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22 年第一季營運表現穩健,營收優於季節性水準。受惠於零組件供應逐漸改善及樓宇自動化業務的併購貢獻,單季合併營收達 825 億元,年增 14%,季減僅 1%。
毛利率為 27.3%,較前一季的 26.7% 有所回升,但受成本環境持續嚴峻影響,仍低於去年同期的 29.8%。營業利益率為 9.0%,稅後淨利為 61 億元,每股盈餘 (EPS) 為 2.33 元。
展望未來,公司維持年度兩位數成長的內部目標,但由於中國大陸封城措施對供應鏈與物流造成高度不確定性,因此公司未提供第二季的具體財務預測。公司表示,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物流瓶頸,而非終端需求疲軟。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台達電業務主要分為三大範疇: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佔總營收 60%。2022Q1 營收為 492 億元,年增 13%,與前一季持平。部門利益為 55.7 億元,年增 10%,季增 7%。
- 業務涵蓋電源供應器、風扇與散熱、被動元件及汽車電子。伺服器相關業務因資料中心需求強勁而展望樂觀。消費性電子產品則持保守看法。
-
自動化 (Automation):
- 佔總營收 14%。2022Q1 營收為 117 億元,年增 10%,季增 1%。然而,部門利益僅 6.5 億元,年減 49%,季減 37%。
- 獲利大幅下滑主因是中國大陸封城,影響了產品裝機與出貨,但相關費用及人員成本仍需持續支出。公司認為,此為短期衝擊,長期工廠自動化升級趨勢不變。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佔總營收 26%。2022Q1 營收為 214 億元,年增 17%,季減 6%。部門利益為 12.5 億元,年增 9%,季增 15%。
- 此部門從去年的低基期中顯著復甦,成長速度領先其他兩大業務。業務包含通訊電源、資料中心、電動車充電樁、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等。
3. 財務表現
- 營收:2022Q1 合併營收為 825 億元,年增 14%,季減 1%。
- 毛利率:2022Q1 為 27.3%。季對季改善主要來自產品組合優化,但年對年下滑反映了原物料成本上漲的壓力。
- 營業利益率:2022Q1 為 9.0%,營業費用率控制得宜,維持在 18.3%。
- 稅後淨利:2022Q1 為 61 億元,年減 8%,季減 3%。年減主因為業外收益減少約 2 億元,以及非控制權益增加約 3 億元所致。
- 每股盈餘 (EPS):2022Q1 為 2.33 元。
- 業外收益:2022Q1 約 11 億元,部分來自去年泰國水災損失的保險理賠收入。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電動車 (EV):
- 市場需求強勁,目前挑戰在於零組件供應不均衡。公司對今年電動車業務成長保持樂觀。
- 合作策略上,現階段資源有限,優先與一線領導車廠 (OEMs) 合作,暫無餘力服務新創或小型客戶。
-
第三代半導體:
- 公司投入相關產品開發已久,早在二十年前即有產品出貨。
- 近期與羅姆 (Rohm) 半導體建立策略合作關係,旨在共同開發氮化鎵 (GaN) 和碳化矽 (SiC) 相關應用,以提升產品效率並降低未來潛在成本。
-
伺服器市場:
- 因資料中心需求持續強勁,公司對伺服器相關的電源及散熱產品需求展望相對樂觀。
-
被動元件:
- 智慧型手機市場已飽和,公司早已預見此瓶頸,並提早布局車用及工業用等新應用領域。
-
儲能系統:
- 雖然目前營收佔比仍微小,但預期未來幾年需求將非常強勁,公司對此業務的長期前景持正面看法。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產能佈局:
- 持續加速中國大陸以外的產能建設,以增加供應彈性。
- 目前中國大陸產能約佔總產能 60%,預期未來將維持此比例。
- 擴產計畫遍及中國重慶、吳江、郴州、蕪湖,以及泰國和印度。同時也在評估於歐洲和美國設立新廠。
- 印度四座新廠中,已有一座完工並投入營運。
-
庫存管理策略:
- 為因應供應鏈瓶頸,將維持較高的庫存水位。公司強調,庫存是根據客戶在手訂單進行準備,而非盲目囤貨。在當前環境下,無法滿足客戶訂單的風險高於庫存跌價的風險。
-
成本與財務策略:
- 原物料成本雖仍處高檔,但漲勢在第一季已趨於收斂。
- 為應對美國升息帶來的資金成本上揚,公司計畫發行固定利率公司債,以取代部分浮動利率借款。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由於中國大陸的疫情封控政策變化迅速,對物流及生產造成極大不確定性,公司表示難以提供 2022 年第二季的營運展望或任何財務指引。
- 全年目標:公司每年皆以兩位數成長為內部努力目標,今年亦不例外。然而,管理層強調外部環境變數極多,達成目標充滿挑戰。
- 成長動能:今年的主要成長動能來自資通訊基礎設施 (ICT) 與能源基礎設施 (EIS) 業務的復甦。
- 主要風險:工業自動化業務因高度依賴中國市場,面臨較大壓力。整體營運的主要風險來自中國封城、全球物流瓶頸及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
7. Q&A 重點
Q: 中國封城對公司的零組件供應或產品出貨有何影響?哪方面挑戰較大?
