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台達電 2022 年第一季營運表現優於季節性常態,主要受惠於零組件供應狀況持續改善。
- 財務表現:2022Q1 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825 億元,年增 14%,季減 1%。毛利率為 27.3%,較去年同期的 29.8% 下滑,但較 2021Q4 的 26.7% 有所改善。營業利益率為 9.0%。稅後淨利為 61 億元,年減 8%,季減 3%。單季 EPS 為 2.33 元。
- 主要挑戰:中國封城對供應鏈造成顯著影響,特別是位於吳江的廠區,導致 4 月份產能受影響。影響層面包含原料供應及物流運輸,公司正密切關注 5 月份的改善狀況。
- 未來展望:公司維持全年雙位數成長的目標,但中國封城及物流問題為主要不確定因素,因此暫不提供第二季的具體財務指引。長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電動車、樓宇自動化 (BA)、資通訊基礎設施 (ICT) 及儲能系統。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根據簡報,台達電業務分為三大部門,2022Q1 表現如下:
-
電源及零組件 (Power Electronics):
- 營收佔比 60%,營收達 492 億元,年增 13%,與前一季持平。
- 部門獲利為 56 億元,年增 10%,季增 7%。
- 業務包含電源供應器、風扇、被動元件及汽車電子。電動車、伺服器電源及風扇、被動元件等產品需求依然強勁。
-
自動化 (Automation):
- 營收佔比 14%,營收達 117 億元,年增 10%,季增 1%。
- 部門獲利為 6.5 億元,年減 49%,季減 37%。
- 獲利大幅下滑主要受中國市場需求停頓及封城影響,導致裝機等業務暫停,但相關費用仍在。公司認為中國自動化的中長期需求依然龐大。
-
基礎設施 (Infrastructure):
- 營收佔比 26%,營收達 214 億元,年增 17%,季減 6%。
- 部門獲利為 12.5 億元,年增 9%,季增 15%。
- 營收成長主要受惠於歐美市場解封,加上基期較低。業務包含通信電源、資料中心、電動車充電樁及儲能設備。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2Q1):
- 營收:825 億元 (年增 14%,季減 1%)
- 毛利率:27.3% (相較 2021Q1 的 29.8% 下滑,但較 2021Q4 的 26.7% 改善)
- 營業利益率:9.0% (相較 2021Q4 的 8.7% 改善)
- 稅後淨利:61 億元 (年減 8%,季減 3%)
- EPS:2.33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毛利率:年對年下滑主因為原物料成本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季對季改善則反映成本結構趨於平穩。
- 營業費用:費用率控制得宜,佔營收比重自去年同期的 19.5% 下降至 18.3%,部分抵銷了毛利率下滑對營業利益的衝擊。
- 業外收益:本季業外收益約 10.7 億元,其中包含約 3 億元的匯兌收益。
- 稅後淨利:年對年衰退主要原因為:(1) 業外收益減少約 2 億元;(2) 泰國子公司獲利提升,使得非控制權益認列金額增加約 3 億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電動車 (EV):
- 仍是主要成長動能,預估今年相關營收成長至少 30-40%。
- 公司目前工程資源有限,訂單已應接不暇,因此暫無餘力服務新創車廠客戶,專注於與現有傳統車廠的合作。
- EV 業務的規模經濟效益逐漸顯現,預期今年在營運上會有顯著改善,但整體業務尚未達到損益兩平。
-
資料中心與伺服器:
- 客戶催貨情況持續,顯示市場需求強勁。
- 相關的伺服器電源與風扇業務,預期今年表現將相當不錯。
-
自動化 (IA):
- 中國市場短期因封城而停頓,影響較大。然而,管理層認為自動化是中長期必然趨勢,需求依然龐大。
- 日圓貶值對日本競爭對手的影響有限,因其許多產品亦在中國生產,且台達產品仍具價格優勢。
-
第三代半導體:
- 公司早已開始使用氮化鎵 (GaN) 與碳化矽 (SiC) 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
- 近期與 ROHM (羅姆半導體) 的策略合作,是基於長期合作關係的延伸,旨在應用其省電高效能的特性,公司樂見其成。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產能佈局:
- 持續進行全球擴產,以分散風險並滿足客戶需求。
- 中國產能比重目標維持在 60% 左右。
-
擴產計畫:
- 中國:重慶新廠已在整地;吳江、蕪湖、郴州皆有新廠建置。
- 台灣:台南廠已移入,中壢六廠開始興建。
- 泰國:第八廠正在興建。
- 印度:四個新廠中已有一個開始運作,其餘將陸續完工。
- 歐美:正在尋找東歐與美國的新生產基地。
-
庫存管理:
- 因應缺料與長短料問題,目前維持較高的庫存水位。
- 公司採保守的會計政策提列存貨跌價損失,待供應鏈恢復正常、長天期庫存去化後即可回沖。
-
資本支出:
- 今年的資本支出預計將比去年增加 10-20%,主要用於設備更新與全球擴廠。
6. 展望與指引
- 全年業績:公司年初設定的雙位數成長目標目前維持不變,2022Q1 營收年增 14% 符合預期。然而,後續表現高度依賴中國封城及物流狀況的緩解。
- 第二季展望:由於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高 (如中國封城),管理層不提供 2022Q2 的具體營收與利潤率指引。
- 成本展望:原物料成本在 2022Q1 已趨於平穩,預期若無其他意外,下半年成本結構應會改善。
-
風險因素:
- 俄烏戰爭:對公司營運及需求影響極小,因在兩國的銷售額非常低。
- 美國升息:將導致資金成本上升,公司考慮發行固定利率公司債以分散風險。
- 終端需求:目前客戶仍在持續催貨,尚未看到明顯的需求減緩跡象。但通膨對消費性產品的影響,需待物流恢復正常後才能更清晰地判斷。
7. Q&A 重點
Q1: 中國封城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哪些產品影響較大?
