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股分析】支付龍頭 Line Pay 興櫃轉上市!看懂 Line Pay 的經營策略(上)中,分析了 Line Pay(市:7722)的企業結構、股權、商業模式、經營策略,並強調了支付業者的關鍵是深度與商家的合作。
在這篇報告中將進一步分析未來展望以及發展隱憂,最後分析投資邏輯與財務估值。看完這篇報告你將了解以下幾件事:
- 國內外消費市場 TAM
- Line Pay 如何利用其社群優勢,發展 B2B、B2C 訂閱制服務
- 支付業者所面臨的發展隱憂
- 總結與 Line Pay 2024~2025 年財務預測與估值
一、未來展望
1. 消費 TAM
台灣本土市場,台灣非現金支付自 2019 年 50.59% 提升至 2023 年 63.53%,其中 Line Pay 2023 年 GMV 約 6,810 億元,僅佔整體民間交易金額比例約 5.94%,仍有潛在成長空間。
疫情後台灣非現金交易佔比成長迅速,支付業者 TAM 不斷成長,Line Pay GMV 佔消費比例亦隨趨勢持續攀升
Source:主計處、金管會、央行、富果研究部
外國人在台市場,根據交通部觀光署,2023 年日、韓、泰三國來台旅客約 206 萬人,以每人平均來台消費 42,000 元推估,消費市場約 865 億元新台幣;2023 年外僑居留人士約 85.2 萬人,保守以每人一年消費 30 萬元推估,消費市場約 2,556 億元。(註:選擇日、泰國係因 Line 通訊軟體滲透較高;韓國則為 Line Pay Tier 1 進軍國家)
國外旅客來台人次逐漸恢復疫情前水準,2023 年每一來台旅客約消費新台幣 42,000 元
Source:交通部觀光署、富果研究部
(註:富果認為 2021 年旅客消費額高於其他年次,係因疫情時來台旅客成分多以商務人士為主)
台灣人外國旅遊市場,2023 年前往日、韓、泰之民眾約 600 萬人,根據交通部觀光數統計 2023 年台灣人赴亞洲地區平均每人消費 50,704 元推估,消費市場約 3,042 億元新台幣。
出國旅客逐漸恢復疫情前狀況,電子支付業者亦自 2023 年相繼向海外市場擴展
Source:交通部觀光署、富果研究部
2. 結合 AI 之訂閱制服務
Line Pay 的資料庫以及多元的社群應用是其獨特競爭優勢
Line Pay 因為用戶即是 Line 通訊軟體用戶,同時具備其他社群應用如官方帳號、好康地圖等,便利於 Line Pay 將用戶“貼標籤”。
舉例來說,假設用戶關注了健身品牌的官方帳號,在 Line 購物搜尋並購買健身相關用品,這一系列行為系統便會將用戶與健身客戶群產生連結,因此可以更精準地推播給消費者健身相關優惠訊息,也可以使健身相關店家做出更精準的行銷。
透過這個過程,Line Pay 可以提供給商店與用戶經 AI 優化後的服務,以下分成 B2B 與 B2C 分析。
a. B2B:
中小型店家的痛點是廣告不易,富果看好 Line Pay 的資源對店家具有吸引力
異於新光三越等大型商戶具備足夠行銷資源,中小型店家業務曝光不易。因 Line Pay 具備自己的資料庫以及系統,能使店家支付一筆相對低廉的訂閱費便能使用 Line Pay 提供的行銷服務、廣告曝光、預算管理等。
然而,B2B 中小企業行銷服務自 2023 年底於台灣上線,透過觀察廣告行銷商品部門收入成長尚不顯著,富果認為目前此項服務的曝光度仍有加強空間,Line Pay 可能得擴大行銷,並將此服務帶來的效益數字化,讓業者感到該服務帶來的效益大於支付成本。
b. B2C:
面對消費者主打的策略是優惠,如何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是關鍵
主要流程包括提供消費者折扣、優惠卷等,促進交易賺取手續費,或者發放點數回饋促使消費者進一步消費。
其中優惠與行銷費用等成本息息相關。以健身房為例,如何制定月費需考量會員進館時間、會員使用水電費、設備折損等成本,相當考驗公司經營能力。
然而消費是每天發生的事情,要使消費者感到滿意並與公司收益間達成平衡較為不易。富果認為若訂閱制成功推行,消費者使用意願高,會進而促進店家發放優惠卷的意願,進而轉嫁 Line Pay 必須支付的成本。考量公司資源及過往經營成效,富果以中性偏樂觀看待。