A: 目前吳江廠區面臨的挑戰較大,因為許多產品在此生產。主要瓶頸在於物流,導致零組件採購困難。我們每天都在密切關注情況變化。
Q: 公司是否會繼續維持較高的庫存水位?安全天數約多少?
A: 是的,為了應對供應鏈瓶頸與不同零組件供應不均衡的狀況,我們會維持較高的庫存水位。我們的庫存是根據客戶的在手訂單來準備的,在目前環境下,有料可出比擔心庫存跌價更重要。
Q: 終端需求是否有變化?哪些產品線的拉貨動能改變?
A: 我們許多產品是零組件,難以直接評估終端市場變化。目前仍收到許多客戶催貨的郵件,顯示需求依然存在。但我們對消費性電子及電腦等成熟市場保持保守看法。
Q: 中國自動化業務的需求前景如何?
A: 封城確實對短期需求造成影響,但我們認為這是短期現象。長期來看,製造商推動工廠自動化升級是必然趨勢,沒有其他選擇。
Q: 生產成本有機會在下半年改善嗎?
A: 目前原物料成本年增幅度依然顯著,但自第一季起漲勢已逐漸收斂。若下半年宏觀環境沒有新的負面因素,在高基期的情況下,成本年增率可能會相對溫和。
Q: 電動車業務的毛利率範圍及預計何時獲利?
A: 我們不便揭露單一業務的毛利率。去年因晶片短缺影響車廠生產,我們的出貨也受影響。今年供應情況有所改善,我們對電動車業務的成長相對樂觀,但仍需視整體大環境而定。
Q: 公司在中國的產能佔比多少?未來會加速全球化佈局嗎?
A: 我們持續在中國以外地區擴充產能。目前中國產能約佔整體的 60%,預計未來將維持此比例。我們在中國境內外都有擴產計畫。
Q: 公司董事長先前預期今年有雙位數成長,此目標是否因通膨及封城而調整?
A: 雙位數成長是我們每年的內部目標。但目前宏觀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特別是中國的物流挑戰嚴峻,因此我們無法做出任何預測。
Q: 俄烏戰爭對營運或需求有影響嗎?
A: 目前來看,戰爭對我們的營運和需求沒有造成重大影響。
Q: 日圓貶值是否會提升日本競爭對手的競爭力?
A: 影響有限。首先,許多日本製造商在中國生產並銷售,難以從日圓貶值中直接受益。其次,我們的產品與日本產品之間仍存在一定價差。
Q: 伺服器市場今年的展望如何?
A: 我們相對樂觀。資料中心的需求依然強勁,帶動了我們在電源供應器和散熱風扇等相關業務的成長。
Q: 美國升息對公司的業務和成本有何影響?
A: 最直接的影響是資金成本上升。為此,我們打算發行固定利率公司債來取代浮動利率借款,但預期未來幾年仍需面對比以往更高的營運資金成本。
Q: 儲能系統目前的營收貢獻及成長性如何?
A: 雖然未來幾年可能從低基期快速成長,但目前佔公司整體營收的比重仍然非常小。不過,我們看好未來市場需求將非常強勁。
Q: 第一季 EPS 及稅後淨利年減的原因?
A: 稅後淨利年減約 5 億元,主因是業外收益年減超過 2 億元,以及非控制權益年增約 3 億元。營業利益與去年同期大致持平。
Q: 公司與羅姆 (Rohm) 的策略合作,以及在第三代半導體的規劃?
A: 我們投入第三代半導體(如氮化鎵 GaN、碳化矽 SiC)開發已久。與羅姆的合作歷史悠久,此次策略合作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效率並降低未來成本。
Q: 新台幣貶值的影響?
A: 對我們來說是正面的,因為我們的營收主要以美元計價,新台幣貶值會帶來一些匯兌上的助益。
Q: 電動車電池短缺對業務的影響?
A: 長期來看,電動車電池的需求和產能勢必會持續增加。雖然短期有俄烏戰爭等因素干擾,但相信市場最終會找到解決方案。
Q: 庫存是否有跌價損失的風險?
A: 維持高庫存確實有風險,但電子零組件的跌價性質與生鮮食品不同。電子零組件的價值不會輕易消失,遲早會被用在終端產品上。
Q: 台達是否會發展發電設備業務?
A: 我們不會進入傳統的水力、火力等發電業務。我們的重心在電網管理與儲能系統。我們會在自有廠區建置太陽能發電,但主要供內部使用。對於氫能發電,我們有一個小組正在關注其發展。
Q: 第一季自動化業務營業利益大幅下降的原因?
A: 主要因為封城導致營收下降,但人員、設備等固定費用依然存在,進而侵蝕了獲利。華東地區的裝機作業基本都已暫停。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的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之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