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4 全年營運結果:集團合併營收成長 8.7%,然因認列業外轉投資公司的一次性、非現金支出之鉅額虧損,全年每股稅後盈餘 (EPS) 為 -2.34 元,為 2002 年以來首次虧損。
- 本業表現穩健:若排除業外轉投資影響,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本業營運表現良好,EPS 貢獻為 9.17 元,顯示核心業務營收成長且獲利穩定。
- 股利政策:董事會決議由保留盈餘配發 現金股利每股 4.0 元。此決策基於本業營運穩健,且虧損主要來自非現金支出的會計帳面調整,公司對未來成長前景仍具信心。
- 市場展望:歐美市場庫存去化已接近尾聲,預期將逐步回溫。中國市場在 2024 年經歷強勁成長後,2025 年面臨較大壓力,後續表現待旺季來臨時觀察。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美利達為全球知名的自行車製造與銷售商,業務涵蓋台灣廠製造外銷、中國廠製造外銷與內銷,以及全球各地的銷售子公司。
-
2024 年營收分佈:
- 台灣廠:佔 50%
- 中國大陸內銷:佔 31.6%
- 子公司:佔 18%
- 中國大陸外銷:佔 0.4%
- 業務動態:2024 年因中國市場需求暢旺,大陸內銷佔比顯著提升。公司預期,隨著歐美市場需求回穩,未來營收結構將逐漸回復至過往的正常比例。
-
產品組合表現:
- 高階車款:公路車、礫石車 (Gravel Bike) 及電動登山車等高階車款市場銷售狀況良好。
- 庫存壓力車款:入門級登山車與電動城市車庫存壓力較大,特別是歐洲市場的電動城市通勤車,因疫情期間供給量過大,是目前去庫存最辛苦的品項。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4 全年度):
- 集團營收:較前一年度成長 8.7%。
- 營業毛利率:18%,與 2023 年的 19% 及 2022 年的 17% 維持在穩定區間。
- 每股稅後盈餘 (EPS):-2.34 元。
- 獲利結構:本業 (台灣與中國) 貢獻 EPS 9.17 元,其他轉投資則產生 EPS -11.51 元 的虧損。
-
業外虧損分析:
- 本次虧損主要來自轉投資公司認列的一次性、非現金支出項目,佔業外虧損總額的 92%,本業營運虧損僅佔 8%。
-
虧損主要來自兩大項目,金額各佔約一半:
- 遞延所得稅資產減損:基於美國會計準則 (US GAAP),轉投資公司因累積虧損可抵稅金額龐大,短期內不易完全抵用,故以保守穩健原則先行提列減損。此為帳面調整,不影響現金流,且未來獲利時仍可依法定年限抵稅(聯邦稅部分無期限)。
- 車店通路之投資商譽損失:因應疫情後市場需求反轉,轉投資公司對疫情期間收購的車店通路進行價值重估,並一次性認列商譽減損。
-
庫存狀況:
- 2024 年底集團存貨金額自年初約 90 億元增至近 100 億元。此為策略性備貨,主要為準備 2025 年重要高單價新車款上市,確保生產順利。
- 其中台灣廠存貨約 40 餘億元,中國廠則控制在 10-20 億元之間。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
- 歐美市場:庫存去化已進入尾聲,預期將逐步回溫。美國市場因電動城市車佔比較低,復甦速度優於歐洲。市場仍面臨部分品牌為求現金而進行大幅度折扣(如三折、二折)的競爭壓力。
- 中國市場:自 2024 年 9 月起銷售動能明顯放緩,目前仍處淡季。2025 年市場展望較具挑戰,需待 3 月底至 4 月進入旺季後,才能更清晰判斷市場走向。
-
新產品佈局:
