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東聯營運摘要
東聯化學(市:1710)於 2025 年第三季法說會說明,上半年營運面臨挑戰,主要受乙二醇 (EG) 市場持續虧損影響。公司正積極透過擴展特用化學品業務、降低原料成本及推動節能減碳措施來應對。
- 財務表現: 2025 上半年度合併營收為 119.5 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淨損 2.6 億元,每股虧損 (EPS) 為 -0.3 元。乙二醇業務佔營收 64%,特化事業佔 29%,氣體事業佔 7%。
- 重要資本支出與進展:
- 乙烯儲槽: 投資 9 億元 的 4 萬噸 乙烯儲槽已啟用,東聯可調度 1 萬噸,實現乙烯原料自主進口,有助於降低成本。
- 氨儲槽: 預計於 2025 年 11-12 月啟用,將具備氨原料自主進口能力,除自用外也規劃對外銷售。
- 特化產能擴建: 乙醇胺 (EA) 及乙二醇丁醚 (EB) 去瓶頸擴建工程預計於 2025 年底完成,回收期預估在兩年內。其中 EB 產能將提升至近 1.5 倍。
- 新氣體廠: 董事會已通過投資 12.5 億元 建設新氣體五廠 (氣五廠),預計 2026 年第三季 投產,以汰換現有舊廠,提升能源效率與供應穩定性。
- 未來展望: 由於全球貿易不確定性 (如美國關稅政策) 及石化產品市場挑戰,公司對 2026 年的成長性持 保守看法。雖然預算目標仍設定為獲利,但將面臨較大挑戰。公司將持續透過成本控制與高附加價值產品組合來改善營運。
2. 東聯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東聯化學以環氧乙烷 (EO) 為核心,發展三大事業體,生產基地橫跨台灣高雄林園及中國江蘇揚州。
- 核心業務:
- 乙二醇事業: 主要產品為環氧乙烷 (EO) 與乙二醇 (EG),應用於聚酯纖維及抗凍劑。此業務為公司最大營收來源,但近年受市場供過於求影響,處於虧損狀態。
- 特用化學品事業: 產品線多元,包括乙醇胺 (EA)、碳酸乙烯酯 (EC)、乙二醇丁醚 (EB)、環氧乙烷衍生物 (EOD)、聚醚胺 (PEA) 及乙烯胺 (EDA) 等。應用領域涵蓋電子、半導體、塗料、建築與日化產業。此事業部為公司主要獲利來源。
- 氣體事業: 生產氧、氮、氬等工業氣體及二氧化碳 (CO2),供應工業、醫療、食品及電子級應用。
- 各事業部概況:
- 乙二醇: 2025 上半年佔營收 64%。全球市場自 2019 年起持續虧損,主因是中國新增產能大量開出,導致供需失衡。
- 特用化學品: 2025 上半年佔營收 29%。其中應用於半導體製程的 EA 與 EB 系列電子級產品,因身為終端晶圓代工廠的 獨家認證供應商,需求與獲利貢獻穩定成長。然而,其他外銷導向的特化產品如 EDA,則因國際市況不佳而面臨價格壓力。
- 氣體: 2025 上半年佔營收 7%。營運相對穩定,新建氣體廠將進一步提升效率與競爭力。
3. 東聯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5 上半年度):
- 合併營收: 119.5 億元
- 歸屬母公司淨損: 2.6 億元
- 每股虧損 (EPS): -0.3 元
- 合併資產負債表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
- 總資產: 291 億元
- 負債比率: 58%
- 每股淨值: 11.3 元
- 營運挑戰與驅動因素:
- 主要挑戰: 乙二醇 (EG) 業務的持續虧損 是影響公司整體獲利的最大因素。全球性的產能過剩,特別是中國新產能的衝擊,使 EG 價格長期低迷。此外,國際特用化學品市場需求疲軟,以及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對外銷業務構成挑戰。
- 成長動能:
- 高附加價值產品: 半導體應用的 電子級 EA 及 EB 系列產品 需求強勁,且東聯具備獨家供應地位,為重要的獲利來源。
- 成本優化: 新啟用的乙烯及氨儲槽使公司具備原料自主採購能力,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
- 製程改善: 持續的製程優化及新廠投資 (如氣五廠) 有助於節能減碳,降低營運費用。
4. 東聯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與機會:
- 乙二醇 (EG) 市場: 全球 EG 產能過剩的狀況短期難以改變,主要新增產能集中在中國。然而,韓國、日本及歐洲等地區的舊有、不具競爭力的產能正陸續關閉,預期未來乙烯原料價格走低,有助於 縮小 EG 業務的虧損幅度。
- 半導體化學品: 隨著半導體先進製程持續擴產,東聯的電子級 EA 及 EB 系列產品需求量顯著增長。由於已通過終端客戶的嚴格認證且為獨家供應商,此領域具備高技術門檻與穩定獲利潛力。
- 重點產品進度:
- 揚州廠高純度環氧乙烷 (HPEO): 揚州廠具備彈性生產能力,可依市況調整 HPEO 與 MEG 的生產比例。目前約為 70% HPEO 與 30% MEG。然而,由於市場上多數廠商轉向生產 HPEO,導致其價格亦面臨下跌壓力。
- 高純度碳酸乙烯酯 (EC): 用於鋰電池電解液,產線已建置完成,但目前仍處於向日本客戶送樣認證階段,過程較為耗時。此外,市場價格已跌破公司成本線,未來銷售策略將視市況進行調整。