小結以上,無論是整體消費市場的 TAM 或是訂閱制服務,過程都需要與店家的深度合作,而這正是 Line Pay 的發展策略。
二、發展隱憂
Line Pay 發展隱憂主要是競爭對手眾多、科技發展迅速,消費者不一定要採用 Line Pay,以及法令對於公司發展的限制,以下針對各項目分析
1. 支付市場競爭激烈
a. 非現金支付趨勢促使行動支付競爭對手眾多
如街口、全支付、一卡通等皆是競爭對手,消費者的考量以便利性、優惠為主。影響便利性的主要因素為 UI 介面及使用據點,考驗的是公司研發能力與合作店家數量;而優惠考驗的是行銷能力與店家合作深度。
富果認為 Line Pay 集團分工明確,有專責系統研發的事業單位,研發能力無虞;合作店家數量、深度亦如前所述,分別是 Line Pay 的優勢與發展策略;行銷能力因 Line 通訊軟體與本身品牌力,綜合來看雖產業競爭激烈但具備競爭優勢。
b. Line Pay 與銀行同時是合作夥伴亦是競爭對手
從商業模式來看,過往收單銀行在店家建立刷卡機的模式參與者有消費者的發卡銀行、VISA、建立刷卡機的收單行;而第三方支付的商業模式中參與者為消費者的發卡銀行、VISA、第三方支付業者。
從 Line Pay 角度分析,弊的部分源自收單行角色被第三方支付業者取代,進而產生競爭關係。利的部份則是因 Line Pay 合作店家眾多,可能會促使銀行主動與 Line Pay 合作,如發聯名卡,藉由成為消費者的發卡銀行,槓桿 Line Pay 的店家優勢,故重點仍是 Line Pay 能持續深化與店家的合作。(註一:截至 2023 年底,Line Pay 商店據點是最大收單行的三倍)(註二:發聯名卡對 Line Pay 的效益很大,因為消費者就算刷實體卡也會為 Line Pay 帶來營收。最好的情況是消費者透過 Line Pay 綁定聯名卡並消費,公司會得到店家手續費、銀行的合作行銷費用)
2. 技術發展促使眾多支付方式興起
a. SCAN & PAY
如前所述,第三方業者的出現取代了部份收單行業務,故可能進而導致新的支付方式。
以 SCAN & PAY 舉例,消費者透過掃描 QR CODE 的方式可以直接使用 Apple Pay 或者輸入信用卡號付費。讀者可將 SCAN & PAY 理解為傳統刷卡機的數位版,對收單銀行來說能達到類似效果,同時節省裝備、系統維護的成本。
然而,富果認為這個支付方式要輸入卡號不如過往直接刷卡來的直觀,選擇 Apple Pay 功能會是相對方便的方式。與 Line Pay 同樣是透過掃碼與綁定信用卡的方式,Line Pay 或許會因這個支付方式失去部分 GMV,但只要 Line Pay 擁有足夠多的合作店家,相較自行建立支付點,銀行可能更傾向於透過發聯名卡等方式槓桿 Line Pay 的據點數。
行動支付趨勢下,眾多支付方式興起瓜分支付市場,業者必須保持技術創新並擴大生態圈與普及率
Source:富果研究部
b. Tap to Pay
過往感應支付主要由消費者手持行動、穿戴裝置透過 NFC 靠近刷卡機支付,隨著科技發展,蘋果於 2022/02/08 於美國推出 Tap to Pay on iPhone,店家可以直接使用 iPhone 取代刷卡機做收款,台灣亦於 2023/04/20 推出此功能。
以滲透率角度而言,根據 VISA 於 2024/06/30 Earnings Call 表示,美國紐約為最早採用非接觸支付系統的城市,至今非接觸支付率超過 75%(兩年前為 50%);美國外有 80% 的面對面交易是透過 Tap to Pay,全球有 55 個國家非接觸支付滲透率超過 90%,已經成為主要支付方式。
富果看好 Tap to Pay 為至今最便利的支付方式。以技術的角度而言,Line Pay 未來亦可能採用相關技術,然而關鍵在於優惠是否有比單純綁定信用卡更多,對消費者產生誘因,故與商店的合作仍是重中之重。
現在手機可取代傳統刷卡機,大幅降低維運成本並提高便利性,富果看好此支付方式會成為未來主流,支付業者重點在於提供更多優惠
Source:ChatGPT、富果研究部
3. 法令規定
a. 報稅
