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並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2 年第四季表現:合併營收為 150.58 億元,年增 9.4%。主要受惠於機電系統在北美地區的業務成長,以及智慧能源事業的工程收入增加。營業毛利率為 23.0%,年增 2 個百分點,主因是馬達產品調價及美元升值。單季 EPS 為 0.48 元。
- 2022 全年度表現:全年合併營收達 583.15 億元,年增近 14%。營業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均顯著提升。然而,因認列金融資產評價未實現損失約 11.3 億元,全年 EPS 為 1.64 元,較前一年度的 2.38 元減少。若排除此業外影響,調整後本業 EPS 為 2.01 元,呈現逐年成長趨勢。
- 股利政策:董事會通過 2022 年度現金股利,每股配發 1.5 元。以調整後本業 EPS 計算,配發率近 75%,符合公司逐步提高配發率至 80% 的目標。
-
重要發展:
- 與海龍離岸風電簽訂陸域降壓站統包合約,總裝置容量達 1044 MW。
- 收購鑫盈能源 (臺澎能源) 100% 股權,整合太陽能光電與儲能業務,為參與電業營運奠定基礎。
- 未來展望:預估 2023 年第一季整體毛利率區間將提升至 24% 至 28%。智慧能源事業群預期將有強勁成長,而機電系統亦維持穩健增長。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東元電機主要分為三大事業群,各自在節能減碳與能源轉型趨勢中扮演關鍵角色。
-
機電系統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業務核心:高效率馬達、變頻器及節能解決方案。2022 全年營收 308 億元,年增近 15%,佔公司總營收 52.8%。
- 營運概況:北美市場為主要成長動能,特別是在油氣產業電氣化(E-skid 產品)及基礎建設法案帶動下需求強勁。同時,因應台灣電價上漲,公司積極與大型客戶合作,提供整廠節能減排方案。電動車動力系統(DMIT)今年出貨量也將開始放大。
-
智慧能源 (Smart Energy):
- 業務核心:IDC 資料中心、離岸風電變電站、儲能系統及工程統包。2022 全年營收年增超過 43%,營收佔比從 13.8% 提升至 17.3%。
- 營運概況:成長動能最強勁的事業群。受惠於 IDC 工程、離岸風電變電站及儲能系統等大型專案貢獻。公司看好台電電網強韌計畫帶來的龐大商機,並已成立創儲營運發展事業處,目標成為虛擬電廠營運商。
-
智慧生活 (Smart Life):
- 業務核心:智慧空調、能源管理及商用冷凍冷鏈設備。2022 全年營收 139 億元,微幅年減 0.6%。
- 營運概況:2022 年營收受前一年度「班班有冷氣」專案高基期影響。目前主力推動全域式智慧空調與能源管理系統,並結合機電事業群能力,提供工廠或大樓的系統性整合方案。
3. 財務表現
-
第四季關鍵指標 (2022Q4):
- 合併營收:150.58 億元,年增 9.4%。
- 營業毛利率:23.0%,較 2021Q4 的 21.0% 增加 2 個百分點。
- 營業利益率:8.8%,維持在近 9% 的穩定水準。
- 稅後每股盈餘 (EPS):0.48 元。
-
全年度關鍵指標 (2022 全年):
- 合併營收:583.15 億元,年增 13.8%。
- 營業毛利率:22.6%,較 2021 年的 22.3% 微幅增加。
- 營業利益率:8.7%,較 2021 年的 7.3% 顯著增加。
- 稅後每股盈餘 (EPS):1.64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正面驅動:毛利率自 2022 年以來穩定維持在 23% 上下,主要受惠於產品調價、美元匯率升值,以及原物料與運費成本壓力緩解。
- 負面影響:2022 全年 EPS 較前一年下滑,主因是認列所持有的富邦媒股票等金融資產評價未實現損失達 11.3 億元。公司強調若排除此業外因素,本業獲利能力是逐年增長的。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台電電網強韌計畫商機:
- 公司預估未來十年,台電在分散、強固及防衛工程方面的產品商機超過 370 億元。
- 僅 2023 年,台電將釋出 4 個 STATCOM(靜態同步補償器)案,市場商機約 84 億元,東元將積極爭取。
-
北美市場發展:
- 受惠於美國基礎建設法案、晶片法案及通膨削減法案(IRA),能源轉型與電氣化需求強勁。
- E-skid 產品(油氣產業電氣化設備)去年營收約 1,000 多萬美元,今年預期將有 4 到 5 倍的成長。此市場競爭者稀少,需求強勁,但產能受客製化晶片供應限制。
- 電動車:鎖定商用車市場,特別是校車與巴士。美國未來 10 年約有 150 萬輛巴士及 50 萬輛校車需汰換為電動車,商機龐大。東元已與北美車廠及基礎設施營運商合作導入動力系統。
