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3 年前三季營運概況:合併營收為 602.39 億元 (年減 9%),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為 95.57 億元 (年減 16%),EPS 為 2.69 元。主要受中國水泥市場疲軟及權益法投資(裕民航運、山水水泥)貢獻減少影響。
- 台灣市場表現穩健:台灣水泥事業因煤炭成本緩跌,毛利率改善,2023 年前三季營業淨利年增 8%。預拌混凝土業務價格與毛利同步上揚。公司預期第四季台灣水泥部門的獲利將持續同比增長。
- 中國市場挑戰嚴峻:中國水泥市場自 2023 年 5 月以來「旺季不旺」,價格持續下滑至 9 月觸底。儘管煤價回落,但價格跌幅更大,導致噸毛利季減及年減。亞泥中國 2023Q3 噸毛利降至 24 元人民幣。
-
非水泥及轉投資事業:
- 電力事業:因天然氣價格緩跌,獲利下滑幅度收窄,2023Q3 獲利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
- 裕民航運:2023Q3 因散裝運價反彈表現不俗,但相較去年高基期仍下滑。
- 遠東新:紡織部門庫存調整近觸底,預期明年將回溫。
- 未來展望:台灣市場在公共工程支撐下需求持穩;中國市場預期將維持 L 型弱勢復甦,產業整合可能是未來幾年的觀察重點。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公司主要經營水泥及非水泥業務,並透過權益法持有重要轉投資。
-
水泥事業:
- 亞泥 (台灣):水泥產能 5 百萬噸,市場以內銷為主,表現穩定。
- 亞泥 (中國):水泥產能 33 百萬噸,為集團主要營收來源之一,但近期受中國市場影響較大。
- 非水泥事業:包括嘉惠電力及遠龍不鏽鋼等。
-
權益法投資:
- 山水水泥:持股 17.46%,水泥產能 95 百萬噸。
- 遠東新:持股 23.77%。
- 裕民航運:持股 39.25%。
-
水泥事業:
-
各業務部門表現 (2023 前三季):
- 台灣水泥:營收 172.33 億元 (年增 6%),營業利益 25.34 億元 (年增 8%)。受益於穩定的內銷價格 (約 2,900-3,000 元/噸) 及煤炭成本下滑,毛利率有所改善。
- 中國水泥:營收 251.31 億元 (年減 20%),營業利益 15.35 億元 (年減 34%)。主要受市場需求疲弱及價格下跌拖累,儘管銷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合計約 1,990 萬噸,年減 3%),但噸毛利下滑。
- 電力事業:因天然氣價格走跌,獲利壓力減輕。2023Q3 營業淨利年減 2%,相較上半年下滑幅度已顯著收窄。
- 不鏽鋼事業:2023Q3 仍處於相對低檔,前三季營業虧損 8,600 萬元。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指標 (2023Q3):
- 營業收入:198.94 億元 (年減 9%)
- 營業毛利:28.09 億元 (年增 1%),毛利率為 14.1%
- 營業利益:18.65 億元 (年減 7%),營業利益率為 9.4%
- 歸屬母公司淨利:27.06 億元 (年減 39%)
- EPS:0.76 元 (去年同期為 1.25 元)
-
關鍵財務指標 (2023 前三季):
- 營業收入:602.39 億元 (年減 9%)
- 營業毛利:81.40 億元 (年減 18%),毛利率為 13.5%
- 營業利益:59.93 億元 (年減 20%),營業利益率為 9.9%
- 歸屬母公司淨利:95.57 億元 (年減 16%)
- EPS:2.69 元 (去年同期為 3.22 元)
-
財務表現驅動因素:
- 負面因素:獲利下滑主要來自 權益法投資貢獻減少 (裕民航運及山水水泥) 與 中國水泥本業疲弱。此外,去年的匯兌利益及金融評價利益基期較高,也導致同比下滑。
- 正面因素:台灣水泥業務獲利成長、電力事業獲利能力回穩,以及 2023Q3 的匯兌利益 (約 2.7 億元) 和金融資產評價利益 (約 2.7 億元) 提供部分支撐。
- 財務結構:截至 2023Q3,淨負債比率為 12.4%,相較 2022 年底的 16.5% 有所改善。每股淨值為 47.4 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台灣市場趨勢:
- 需求穩定:2023 年前三季整體市場需求小幅下滑 2%,但政府公共工程預算創新高 (如桃機第三航廈、捷運萬大線),為需求提供穩健支撐。
- 房市展望:建照核發面積雖下滑,但隨著景氣燈號脫離藍燈及大選後不確定性降低,預期明年房地產需求可望回溫。勞動部引進移工政策亦有助緩解營建業缺工問題。
- 低碳水泥:公司已推出「慢砌水泥」與「石灰石水泥」兩款低碳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可降低 16% 及 9%。2023 年預計佔總銷量 5-10%,目標 2025 年提升至 25-30%。