儘管行動支付相較刷卡機成本低廉,便利於中小型店家、商店攤販採用,然而因涉及資訊的流通與紀錄,會有報稅問題,可能會降低店家使用意願。
富果認為這方面需透過 1. 長時間消費風氣的改變,當民眾詢問度高或者養成不帶現金的習慣,方能進一步促使中小型店家採用;2. 支付業者與店家的合作,讓店家認為採用行動支付方式帶來的效益大於其他成本。
b. 電子支付法令
根據金管會規定「代理收付交易餘款平均的每日金額超過 20 億元」,必須「升級」申請電子支付執照。隨著公司成長,Line Pay 勢必要申請電支執照,然而申請電支執照後消費者必須實名制註冊,將會流失用戶數。
富果認為,用戶數是 Line Pay 最大的競爭優勢,故 Line Pay 將會採取第三方支付與電子支付並行的方式,在消費者體驗不變的狀況下,加入電子支付業務,故 Line Pay 不會流失原有用戶。
同時富果推測,因 1. 現在的合作夥伴一卡通已經是電子支付業者,2. 電子支付的資金池功能,因同集團中有 Line Bank 可達到相同的功用,故電子支付對 Line Pay 並無吸引力,公司可能會與比較小的業者合作,透過代理的方式讓其去經營電子支付業務,同時向其收取授權費,如此一來在不流失用戶的同時,既滿足法規要求,又能從中獲利。
三、總結與投資邏輯
總結以上,富果認為支付業者短期需以優惠為重,讓消費者熟悉且依賴平台;長期則仰賴消費風氣改變、顧客忠誠度、便利性、品牌力,支付業者必須透過廣泛的據點、與店家的深度合作,便利消費者同時增強品牌曝光度。
Line Pay 則因下述原因在同業中佔據優勢。行銷優惠部分,Line Pay 受惠於集團的龐大資源;品牌力部分,受惠於 Line 通訊軟體的滲透;經營策略部分,Line Pay 主張與店家的深度合作,利於其品牌忠誠度。
最後就投資邏輯而言,透過商業模式可以觀察到,VISA 等國際發卡組織在非現金支付中永遠是市場參與者。故如果是看好經濟與消費力的成長、非現金交易的趨勢,VISA 會是長期的受惠者,適合長期穩定的投資者。(註:VISA 現為美國市值前二十大公司)
Line Pay 則因處於新創成長階段,適合看好 Line Pay 在台支付龍頭地位,並認同 Line Pay 品牌、經營策略的投資者。
四、財測估值
營業收入,富果預估 2025 年 Line Pay GMV 金額將達 10,051 億元,換算手續費收入部門營收預估 58.7 億元;訂閱制部分,B2B/B2C 滲透率假設 5%/2%,分別可貢獻營收 6 億/5,760 萬元;金融推廣部門、廣告行銷部門分別預估小幅成長 5%、2%,2025 年營收約可達 77.35 億元。
毛利率,因新業務加入可稀釋掉毛利率較低之手續費部門佔比,且觀察到 Line Pay 持續擴展與銀行的合作,金融推廣合作部門毛利率高達 90%,預期 2025 年毛利率為 32.2%。
營業費用,因擴展海外市場需更多行銷費用與管理費用,營業費用率 2025 年預估為 20.9%。
2024/2025 年 EPS 預估分別為 10.1 /10.9 元,因 Line Pay 為新創企業,處於成長階段,此處估值採用 PEG。以今日(2024/11/29)之價格 590 元計算,約交易在 2025 之 Forward P/E 54.1X,稅後淨利成長率預估 23%,PEG 約2.35,以既有估值來看目前並不便宜。(註:2025 年 EPS 已將增資 800 萬股全部納入)。
自我揭露與聲明:
本人/本撰寫相關團體( 以下簡稱我 )目前有持有本文提到之股票的多方部位,但預計不會在未來 72 小時內增加持股。我與本文所提到的公司沒有商業關係,撰寫本文僅為分享,並無收取任何報酬。本文之資訊僅供分析參考,不保證內容之完整性與正確性,也不構成任何買賣有價證券之要約或宣傳。
責任編輯:林旻毅(CFA, 持有高業、投信投顧證照)
一、 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本站內容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二、 投資人若依此以為買賣依據,須自負盈虧之責。
三、 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