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代科技(市:7750)於 2025 年 11 月 21 日召開法人說明會,公布 2025 年前三季(Q1-Q3)營運成果。公司累計前三季營收突破百億大關,EPS 達 22.8 元,已超越去年全年水準。面對地緣政治與 AI 浪潮,新代正式揭示「第五個五年計畫(2026-2030)」,宣示將從單純的產品銷售,轉型為「AI 驅動的工業平台」,並透過「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策略,強化供應鏈韌性。以下為市場核心觀點更新:
市場核心觀點
-
前三季獲利超過去年全年,營收年增 26% 展現強勁動能
-
啟動第五個五年計畫:AI 與智慧製造深度融合,從「賣產品」轉向「工業服務」
-
機器人業務(聯達)爆發,以「小腦」優勢切入人型機器人供應鏈
-
全球佈局新戰略:馬來西亞新廠將成為印度與東南亞市場的「大水庫」
-
中國市場復甦中,市佔率穩居第一,憑藉開放架構持續侵蝕日系對手份額
前三季獲利超過去年全年,營收年增 26% 展現強勁動能
新代科技 2025 年前三季累計營收達 102.6 億元(新台幣,以下同),YoY +26.18%,毛利率維持在 45.73% 的高水準區間。累計 EPS 達 22.8 元,已超越 2024 全年的 22.31 元,顯示公司在營收規模擴大的同時,獲利能力同步提升。
財務長指出,營收成長動能來自於市場份額的擴張以及新產品(如雷射、機器人)的滲透率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研發費用因投入 AI 與新技術開發而年增,但費用率不增反降(26.83%),顯示公司營運槓桿效益顯著。公司強調,未來的財務目標是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維持在 24% 以上,並透過產品組合優化,將淨利率維持在 14% 以上的健康水準。
啟動第五個五年計畫:AI 與智慧製造深度融合,從「賣產品」轉向「工業服務」
2025 年是新代「第四個五年計畫(一站購足)」的收官年,公司正式宣布 2026-2030 年的「第五個五年計畫」,核心主軸為「韌性製造、智慧領航」。
這代表新代的商業模式將發生重大質變:
-
從「單機智能」到「場景化 AI」:過去的 AI 停留在單點技術(如調機),未來將透過「工業 AI 產品化」,針對金屬加工業的特定場景(如斷刀偵測、碰撞保護、首件良品)提供隨插即用的 AI 模組。
-
工業服務化(Industrial Service):新代不再只是賣控制器的硬體商,而是轉型為「顧問式服務商」。透過 AI 診斷、製程優化服務,向客戶收取高附加價值的服務費,這將是未來提升客戶黏著度與毛利率的關鍵。
-
數位雙生(Digital Twin):透過建立數據模型,實現「首件即良品」,解決工廠打樣浪費的痛點,這也是工業 5.0「以人為本、減少浪費」的核心體現。
機器人業務爆發,以「小腦」優勢切入人型機器人供應鏈
子公司聯達智能(Leantec)已成為集團成長最快的引擎。針對市場熱議的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董事長在問答環節中明確了新代的定位:不做整機,而是專注於「小腦」與關鍵零組件。
-
工業機器人務實派:新代認為工廠需要的是「會幹活、成本低」的機器人,而非長得像人的機器人。因此,聯達專注於高負重、低成本的工業手臂與專用機器人,解決工廠缺工問題。
-
切入人型機器人供應鏈:利用新代在控制器(小腦)與伺服驅動的深厚技術,為人型機器人製造商提供關鍵模組(如關節模組、控制運算單元),目前已與國內 EMS 大廠展開明確合作。
-
Robot Cell 策略:將機器人與工具機(CNC)深度整合,形成標準化的自動化單元(Robot Cell),透過「一機一手」策略,大幅降低終端工廠導入自動化的門檻。
全球佈局新戰略:馬來西亞新廠將成為印度與東南亞市場的「大水庫」
面對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新代提出了「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戰略。其中最關鍵的佈局是即將於 2025 年底動土的馬來西亞新廠。
董事長透露,考量到印度市場的深水區特性(供應鏈不全、金流風險),新代將馬來西亞定義為「大水庫」與製造中心,負責生產控制器與伺服產品,再輻射供應至印度、東南亞甚至土耳其市場。此舉不僅能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也能大幅縮短對印度的交貨期,解決印度內陸物流效率低落的問題。
印度市場方面,目前已躍升為全球第四大工具機消費國,新代在當地鎖定 Tier 5 等級的工具機大廠,預期明年印度市場營收將呈現倍數成長。
中國市場復甦中,市佔率穩居第一,憑藉開放架構持續侵蝕日系對手份額
儘管中國經濟面臨挑戰,新代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依然強勁。數據顯示,中國金屬切削機床內銷年增 13%、出口年增 15%,新代憑藉著高性價比與彈性優勢,在中國市佔率估計達 20-25%,在特定領域穩居第一。
相較於日系品牌(如 Fanuc、Mitsubishi)的封閉系統,新代主打「開放式架構」與「高客製化」。這使得新代能快速響應中國電動車、人形機器人零組件等新興產業的特殊加工需求(如一體成型壓鑄模具、螺旋桿加工),成為這波中國製造業升級(國產替代)的主要受惠者。
總結: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雙重護城河
綜合來看,新代科技已非傳統定義的工具機控制器廠商。透過「第五個五年計畫」,公司正構建一道由「AI 技術(數位雙生/製程優化)」與「商業模式(工業服務/一站購足)」組成的雙重護城河。
雖然市場擔憂中國經濟放緩,但新代透過拓展機器人新事業、佈局東南亞生產基地,以及轉型高附加價值的工業服務,已展現出強大的抗壓韌性。投資人後續應密切關注馬來西亞廠的建置進度,以及 AI 工業服務產品的變現能力,這將是支撐其高於同業估值的關鍵。
Q&A:
Q1:關於中國大陸市場的景氣看法,以及明年的產業展望?
