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美利達 2025 年第二季營運表現穩健,但受臺幣大幅升值影響。歐美市場需求逐步回溫,歐洲子公司及美國轉投資公司均實現獲利,為主要正面貢獻。然而,中國市場自 2024 年底開始降溫,營收佔比顯著下滑。
- 財務表現: 2025Q2 單季 EPS 為 1.32 元,上半年累計 EPS 為 2.72 元。第二季獲利與第一季持平,主要得益於歐洲子公司與美國轉投資公司 (SBC) 的獲利貢獻,有效抵銷了因臺幣急升造成的 5.3 億元 匯兌損失及毛利率壓力。
- 市場動態: 歐洲市場,特別是西歐及南歐,銷售成長明顯,庫存預計於 2025 年底恢復正常水位。美國市場整體成長雖不如歐洲,但轉投資公司 SBC 因新車款銷售良好,表現優於市場平均。中國市場則在 2024 年大幅成長 39% 後,於 2025 上半年銷量年減 43%,進入庫存去化階段。
- 未來展望: 公司預期,若匯率維持穩定,其對營運的負面影響將在第三季大幅趨緩。公司將持續強化庫存管理以應對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美國關稅的潛在影響仍有待觀察,但公司評估目前衝擊有限。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美利達集團為全球知名的自行車設計、製造及銷售商,業務涵蓋自有品牌「Merida」及 OE 代工。全球員工約 2,600 人。
-
全球佈局:
- 台灣總部: 負責集團營運及高階車款生產,主要外銷至歐、美、日、韓等地。
- 中國三廠: 分別位於江蘇、山東、深圳,目前 98% 以上產能供應中國內銷市場。
- 德國據點: 設有研發與行銷中心,貼近主要消費市場歐洲,負責產品開發、市場行銷及贊助車隊管理;另設有一條生產線。
-
品牌銷售:
- 「Merida」品牌銷售遍及全球 58 個國家,以歐洲為最主要市場,佔台灣廠外銷比重超過 55%。美利達品牌目前未在北美市場(美國、加拿大)銷售。
-
產品組合分析 (台灣廠外銷歐洲):
- 2025 前三季,公路車 (Road Bike) 與 電動輔助登山車 (eMTB) 仍為銷售主力,兩者合計佔總出貨數量達 69%。
- 電動輔助登山車 (eMTB) 的市場需求強勁,並呈現逐步取代傳統登山車 (MTB) 的趨勢。
-
營收結構變化:
- 受中國市場降溫影響,2025 上半年大陸內銷佔集團營收比重自 2024 年的 32% 大幅下降至 17%。
- 台灣廠外銷比重則由 50% 提升至 58%,子公司營收佔比由 18% 提升至 25%。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 每股盈餘 (EPS): 2025Q2 為 1.32 元;2025 上半年累計為 2.72 元。
- 集團營收: 2025Q1 及 Q2 營收均為 70 億元。相較 2023 年的谷底,營收已逐步回升。
- 營業毛利率: 2025 上半年毛利率為 16% (此為未調整未實現損益之數據,財報揭露數字為 19%)。毛利率下滑主因是外銷多以美金計價,臺幣大幅升值導致換算後的營收金額減少。
- 業外損益: 2025Q2 因臺幣自 5 月起急升逾 10%,導致美金應收帳款產生約 5.3 億元 的匯兌損失。
- 轉投資收益: 轉投資公司 SBC 於第二季轉虧為盈,上半年累計認列獲利 3.16 億元,為獲利重要支柱。
-
庫存狀況:
- 集團庫存金額持續下降,2025Q2 庫存水準較 2024 年底減少了 19%,顯示庫存去化進展順利。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
- 歐洲市場: 銷售明顯成長,子公司庫存預計在 2025 年底可回到正常水位。為因應市場回溫,公司已於 7 月在德國舉辦大型新車發表會,獲得正面迴響。
- 美國市場: 整體復甦力道雖不及歐洲,但轉投資公司 SBC 新車款銷售強勁,表現優於同業。公司評估美國對等關稅(台灣 20%,與越南、柬埔寨相當)不致引發轉單壓力。近期新增的 232 條款僅針對電動自行車的「鋼」製零件,因產品鋼材用量極低,影響非常有限。