- 公司已於 2024 年底開始出貨一款重要的高單價新車款,FOB 單價介於 3,000 至 5,000 美元之間。此新車款是 2025 年 1、2 月營收顯著成長的主要動能,預計於 4 月左右正式上市。
- 公司對此新車款寄予厚望,預期能帶動電動登山車類別的成長。
-
電動自行車 (E-bike) 動態:
- 電動登山車部分預期將穩定成長。
- 電動城市車庫存壓力雖大,但已在逐步去化,預期後續將緩慢回溫。
- 整體而言,公司預期 E-bike 業務將重回成長軌道。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核心業務為重:公司強調本業營運的健康與穩定,並將以此為基礎應對市場變化。
-
轉投資公司營運改善:
- 轉投資公司 (SBC) 的本業營運虧損已大幅縮小,接近損益兩平。
- 其庫存水位已於 2024 年中回到疫情前正常水準(約 4-5 個月),去化速度優於同業。
- 財務狀況健康,已償還絕大部分借款,現金水位增加。
-
庫存管理策略:
- 針對中國市場,記取歐美經驗,採取嚴格的庫存控管,即使在市場暢旺時,仍將庫存量維持在約 9-10 萬台的穩定水準,以應對市場波動。
- 為支持重要新品上市,願意承擔短期庫存金額上升的壓力,以確保長期成長動能。
6. 展望與指引
- 整體展望:公司對未來成長前景抱持信心,此為虧損年度仍發放股利的主要原因。
- 市場預期:預期歐美市場將在去庫存結束後逐步回溫,而中國市場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 成長動能:2025 年的成長動能將主要來自高單價新車款的上市,以及電動自行車市場的復甦。
- 財務指引:依主管機關規定,公司未提供具體的營收、獲利等財務預測數據。
7. Q&A 重點
-
Q: 公司是否考慮配發股票股利?
A: 公司過去 20 年來皆傾向配發現金股利,本次決議維持此慣例。
-
Q: 電動自行車 (E-bike) 領域的規劃為何?
A: 市場上,電動登山車銷售不錯,但電動城市車因歐洲庫存高而壓力較大。公司預期隨著庫存去化,電動城市車將慢慢回溫,而電動登山車會穩定成長。整體而言,預期 E-bike 業務將重回成長態勢。
-
Q: 歐美與中國市場的現況與庫存水準?
A: 歐美市場去庫存已近尾聲,預期將逐步回溫,美國復甦速度快於歐洲。中國市場自去年 9 月開始降溫,今年壓力較大,需待 4 月旺季來臨才能判斷趨勢。
-
Q: 轉投資公司的商譽損失是每年評價嗎?未來是否還會發生?
A: 轉投資公司每年會進行評價。本次已根據 2024 年底的狀況大幅提列,除非未來市場出現劇烈惡化,否則預期不會再有如此大規模的變動。
-
Q: 若川普當選並實施對等關稅,對公司有何影響?
A: 對中國的關稅(如 25%)對公司無直接影響,因早已將產線移出中國。至於對等關稅,因自行車在美國的關稅稅率不高(約 5% 至 10% 多),與台灣關稅差距不大,預期影響有限。
-
Q: 轉投資公司 (SBC) 本業何時能轉虧為盈?
A: 此為預測性問題,不便回答。但其 2024 全年本業虧損佔營收比例不到 2%,已接近損益兩平。
-
Q: 提列遞延所得稅資產減損,是否代表預期未來幾年無法轉虧為盈?
A: 是的,因為累積可抵稅的虧損金額龐大,公司不預期在短期內能完全透過獲利抵銷,因此採取較保守的會計處理,先行提列減損。
-
Q: 目前台灣廠的產能利用率或日產量是多少?
A: 目前日產量約 1,300 台。產量有季節性,2、3 月通常是年度生產交替的淡季,因此產量較低屬正常現象。
-
Q: 紅海危機導致的運費上漲對公司有影響嗎?
A: 沒有影響。公司的出貨條件為 FOB (離岸價),運費由客戶(包括子公司及轉投資公司)負擔。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