A: 這裡有法人先進提問關於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以及對該區工具機產業景氣的看法,還有對明年產業的展望。
我稍微綜合回應一下。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在內銷層面上,金屬切削機床的營收同比增長約 13%,套數部分同比增長約 15%。換言之,今年度中國大陸市場在我們這個產業大約是 10% 到 15% 的增長量級。許多產業報告也預期明年市場仍會有增長,雖然增長幅度可能維持在十幾個百分點,但整體預期是正向的。
在外銷出口部分,中國大陸金屬切削機床的出口營收同比增長約 15%。各位可以感受到,出口的力度比內銷更強勁一些。大家以前可能聽說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很多,但最新資料顯示對俄羅斯的出口已經掉下來了,這意味著全球製造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例如越南的爬坡速度就非常快。因為中國設備的成本控制有效,且性能品質提升,性價比越來越高,所以出口部分無論是數據或我們的感受,都是在提升的。
至於訂單能見度,我們接觸的產業非常多,從車床、銑床、磨床到木工、雷射都有。以金屬切削控制器來看,像五軸機、車銑複合機這類高端市場相對看好。特別是許多客戶在做 AI 伺服器散熱系統(如散熱板、水冷接頭)或是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零件(如滾珠螺桿),這些領域的訂單能見度較高,比較大型的機床廠訂單能見度甚至可達半年;小型廠則比較邊走邊看。整體而言,我們對今年 Q4 後半段到明年 Q1 是相對樂觀的。
Q2: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市佔率目前大約是多少?
A: 這個數據非常不容易調研,但我們有加入中國大陸數控分會等組織,也有跟產業上下游做調查。以我們自己的評估,新代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市佔率大約是 20% 到 25%。如果以「套數」為維度來看,我們自己評估應該是 第一名。這雖然是我們自己的評估,但也想藉此場合跟大家分享。
Q3:新代科技如何持續保持競爭優勢?
A: 這個議題很大,我歸納為幾點:
-
聚焦產品力:
-
品質:我們正與日系或歐系同業競爭,品質上我們內部已啟動「品質倍增計畫」,目標是達到 ZDT(Zero Down Time,零停機),讓客戶感受到品質的提升。
-
成本:在維持合理利潤的情況下,若成本下降,我們會考慮在價格上做調整回饋客戶,這也是重要的競爭優勢。
-
性能與整合:包括 CNC 的高速高精性能倍增計畫、製程整合(從量測到加工再到檢測)、以及結合自動化(機器人、AMR)做到生產無人化。
-
聯網與 AI:透過「A+ 計畫」,將傳統 PC-based 控制器延伸到 Web-based,並帶入 AI 元素。
-
-
服務力:我們在中國大陸佈局了將近 30 個直營據點,能提供非常及時且有技術含量的服務。加上我們提供開放式工具,協助客戶做差異化開發。
-
黏著力:透過經營品牌、提供「一站購足」方案(控制器、手臂、雲端、工藝優化),讓客戶因為依賴我們的完整生態系而離不開,不單純因為價格因素就更換供應商。
-
快速響應:因為我們是直營通路,客戶需求能很快傳回總部,讓我們能快速評估並將需求融入研發規劃中。
Q4:相較於日系品牌(如 Fanuc、Mitsubishi),新代產品的具體優勢為何?