- 中國市場: 經歷 2024 年的爆發性成長後,市場需求快速降溫。公司因去年已採取審慎的庫存管理策略,並未面臨嚴重的庫存壓力,未來將持續謹慎應對。
-
產品策略:
- 公司已改變過往集中發表新車的模式,改為依不同車款的市場狀況,在不同季節陸續推出新品。此舉有助於平滑化開發與生產排程,並更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
-
轉投資公司 (SBC):
- SBC 的庫存問題已於一年前解決,目前營運恢復正常,第二季開始實現獲利。公司與其已建立每季檢視財報的溝通機制,以避免過往在年底出現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意外情況。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庫存管理: 借鏡歐美市場的經驗,公司在中國市場高峰期即嚴格控管庫存水位,成功規避了市場反轉後的庫存風險。未來將持續把強化庫存管理作為核心策略。
- 價格與匯率應對: 針對臺幣升值,公司已陸續調整出口報價,以反映新的匯率水準,預期對毛利率的衝擊將逐步減輕。
- 生產排程: 台灣廠的生產已恢復正常,訂單前置期(Lead Time)回到疫情前 90 至 120 天 的水準。第三季生產排程預計將維持與 6 月相當的滿載水準。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5Q3):
- 預期匯率若無劇烈波動,其對獲利的負面影響將大幅小於第二季。
- 台灣廠第三季生產將維持忙碌狀態。
-
中期展望:
- 歐洲: 市場持續復甦,庫存水位年底前可望正常化。
- 美國: 需觀察關稅對終端消費力的影響,但目前未見明顯負面衝擊。
- 中國: 市場能見度低,復甦時程不明朗,但公司認為此波運動自行車(特別是公路車)的需求是結構性轉變,長期趨勢仍在,不會重演共享單車泡沫後的蕭條。
- 公司不提供具體財務預測。
7. Q&A 重點
-
Q: 如何看待中國市場的後續發展?
A: 中國市場能見度確實不高,無法準確預測落地時間。但此波庫存累積時間不像歐美長達數年,數量相對有限,總會消化完畢。
-
Q: 轉投資公司 Specialized (SBC) 的庫存天數及是否有提列減損的規劃?
A: SBC 的庫存水位在一年前就已恢復正常,無需擔憂。為避免以往年底一次性費用的意外,現在已改為每季溝通檢視,目前看來不會有明顯的一次性費用提列。
-
Q: 中國地區下半年能否維持獲利?
A: 下半年在中國市場會比較辛苦。但美利達本身的庫存壓力極小,去年市場高峰時,自有庫存量甚至不到一個月的銷量,因此預期不會有明顯的庫存減損。
-
Q: SBC 第二季的獲利貢獻是多少?下半年展望如何?
A: 可參考財報上的權益法認列投資收益,2025 上半年為 3.16 億元。SBC 第二季已轉虧為盈,下半年預期將持續獲利。
-
Q: 美國近期新增的 232 條款對公司的影響?
A: 影響非常有限。此條款僅針對電動自行車的「鋼」製零件課稅,「鋁」製零件未包含在內。自行車為求輕量化,主要材料為鋁或碳纖維,鋼材用量極少。
-
Q: 歐洲市場目前是否仍以銷售庫存為主?
A: 是新舊產品並行銷售。不同車款庫存狀況差異很大,例如公路車一直缺貨,而城市車庫存較高。公司持續有新車款推出,以滿足市場的新需求。
-
Q: 台灣廠目前的稼動率如何?
A: 公司內部不常用「稼動率」這個詞,因為自行車組裝業的產能主要靠人力彈性調整,而非固定資產。目前工廠處於忙碌狀態,有加班需求。
-
Q: SBC 官網上常有尺寸缺貨,是否代表下單保守?
A: 這是正常現象。從下單到產品運至歐美市場需 7-8 個月,精準預測各尺寸、顏色的需求很有難度。經歷前兩年的庫存壓力後,客戶下單趨於謹慎,寧可保守一些,也不願再積壓過多庫存。
-
Q: 中國市場是否會回到 2017-2018 年共享單車後的低迷狀態?
A: 我們認為情況不同。此波熱潮是公路車運動的普及,這是全球性的結構性趨勢,只是中國發生的時間較晚。我們不認為市場會消失,而是經歷短期飽和後,會回到正常的成長軌道。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