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裕融企業 2024 年前三季面臨租賃業自律公約、台灣資金成本上升及中國政經環境嚴峻等多重挑戰。公司秉持穩健經營原則,持續優化產品結構與資產品質,以減緩外部環境衝擊。
- 財務表現: 2024 年前三季合併營收達 314 億元,年增 2.0%;然因消費金融業務規模縮減及毛利率下滑,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為 42.3 億元,年減 19.4%,每股盈餘 (EPS) 為 7.4 元。2024Q3 單季因處分杭州裕融汽車金融,挹注稅前獲利 3.8 億元,使單季 EPS 達 2.79 元。
-
重大發展:
- 資產品質改善: 自 2023 年下半年起加強風險控管,台灣消費金融業務的呆帳實際損失金額已逐季下降。
- 中國業務調整: 於 2024 年 9 月 30 日完成處分杭州裕融汽車金融,降低中國市場曝險。
- 土建融業務說明: 管理層澄清,土建融業務資產餘額僅佔台灣總資產約 3%,平均利率低於 6%,並強調業務均合法合規。
- 未來展望: 管理層預期 2025 年整體營運表現將與 2024 年持平。展望未來,呆帳費用可望因授信緊縮而持續下降,但消費金融業務萎縮將導致利息收入減少,預期兩者影響將相互抵銷。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裕融企業業務涵蓋台灣、中國及東南亞市場,以消費金融與企業金融為核心,並拓展至能源事業。
-
台灣消費金融:
- 業務包含中古車、機車及商品、新車分期。截至 2024Q3,資產餘額為 1,218 億元,年減 15.9%。
- 因應市場風險及自律公約,自 2023 年下半年起主動縮減業務規模,聚焦資產品質管理。
-
台灣企業金融 (子公司新鑫):
- 業務涵蓋商用車、重型機具、醫療設備等。截至 2024Q3,資產餘額達 869 億元,年增 14%。
- 業務維持穩健成長動能,資產品質控制良好,為公司重要成長引擎。
-
中國市場:
- 企業金融 (蘇州裕融): 截至 2024Q3,資產餘額為人民幣 62.3 億元,年增 6.5%。因應當地經濟環境不確定性,業務拓展採謹慎保守策略。
- 汽車金融: 已於 2024Q3 處分杭州裕融汽車金融。
-
能源事業:
- 已完成光電與儲能案場各 100MW 的建置。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售電業務,視為長期發展動能。
-
東南亞市場:
- 菲律賓: 專注於醫療設備融資,獲利表現穩健。
- 馬來西亞: 分公司於 2024 年 5 月開幕,業務穩步推進,團隊建置逐漸成熟。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4 前三季累計):
- 合併總資產: 2,944 億元 (年減 1.5%)
- 合併營收: 314 億元 (年增 2.0%)
- 營業毛利: 157 億元 (年減 7.9%)
- 毛利率: 49.9% (去年同期為 55.2%)
- 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 42.3 億元 (年減 19.4%)
- EPS: 7.4 元 (去年同期為 9.31 元)
- 年化權益報酬率 (ROE): 14.6%
-
關鍵財務數據 (2024Q3 單季):
- 合併營收: 105 億元 (年減 1.6%)
- 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 15.9 億元 (年減 7.6%),其中包含處分利益。
- EPS: 2.79 元 (處分利益貢獻約 0.5 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獲利挑戰: 獲利下滑主因來自台灣消費金融業務。因資產規模縮減導致利息收入減少,加上資金成本上升,使整體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滑 5.3 個百分點。
- 業外收益: 2024Q3 處分杭州裕融汽車金融,為當季獲利帶來一次性貢獻。
-
資產品質:
- 台灣: 延滯率穩定維持在 1.6%。呆帳實際沖銷金額已連續數季呈現下降趨勢。