A: 主要影響在長江流域的吳江廠區。影響來自當地供應商無法正常生產或交運,導致缺料。只要缺少任何一種料件,產品就無法上線,因此 4 月份吳江廠的產能受到很大影響。關鍵要看 5 月份狀況是否改善。
Q2: 相同產品有多少個生產基地?
A: 這沒有一定規則。台達產品線非常廣泛,生產基地的決策取決於客戶需求、物流、當地供應商及勞工狀況,主要由各事業群 (BG) 自行決定。
Q3: 公司會繼續維持高存貨水平嗎?
A: 目前因缺料及長短料問題,庫存水位確實較高。公司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材料(如半導體、被動元件、機構件)採取不同庫存策略。待供應鏈恢復正常後,庫存水平預期會下降。
Q4: 近期終端需求雜音多,台達是否有看到拉貨變化?
A: 目前客戶仍在持續催貨,甚至包含 PC 相關客戶。雖然通膨可能影響消費性產品,但由於供應鏈與物流問題,真實需求狀況需待市場恢復正常後才能更清晰判斷。
Q5: 中國自動化 (IA) 的需求展望?
A: 中長期需求非常龐大,這是必然的趨勢。短期可能因封城等因素而停頓,但方向不會改變。
Q6: 生產成本下半年會有明顯改善嗎?
A: 原料成本在去年每季都在上漲,但今年第一季已趨於平穩。預期下半年若無意外,成本結構將會改善。
Q7: 電動車業務,歐系與美系客戶要求有何不同?有做新創公司嗎?
A: 從供應商角度看,歐系與美系客戶沒有太大差別,都要求極高的安全與可靠性標準。至於新創公司,因台達目前工程資源有限,訂單已應接不暇,暫時沒有餘力服務新創客戶。
Q8: 中國產能佔比?未來會加速全球化嗎?
A: 目前中國產能約佔 60%,這也接近公司設定的目標。未來各個地區都會持續擴建產能,包括泰國、印度、台灣等地,但中國的比重會維持在 60% 左右。
Q9: 全年雙位數成長的目標是否因通膨或封城而調整?
A: 目前目標不變,第一季 14% 的成長也符合預期。但封城造成的物流問題是最大變數,這部分公司無法控制,希望能盡快恢復正常。
Q10: 第二季的營收和利潤率指引?
A: 在目前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很難提供具體指引。
Q11: 俄烏戰爭是否對營運造成影響?
A: 影響非常小,公司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銷售額極低。
Q12: 今年營收增長的主要動能?
A: 主要來自電動車、樓宇自動化 (BA)、資通訊基礎設施 (ICT) 及儲能系統。被動元件、風扇等零組件業務也表現不錯。今年可能影響較大的是工業自動化 (IA),因中國市場暫時停頓。
Q13: 日圓貶值是否會提升日本 IA 供應商的競爭力?
A: 影響不大。許多日本廠商銷往中國的產品也是在中國製造。且台達產品與日系產品仍有價差,加上目前中國 IA 市場疲軟,需求不會因此快速增加。
Q14: 電動車業務的毛利率區間?何時能轉虧為盈?