-
中國市場趨勢:
- 需求疲軟:預估 2023 全年需求下滑 3-4%。房地產投資仍處於 L 型復甦階段,結構性問題尚存。
- 政策刺激:政府增發 1 兆人民幣國債,預期可帶動基建需求,但相對於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此舉被視為「治標不治本」。
- 產業困境:產能過剩仍是最大挑戰。錯峰生產天數雖增加,但難以扭轉供過於求的局面,市場庫存維持高檔。預估 2023 年全行業獲利將下滑約 50%。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投資計畫 (2023-2025):
- 產能優化:透過產能置換、製程改善與去瓶頸化,提升生產效率。
- 節能減排:投資新式設備以改善能效,降低汙染物排放。
- 循環經濟:提高替代原料及替代燃料的使用比例。
- 綠電配置:於水泥廠區興建配套的綠電設施。
- 中國市場策略:當前產業低谷被視為行業整合的 契機。管理層觀察到,虧損企業尋求退場的頻率增加,資產價格也在降低。公司將密切關注趨勢,並保持併購整合的彈性。
-
台灣市場策略:
- 推動低碳產品:積極推廣低碳水泥,以應對未來碳費開徵及綠色建築趨勢,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 碳費議題:預計 2025 年開始繳納,費率未定。管理層認為此為行業普遍成本,未來有機會轉嫁給下游客戶,但成功與否仍需視市場供需狀況而定。
6. 展望與指引
-
台灣展望:
- 需求面有公共工程支撐,市場秩序穩定,預期 2024 年獲利水平可望維持。
- 2023Q4 煤炭成本預計將維持緩慢季減趨勢。
-
中國展望:
- 2023Q4:旺季行情溫和且短暫,銷量預估約 600-650 萬噸,可能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煤炭成本預期回升至 900 元人民幣/噸,噸毛利僅較 Q3 小幅改善。
- 2024 年:市場需求預估將持平或小幅下滑 (0% 至 -2%),價格難有起色,行業將持續 L 型打底的弱勢復甦。
7. Q&A 重點
-
Q: 中國水泥旺季發動較慢,是否會影響明年第一季價格持續下跌?
A: 再下跌空間有限。2023Q3 的價格已達谷底,許多同業已處於成本線或虧損狀態。亞泥中國 Q3 噸毛利僅 20 多元人民幣,獲利空間已不大。預期明年 Q1 價格將維持現有水平,呈現 L 型走勢。
-
Q: 亞泥中國今年與去年的煤炭成本?
A: 2023Q3 為 810 元人民幣/噸,去年同期約在 1,200-1,300 元人民幣/噸。
-
Q: 電力事業的獲利展望?
A: 獲利與天然氣價格連動。隨著氣價緩步下滑,電廠利差擴大,獲利能力改善。2023Q3 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若無意外,Q4 可望持平或微幅改善。
-
Q: 亞泥中國第四季出貨量預估?
A: Q4 是傳統旺季,出貨量會高於 Q3。但因旺季表現溫和,預估出貨量約在 600-700 萬噸之間,可能偏向 600-650 萬噸。
-
Q: 股利政策是否會改為季配息?
A: 公司章程已通過,具備季配息的彈性。但實際採取年配或季配,仍需由管理層與董事會決議。
-
Q: 台灣第四季的煤價走勢?
A: 根據目前的採購情況,預期將維持緩慢的季減趨勢。
-
Q: 金融評價利益是否主要來自持有的遠傳股票?
A: 遠傳只是投資部位的一部分。公司短期投資總額約 580 多億元,其中列入「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 (FVTPL)」的金融資產,其評價波動會計入損益。
-
Q: 台灣開徵碳費的影響及轉嫁能力?
A: 預計 2025 年依 2024 年排放量開徵,具體費率尚待明年 Q1 明朗。由於這是全行業面臨的普遍成本,公司認為轉嫁給下游的機會較高,但仍需視市場供需決定。
-
Q: 台灣水泥業務 2024 年的獲利展望?
A: 台灣市場供需穩定,進口競爭已達極限,市場秩序良好。若煤價無大幅上漲,明年獲利水平應可維持。
-
Q: 亞泥在中國水泥行業整合中扮演的角色?
A: 公司正密切關注此趨勢。觀察到今年虧損企業尋求退場的頻率增加,產業整合有加速跡象。公司將保持彈性,關注潛在機會。
-
Q: 台灣的煤炭庫存天數及價格調整機制?
A: 煤炭庫存約 一季 (三個月)。水泥價格調整並非即時反映成本波動,需視市場整體狀況而定。若成本非大幅波動,價格傾向維持穩定。今年台灣內銷價格基本持平。
-
Q: 低碳水泥的價格與毛利率?
A: 價格屬商業機密無法透露。目前處於導入期,量尚小,討論毛利言之過早。但若達規模化量產,因熟料使用量較低,其毛利應會略高於傳統水泥。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