇自動化。
- 第三季營收年增 27%,但獲利僅年增 11%。主要受中國大陸工業自動化市場需求放緩影響,短期成長動能承壓,但業務本身並未衰退。
- 樓宇自動化業務過去兩年成長強勁,年增率超過 30%,且利潤率高於公司平均,但目前業務規模仍小。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2022Q3 營收佔比 27%。產品包括資通訊基礎設施 (通信電源、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與能源基礎設施 (電動車充電樁、可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
- 第三季營收年增 38%,獲利年增 115%,表現強勁。
3. 財務表現
-
2022 年第三季關鍵財務數據:
- 營收:1,063 億 元 (季增 18%,年增 33%)
- 毛利率:30.3%
- 營業淨利率:12.7%
- 稅後淨利:111 億 元 (季增 45%,年增 74%)
- EPS:4.26 元
-
2022 年前三季累計財務數據:
- 營收:2,788 億 元 (年增 21%)
- 毛利率:29.1%
- 稅前淨利:345 億 元 (年增 27%)
- 稅後淨利:248 億 元 (年增 21%)
- EPS:9.53 元 (去年同期為 7.91 元)
- EBITDA:488 億 元 (年增 22%)
-
庫存與呆帳:
- 2022Q3 季末庫存水位約 788 億 元,略高於 Q2。其中原料佔 40%,在製品約 10%,其餘為成品。
- 第三季提列庫存呆帳約 18.8 億 元,對毛利率影響約 1%。
- 外匯影響:公司收支多以美元計價,因此匯率波動對毛利率影響不大。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電動車 (EV) 業務:
- 市場動能:訂單動能強勁,已成功打入歐、美、日系客戶。公司認為今年是電動車業務初見成效的一年,預估全球市佔率約 10%。
- 損益平衡點:若明年能維持高速成長,電動車業務有機會達成損益兩平。
- 產品趨勢:三合一或四合一的整合式動力系統是市場趨勢,有助於簡化客戶組裝流程並降低材料成本。
- 競爭優勢:公司在技術方面具備長期積累的優勢,未來的挑戰在於持續降低成本。
-
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
- 儘管部分國際科技大廠下修展望,但公司短期內未見重大改變。長期來看,雲端運算仍是明確的成長動能。
- 客戶不僅限於雲端服務供應商,也包括正從語音轉向數據服務的電信營運商,其對資料中心的需求亦持續增加。
-
第三代半導體:
- 公司投入第三代半導體研發已超過十年,視其為未來電力電子技術突破的關鍵。
- 已成立子公司專注於此領域,目的在於區隔核心業務,並期望能接觸更多外部客戶與投資者。
- 氮化鎵 (GaN) 在高頻應用具優勢,例如高價值、小體積的衛星電源,但目前價格仍偏高。
-
能源議題:
- 能源危機:歐洲能源危機使「能源效率」成為客戶選擇產品的關鍵考量。同時,設備運作產生的散熱需求也帶動相關散熱解決方案的商機。
- 儲能系統:目前主要挑戰是電池芯供應短缺,因電動車需求龐大。但未來隨著再生能源佔比提高,儲能系統對電網穩定性的重要性將日益增加。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產能佈局:
- 持續在中國、台灣、泰國、印度擴建生產基地。
- 新增美國設廠計畫,主因是業務模式轉向系統與解決方案,部分產品 (如電動車零組件) 體積大、重量重,在地生產能更靈活服務客戶並降低運輸成本。
-
業務模式轉型:
- 從傳統的 OEM 代工,逐步轉向提供系統與解決方案的 B2B 業務模式。
- 為此,公司需增加更多第一線的銷售人員,以直接服務在地客戶。
-
風險與應對:
- 總體經濟:公司認為通膨、經濟放緩等總經因素對消費市場的衝擊大於工業或 B2B 市場。台達電業務多元化且偏重 B2B,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小。
- 地緣政治:面對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公司的策略是透過全球多元化的生產基地來增加營運彈性。
- 永續經營 (ESG):公司在最新的道瓊永續指數 (DJSI) 評比中,獲選為全球電子設備、儀器及零組件產業的第一名。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2Q4):營收預期與 Q3 表現大致持平。
-
中期展望 (2023):
- 整體:預期 2023 年將持續成長,2023Q1 可望實現年增長。
- 工業自動化:短期內對其成長率期望不高,但業務並未衰退。
- 電動車:若維持高速成長,明年有機會達到損益兩平。
-
資本支出 (Capex):
- 2022 年資本支出約 250 至 300 億元。
- 2023 年資本支出仍在規劃中,但預計將顯著高於 2022 年。
- 零組件供應:缺料狀況已大幅緩解,但高階半導體、車用晶片等少數零組件仍有短缺。
7. Q&A 重點
-
Q:第三季庫存細節、對毛利率的影響,以及第四季的展望?