- 中國: 延滯率因處分汽車金融業務後,結構改變而上升至 2.5%。然而,管理層指出 10 月及 11 月數據已見改善。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產業趨勢與機會:
- 自律公約: 租賃公會自律公約的實施短期內雖對業務造成影響,但有助於產業長期健康發展,並穩固中長期發展基礎。
- 能源轉型: 光電售電業務前景樂觀,儲能業務則視政府政策而定,兩者均為公司長期發展的重要方向。
-
重點產品策略:
- 公司未來在台灣市場的業務重點將持續鎖定在中古車融資及企業金融兩大領域,尋求穩健的成長空間。
- 消費金融業務將持續聚焦於平衡成長與風險管理。
-
法規動態:
- 針對市場關注的融資公司專法,管理層認為由於涉及的同業家數眾多且範圍廣泛,立法過程將相當漫長,短期內不易有明確進展。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發展計畫:
- 多元化佈局: 持續深化在能源事業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的佈局,以分散單一市場及業務的風險。
- 風險管控: 秉持穩健經營原則,將風險管控與資產品質置於優先地位。自 2023 年下半年起已提前採取緊縮授信措施,有效控制呆帳增長。
-
競爭優勢:
- 憑藉多元化的產品組合與客戶基礎,涵蓋商用車、醫療設備、零售批發等多個領域,有效分散風險。
- 積極關注監管政策動態,並及時調整業務策略,展現良好的法規遵循與應變能力。
-
風險與應對:
- 主要風險: 台灣資金成本持續處於高檔、中國政經環境不確定性、消費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
- 應對措施: 透過調整產品利率、保守拓展中國業務,以及持續強化貸後管理,來應對外部挑戰。
6. 展望與指引
-
整體獲利預測:
- 管理層預期 2025 年整體獲利表現將與 2024 年持平。呆帳費用可望持續降低,但將被消費金融業務萎縮導致的利息收入減少所抵銷。
-
關鍵業務展望:
- 台灣消費金融: 資產餘額預期將持續下降,但幅度可望控制在個位數。
- 台灣企業金融: 預期將維持穩定成長。
- 中國市場: 業務將維持穩定或小幅成長,獲利貢獻預期與現況持平。
- 第四季表現: 公司明確表示 2024Q4 不會出現如去年同期一次性的大額呆帳提列。
-
毛利率展望:
- 毛利率何時回升,關鍵在於未來台灣央行是否降息以降低資金成本。公司已在新承作的業務上調整利率,以減緩成本壓力。
7. Q&A 重點
-
Q: 消費金融資產餘額預計會下降到什麼規模?
A: 預期後續幾季仍會呈現下滑趨勢,但公司認為下滑幅度可以控制在個位數的水準。
-
Q: 中國市場的延滯狀況與展望?
A: 2024Q3 的 30 天延滯率為 2.5%,相較 Q2 的 2.38% (同基礎) 有所上升。但 10 月至今的數據已顯示好轉,預期到年底將維持此改善趨勢。
-
Q: 10 月獲利較 9 月大幅下滑的原因?
A: 主要有三個原因:
- 最大影響因素是 9 月底處分杭州裕融汽車金融,有一次性獲利挹注 (對 EPS 貢獻超過 0.5 元),導致比較基期較高。
- 消費金融業務的獲利動能持續向下。
- 傳統上第四季的費用率會略高。
-
Q: 未來台灣市場的重點業務為何?能源事業的展望?
A: 重點業務將持續鎖定在中古車市場與台灣企業金融,這兩塊仍有很好的發展空間。能源方面,光電售電業務前景樂觀;儲能業務的發展則需視政府的供需政策調整,但長期來看,兩者都是不錯的發展方向。
-
Q: 關於融資公司專法的看法?
A: 目前還沒有明確進度。由於牽涉的租賃同業家數龐大、涵蓋範圍廣,立法需要很長的時間,短期內不易實現。
-
Q: 未來一兩季各區域的延滯狀況預期?
A: 台灣:消費金融的呆帳沖銷絕對金額,預期將延續逐季下降的趨勢;企業金融則維持穩定。 中國:2024Q4 的延滯狀況已較 Q3 改善,希望 2025 年能延續此趨勢。但當地環境複雜,仍會密切觀察。
-
Q: 第四季是否會像去年一樣有大額呆帳提列?
A: 明確表示不會有這種狀況。
-
Q: 未來各區域的獲利佔比預估?
A: 台灣的獲利佔比預期仍將維持在 85% 以上。東協 (菲律賓、馬來西亞) 2025 年佔比仍小,約 1-2%。中國的獲利貢獻預期與現況持平。
-
Q: 公司毛利率何時可能回升?
A: 比較大的關鍵因素在於資金成本。如果台灣央行在明年下半年有機會降息,屆時毛利率將有較大機會回升。公司目前已從新承作業務的利率端進行調整與努力。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