- 電子級二氧化碳 (CO2): 雖然已投入生產,但市場供應商眾多,東聯不具獨特性,對整體營收及獲利貢獻 非常有限。
5. 東聯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東聯的長期發展策略聚焦於技術轉型、核心產品深化及永續經營,以應對石化產業的挑戰並尋求新的成長機會。
- 三大發展策略:
- 技術轉型:
- 綠色產品: 開發綠色製程與材料,投入塑料回收及生物可分解技術。
- 減碳: 透過製程改善、能源整合與碳捕捉技術,開發低碳化工藝。目標 2030 年碳排放量較 2015 年減少 35%,並於 2050 年達成碳中和。
- 新材料: 專注於開發應用於電子、汽車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化學品。
- 核心產品深化:
- 強化 「東聯胺」 產品家族,以自產的乙醇胺 (EA) 為基礎,向下游延伸發展乙二胺 (EDA) 及聚醚胺 (PEA) 等高附加價值產品。
- 永續經營:
- 遵循 GRI、SASB、TCFD 等國際準則,並已取得 ISO 14001 (環境)、ISO 50001 (能源)、ISO 45001 (職安) 等多項管理系統認證。
- 技術轉型:
- 競爭優勢與定位:
- 技術壁壘: 在半導體應用的特用化學品領域,憑藉研發能力與品質穩定性,成為晶圓代工大廠的 獨家認證供應商,建立難以取代的競爭優勢。
- 成本控制: 透過新建乙烯與氨儲槽,實現關鍵原料的自主進口,降低採購成本,提升在大宗石化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 一體化生產: 從上游原料到下游特化衍生物的垂直整合,有助於穩定供應鏈並掌握產品開發彈性。
6. 東聯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5 下半年):公司坦言,要以特化及氣體事業的獲利來彌補 EG 事業的全年虧損 極具挑戰性。
- 長期展望 (2026 年):
- 成長性持保守看法。管理層認為,全球經濟受美國關稅政策等因素影響,充滿不確定性,終端需求能見度不高。中國產品的低價競爭也將持續對市場構成壓力。
- 主要機會:
- 半導體相關特化產品需求持續成長。
- 原料自主採購與製程優化帶來的成本效益將逐步顯現。
- 主要風險:
- EG 市場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問題短期難解。
- 全球貿易政策變動對外銷業務的衝擊。
- 特用化學品國際市場價格波動。
7. 東聯 Q&A 重點
- Q: 揚州廠 HPEO 今年與明年的營銷佔比規劃?
A: 揚州廠生產具彈性,可根據市況調整 HPEO 與 MEG 的比例。目前約為 70% HPEO 和 30% MEG。由於市場上轉作 HPEO 的廠商增多,其價格已下跌,未來將持續動態調整生產組合。
- Q: 特化新產線的運轉進展?
A:
- EA (乙醇胺): 去瓶頸計畫預計在 2026 年第一季至第二季 進行。
- EB (乙二醇丁醚): 擴建工程預計於 2025 年底前 完成,完成後產能最高可達目前的 1.5 倍。
- EDA (乙二胺): 因國際市場價格偏低,目前採接單生產模式。
- Q: 今明兩年全球乙烯 (Ethylene) 與乙二醇 (EG) 的新增產能情況?
A: EG 新增產能仍集中在中國,以滿足其龐大的下游聚酯 (Polyester) 需求。雖然 EG 市場持續供過於求,但此為產業鏈長期規劃的結果。上游乙烯的擴建速度更快,預期未來乙烯價格將較為有利 (下跌),有助於縮減 EG 的虧損。
- Q: 高純度 EC (碳酸乙烯酯) 打入日本市場的最新進度?
A: 產線已完成,但目前仍在客戶送樣認證階段,程序嚴謹且耗時。此外,目前 HPC 市場價格已跌破公司成本,因此對於是否積極銷售將審慎評估。
- Q: 半導體特用化學品乙醇胺 (EA) 的驗證進度?
A: 目前共有 三項產品 (EA 及 EB 系列) 被半導體電子材料客戶採用,終端客戶為大型晶圓代工廠。東聯是這些產品的 獨家認證供應商,隨著客戶先進製程產能擴增,提貨量正持續增長,是重要的獲利來源。
- Q: 回收再製的高純度 CO2 用於半導體製程,目前佔營收比重及明年成長性?
A: 此部分業務佔整體營收及獲利的比重 非常有限,尚未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相較於具獨佔性的 EA/EB 系列產品,CO2 市場的供應商較多,東聯不具獨特性。
- Q: 公司預期下半年特用化學品與氣體的業務能否彌補全年 EG 的虧損?
A: 挑戰非常大。2025 上半年已呈現虧損,要達成全年損益兩平的目標相當困難。
- Q: 明年公司的成長性展望?
A: 趨於保守。受全球貿易政策 (如川普 2.0 關稅) 不確定性影響,產品銷售佈局被打亂。雖然公司預算仍以獲利為目標,但整體看法保守。
- Q: 如何看待中國「反內捲」效益及 EG 產能情況?
A: 中國各產業的產能過剩是普遍現象。為應對競爭,日本、韓國、歐洲等地的老舊石化產能已在縮減。未來乙烯原料成本有望降低,可望 逐年縮小 EG 的虧損幅度。公司的下游 PET 產品已受到美國取消關稅豁免的影響,顯示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對產業鏈造成衝擊。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