A: 公司不針對單一產品揭露毛利率。EV 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但隨著規模經濟效益顯現及營運效率提升,今年預期會有很好的改善。
Q15: 今年電動車相關營收預估增長多少?
A: 預估至少成長 30-40%。訂單多是幾年前就已確定,主要變數在於 IC 供應及車廠的生產狀況。
Q16: 今年伺服器市場展望?
A: 應該不錯。資料中心 (Datacenter) 仍在快速成長,公司目前仍處於被客戶催貨的狀態。相關的伺服器電源和風扇業務今年表現應會很好。
Q17: 如何看待智慧手機市場與被動元件業務的成長?
A: 高階手機需求仍在,但中低階品牌表現較差。公司的被動元件業務多年前已開始多元化佈局,尤其是在汽車市場,已取得穩定的訂單,產能沒有問題。
Q18: 今明年的擴產計畫?
A: 各地區都在擴產。中國(重慶、吳江、蕪湖、郴州)、台灣(台南、中壢)、泰國、印度都有新廠在建或啟用。同時也在尋找東歐和美國的新生產基地。
Q19: 如何看待下半年筆電/PC 市場?
A: 目前供需仍有差距,因物流影響導致市場缺貨,真實需求需待市場恢復正常後才能判斷。
Q20: 美國升息對公司的影響?
A: 主要影響是資金成本上升。公司正考慮發行固定利率公司債以分散風險。
Q21: 儲能系統的營收貢獻與未來增長?
A: 目前營收基期仍低。但隨著電力交易系統等商業模式成熟,經濟效益已浮現。未來在智慧電網與再生能源趨勢下,儲能是必要配備,前景相當看好。公司在電池方面有合作夥伴。
Q22: 通信電源 (5G 基站) 今年的成長態勢與市佔率?
A: 隨著歐美解封,今年電信業務應會比過去兩年好。台達在收購 Eltek 後,在全球通信電源市場市佔率名列前茅,在歐美、日本、東南亞表現良好。中國市場因價格競爭激烈,公司策略較不積極。
Q23: 台達在再生能源的佈局與營收貢獻?
A: 主要提供再生能源系統的零組件,如太陽能逆變器 (inverter) 和風能變流器 (converter)。佔整體營收貢獻不大,約不到 2%。
Q24: 印度擴廠進度與營收佔比?
A: 四個新廠中有一個已開始運作,產品線陸續轉移中。目前印度市場佔整體營收比重約 2-3%,仍在起步階段。
Q25: 2022Q1 EPS 較去年同期衰退的原因?
A: 稅後淨利年減約 5 億元,主要來自兩個部分:(1) 業外收益比去年同期少了約 2 億元;(2) 泰國子公司獲利較佳,導致需認列的非控制權益增加了約 3 億元。
Q26: 公司對第三代半導體的佈局?與 ROHM 的合作?
A: 公司很早就開始試用第三代半導體 (GaN, SiC)。與 ROHM 是長期合作夥伴,ROHM 是全球主要 IC 廠之一,雙方合作是自然的延伸。省電是未來趨勢,公司樂見其成。
Q27: 近期提列許多存貨跌價損失,何時可回沖?台幣貶值的影響?
A: 公司會計政策保守。待供應鏈恢復、長庫存天期的存貨被使用掉,跌價損失即可自然回沖。台幣貶值對以出口為主的台達而言,有正面影響。
Q28: 今年資本支出的比重與用途?
A: 今年資本支出預計比去年增加 10-20%,主要用於工廠設備更新與全球擴產。
Q29: 原料佔電源與零組件事業成本的比重?哪些原料漲最多?
A: 去年幾乎所有材料如半導體、被動元件、機構件都在漲價,對成本影響很大。但目前價格已漸趨平穩。
Q30: 電池缺料對供應鏈的影響?
A: 鋰、鈷等原料已被許多國家視為戰略物資。但科技持續進步,相信市場會找到解決方案。
Q31: 中國封城是否會造成存貨 write-off (呆帳) 進一步增加?
A: 除非後續需求發生變動,否則目前看來還好。現在庫存雖高,但仍有缺料問題,高庫存是為了應對訂單需求,若庫存過低問題可能更大。
Q32: 去年併購的自動化公司是否穩定貢獻營收?
A: 是的,這些公司本身營運就很穩定。併購的目的是希望產生綜效,加速其成長並與台達現有產品與應用整合。
Q33: 2022Q1 自動化部門營業利益大幅下降的原因?
A: 主要因為中國封城影響,如華東地區的裝機業務完全停擺,導致營收下降,但人員、設備等固定費用仍在,進而侵蝕獲利。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