A:2022Q3 季末庫存約 788 億 元,略高於 Q2。結構為原料 40%、在製品 10%、其餘為成品。第三季提列了 18.8 億 元的庫存呆帳,影響毛利率約 1%。
-
Q:如何看待電動車市場的雜音,例如傳統車廠推遲訂單?
A:公司剛結束歐洲差旅,從當地銷售團隊得到的反饋是,電動車業務的訂單動能依然良好。市場價格調整是新產品普及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有助於加速市場滲透率,對整體發展是好事。
-
Q:如何看待通膨、經濟放緩等總體經濟挑戰?
A:這些挑戰對消費市場的影響較大,而台達電業務更偏向 B2B 市場。雖然無法完全免疫,但公司業務多元,且專注於雲端、電動車等長期趨勢,應能應對挑戰。
-
Q:第四季與明年的營收展望?明年第一季是否會年增?
A:第四季營收預計與第三季相似。明年 (2023) 挑戰雖多,但公司掌握長期大趨勢,將繼續成長。明年第一季預期會實現年對年增長。
-
Q:工業自動化 (IA) 業務的疲弱態勢是否會延續到明年第一季?
A:短期內對 IA 業務的成長預期不高,但業務本身並未衰退,只是在當前總經環境下成長趨緩。
-
Q:全球產能擴張計畫為何?特別是美國設廠的考量?
A:除了在中國、台灣、泰國、印度擴產外,現在也計劃在美國建立產能。主要原因是業務轉向系統與解決方案,例如電動車零組件體積較大,從亞洲運送成本高昂。在地生產能更靈活地服務客戶。
-
Q:歐洲能源危機是否帶來商機?
A:是的。首先,「能源效率」成為產品關鍵賣點。其次,設備運作時的散熱需求也成為商機,有助於節省空調成本。即使經濟衰退,公司仍在挑戰中看到機會。
-
Q:儲能系統業務的看法?
A:目前的主要挑戰是電池芯短缺,因為電動車用量很大。但長期來看,隨著再生能源佔比提升,儲能系統對於穩定電網至關重要,需求將會浮現。
-
Q:電動車業務的市佔率?
A:缺乏可靠的第三方數據,但公司內部評估市佔率約在 10% 左右。
-
Q:如何看待雲端服務業者下修明年展望的影響?
A:短期內對我們的業務展望沒有看到顯著影響。長期來看,雲端運算絕對是公司的成長動能之一。
-
Q:零組件短缺的狀況如何?
A:情況已大幅緩解,但仍有部分高階半導體及車用晶片處於短缺狀態。
-
Q:樓宇自動化業務的近況與利潤率?
A:過去兩年成長非常良好,年增率超過 30%,未來預期成長率也差不多。利潤率高於公司平均水準,但目前業務規模仍相對較小。
-
Q:為何成立子公司專注於第三代半導體?
A:公司投入第三代半導體已超過十年,認為這是電力電子領域的未來趨勢。將此業務分拆出去,是因為半導體業務模式與公司核心業務不同,希望子公司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外部客戶與投資者,增加發展彈性。
-
Q:如何看待中國二十大後的經濟前景?
A:對此沒有評論,因為市場仍在消化其影響。公司能做的就是專注於自身業務。
-
Q: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出口管制有何影響?
A:相關限制主要針對半導體領域,公司評估對自身業務沒有直接影響。
-
Q:明年的資本支出計畫?
A:預算仍在審核中,尚無具體數字。今年的資本支出約 250 至 300 億 元,取決於土地購買進度。明年的金額基本上會比今年高出許多。
-
Q:是否有收購感測器公司的計畫?
A:公司一直有關注市場上的機會,同時內部也有自己的感測器產品。感測器的種類繁多,公司會持續評估。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