A: 第一,價格當然比日系品牌親民一些。 第二,我們的強項是 「容易客製化」 與 「開放性」。我們提供開放式工具,讓客戶容易上手做二次開發或差異化功能。如果客戶不會,我們的前線團隊也能教學。 第三,現在我們的開放性還包括容易串接各種感測器,進入門檻比日系同業低。 至於基礎性能,客戶在乎的指標我們都能做到滿足,甚至優化。
Q5:Q3 毛利率較 Q2 下滑,未來毛利率是維持 Q3 水準還是會成長?
A: 首先說明,我們沒辦法做財務預測。但毛利率代表公司的競爭力與產品區隔能力,所以 提高毛利率永遠是公司非常優先的努力目標。 我們努力的方向有兩個:
-
降低成本:不是單純要求供應商降價,而是與供應商合作,看能否透過設計或製程改變,在維持品質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
產品組合優化:我們看到 2025 年產品組合會有改變,是朝向 有利於毛利率增長 的方向發展(例如 AI 產品、高階機型佔比提升)。
Q6:公司獲利能力佳且現金充裕,未來的資本支出與股利政策會有什麼改變?
A: 關於股利政策,需要董事會通過。但在過去這段時間,各位看歷年財報可以看出我們發放股利的比例與模式,我們會維持這樣的穩定性,同時也會審慎考慮投資先進的意見。 至於現金部位,這畢竟是投資大眾對我們的支持,我們在資本支出與各項投資上都會非常審慎。
Q7:關於機器人策略,是發展工業手臂還是協作手臂?
A: 我們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是以工業手臂為主(包括一機一手),但在 2025 年我們開始投入 協作手臂 的合作。我們是跟中國大陸的知名廠商合作,因為我們強項在電控(小腦),機構部分我們選擇合作,讓它變成我們產品的一部分。
Q8:有新聞提到鴻海機器人大聯盟,新代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A: 鴻海的機器人大聯盟是一個很廣義的定義。我明天(11/22)剛好要去參加鴻海的活動擔任 Keynote Speaker,講題就是工業 5.0 與台灣的機器人製造。 其實這幾年我們策略有個轉變,我們真正的目標客戶其實不是機械廠(Maker),而是 終端客戶(End User)。 我們今年發起了「深耕計畫」,明年會進一步推動 「工業服務計畫」。我們不只是透過機械廠賣設備,而是直接面向終端工廠,將 AI 場景化、產品化(例如斷刀偵測、首件良品),建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讓客戶願意為「服務」付錢。這也是我們構建工業 5.0 一站購足的架構。
Q9:公司切入半導體領域(正鉑雷射)的進度如何?
A: 這題問的是子公司「正鉑」。正鉑主要做雷射,應用在金屬脫模或晶圓切割。 目前商業模式是:客戶開規格提需求,正鉑做成設備賣給客戶,目前以「賣設備」為主,而非代工。 在集團的第五個五年計畫中,正鉑的角色定位是 「集團最大的 SI(系統整合商)」。我們比較不做小的 SI(那是合作夥伴的事),正鉑專注於接 大型 SI 案子,例如台灣 EMS 大廠要在台灣做 POC(概念驗證),然後複製到蘇州、越南、合肥等地。正鉑總經理現在人就在蘇州跟合肥,看如何幫客戶在當地落地。
Q10:新市場(如印度)的拓展進度?
A: 印度市場非常有潛力(Promising)。目前全球工具機消費量,台灣排第七,印度已經升到第四。 印度市場「水有點深」,我們策略是鎖定當地的 Tier 5 大型工具機廠,因為擔心小廠的票期太長、收款不易。 雖然印度進度比我想像中慢一點(POC 流程長),但今年數據相對於去年已經是大幅增加。因為下半年有大廠訂單下來,明年預期會是倍數型成長。
另外分享一個重要佈局:我下禮拜要去馬來西亞,篩選建廠建築商,預計聖誕節前動土。 為什麼要投 馬來西亞新廠? 因為我們策略是把馬來西亞變成 印度、東協、甚至土耳其的「大水庫」與製造中心。 在印度設廠我們膽子比較小,水太深。所以我們選擇在馬來西亞製造,運過去印度會比在印度內陸運輸還快(印度交通基礎建設較差)。我們會把產能與管理放在馬來西亞,而印度子公司則定位為「軟體公司」或「高階 AI 服務公司」,據點也會選在新的商務區,刷新門面形象。
免責聲明
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各家公司法說會之影音內容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摘要僅供參考,若有進一步需求,請查閱原始影音及法說會簡報內容或公司官方公告。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