-
新能源布局:
- 成立創儲營運發展事業處,整合創能(太陽能)、儲能及能源管理能力,分四階段發展,最終目標為聚合經營,成為虛擬電廠。
- 透過收購鑫盈能源,已 확보太陽能案場,預計今年底前將完成 10 至 15 MW 的建置。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全球供應鏈佈局:
- 為應對供應鏈挑戰並掌握北美市場成長動能,公司決議在墨西哥設廠,預計年底前投產,以短鏈供應支持北美及中南美洲市場。
- 越南廠將轉型,主要供應當地內銷、東南亞、澳洲及歐洲市場,並生產過去因產能限制而未投入的產品(如鋁殼馬達)。
-
長期發展計畫:
- 系統整合方案:從單純銷售產品轉向提供客戶整廠節能減排、智慧空調與能源管理等系統性解決方案,提升附加價值。
- 關鍵技術自主:將投入更多資源開發能源管理系統中的關鍵軟硬體,強化技術核心能力。
- 海外市場擴張:除了北美,電動車動力系統也積極佈局印度市場,目前正與數家輕型商用車廠接觸並提交樣機,期望年底前有好消息。印度新廠預計今年第二季完工,但初期以順利開工及人員培訓為目標,短期內不設定積極的營收或獲利目標。
6. 展望與指引
-
2023 年第一季展望:
-
營收年增率預估:
- 機電系統:+7% 至 +11%
- 智慧能源:+55% 至 +59%
- 智慧生活:-28% 至 -24% (主因去年同期高基期;若排除專案影響,年減約 6% 至 10%)
- 整體毛利率預估:區間為 24% 至 28%,相較去年同期的成本高漲,今年因運輸成本大幅下降及產品價格調整,毛利結構更為健康。
-
營收年增率預估:
-
全年概況:
- 第二季後的成長狀況預期將更為健康。公司的全球佈局及產品組合與各國政策(如電氣化、能源轉型)高度相關,受單一景氣循環影響較小。
- 中國市場在解封後,復甦力道仍在觀察中,預期第一季為谷底,3 月已見回溫跡象,第二季後可望好轉。
7. Q&A 重點
-
Q:公司在土地資產開發的進度,如越南、印度、新莊、松江路及台北生技園區?
A:
- 台北生技園區:進展順利,預計 3 月底前開幕,廠商進駐踴躍,滿租後年租金收入可達 4 億元以上。
- 松江路開發案:2 月底已開工,進度符合預期。
- 新莊土地:與新北市政府對於土地使用規劃仍在溝通中。
- 印度開發區:招商中心與標準廠房正在興建中。
- 越南土地:尚有所有權及使用用途等問題待處理,但已有特定對象等待進駐。
-
Q:美國銀行業(如 SVB)危機是否影響公司在美再生能源客戶?E-skid 產品的營收與市場趨勢?
A:
- 公司在美國的主要客戶集中於油氣產業電氣化,而非再生能源開發商,因此未受影響。
- E-skid 產品去年營收約 1,000 多萬美元,今年預估成長 4 至 5 倍。此為長期趨勢,因全美管線加壓站數量龐大,短期內市場需求無法被滿足,且競爭者稀少。
-
Q:2023Q1 毛利率預估大幅提升(24-28%)的原因?全年展望如何?
A:
- 相較去年同期原物料及航運成本高漲,今年運輸成本已大幅下降。加上過去兩年的產品價格調整,使毛利結構更健康。第二季後展望看來是比較健康的成長狀況。
-
Q:中國市場解封後的訂單狀況?離岸風電專案是否存在資金風險?
A:
- 中國市場:1、2 月是谷底,3 月已看到回溫,但整體復甦力道仍需觀察。預期第一季較差,第二季後會好轉。
- 離岸風電:東元在選擇合作對象時非常謹慎,會評估對方資金與信用狀況。目前在手案件的合作夥伴資金均已到位,風險可控。
-
Q:目前缺料的項目為何?台灣用電大戶條款對公司的影響?虛擬電網的目標客戶與策略?
A:
- 缺料:與 IC 相關的零組件,包括車用及工業用變頻器。E-skid 的主機板晶片因是客製化且單一供應商,交期非常長。
- 用電大戶條款:對東元自身影響不大,因內部持續推動節能措施。反而對業務是利多,因電價上漲將刺激客戶對高效率馬達、節能方案的需求。
- 虛擬電網:(此部分未直接回答目標客戶與區域,但強調了公司整合創能、儲能、能源管理系統的能力,以提供客戶解決方案)。
-
Q:墨西哥設廠的規劃,以及越南廠的轉型計畫?
A:
- 墨西哥設廠是為了解決供應鏈問題,就近供應北美市場。越南廠將轉為服務東南亞、澳洲、歐洲市場及越南內銷,並利用其製造成本優勢,生產過去因產能不足而放棄的產品。
-
Q:未來股利政策是否會持續排除富邦媒股價波動的影響?
A:
- 基本原則不會改變,公司希望透過本業獲利的提升,配發適當的股利回饋股東。
-
Q:電動車業務的進展、營收規模及海外佈局?
A:
- 今年因 DMIT 動力系統在台正式推動,營收預計較去年成長 3 倍。主要營收貢獻仍在台灣。海外市場方面,北美鎖定電巴,印度鎖定輕型商用車。
-
Q:印度新廠的進度與貢獻預期?
A:
- 預計第二季完工,但印度建廠挑戰多。今年目標是順利開工、讓員工熟悉作業,短期內不設定積極的營收或獲利目標。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的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之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