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財務表現亮眼:2020Q4 在營運策略調整下,毛利率大幅提升至 39%。若排除處分日本子公司的一次性收益,單季 EPS 仍達 3.10 元,較 2020Q3 成長八成。2020 全年 EPS 為 11.00 元,排除一次性收益後為 6.31 元。
- 成功完成業務轉型:公司已逐步淡出低毛利的標準型 DRAM 業務(佔營收比重已低於 5%),集中資源發展高毛利的客製化 IoT RAM 及 AI 記憶體 IP 授權。此轉型使公司在營收規模大致不變的情況下,毛利率從約 15% 顯著提升至近 40%。
- 兩大業務成長引擎:公司於 2020 年成立 IoTVU 與 AIBU 兩大事業部。IoTVU 專注於高成長的物聯網邊緣運算市場,毛利率約 35-40%;AIBU 則鎖定雲端運算,提供高頻寬記憶體解決方案,目標毛利率超過 50%。
- 未來展望:2021 上半年 IoT 業務需求強勁,下半年則持謹慎樂觀態度,主要考量整體半導體產能緊缺可能帶來的供應鏈不確定性。AI 業務方面,VHM™(異質晶圓 3D 堆疊)技術預計於 2021 下半年進入量產,將成為新的成長動能。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公司專注於客製化記憶體產品設計與 IP 授權服務,主要分為兩大事業群:
- IoT 事業部 (IoTVU):提供應用於邊緣運算的 IoT RAM(主要為 PSRAM),產品具備高毛利、高進入門檻與長產品生命週期的特性。主要應用市場包括穿戴式裝置 (Wearable)、連網裝置 (Connectivity)、智慧影音及功能型手機等。
- AI 事業部 (AIBU):提供應用於雲端運算的 AI 記憶體解決方案,核心為 VHM™ 技術,可提供較 HBM 高出 10-100 倍的頻寬。商業模式包含前期的設計服務與 IP 授權,以及量產階段的晶圓銷售 (Wafer Sales) 或權利金 (Royalty) 收入。
- 業務轉型:公司在過去兩年內,策略性地淡出標準型 DRAM 市場,將重心轉向高附加價值的 IoT 與 AI 領域。此轉變成功優化了產品組合與獲利結構。2020 年成立的兩大事業部,標誌著公司轉型完成,並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0Q4):
- 營業收入:10.1 億元,季增 22%。
- 毛利率:39%,相較 2020Q3 的 33% 與 2019Q4 的 16% 有顯著成長。
- 營業淨利:2.5 億元,季增 73%,年增 430%。
- 單季淨利:5.78 億元,其中包含處分日本子公司的一次性收益 4.28 億元。
- 排除一次性收益後淨利:2.31 億元,季增 81%,年增 305%。
- 單季 EPS:7.79 元(排除一次性收益後為 3.10 元)。
-
關鍵財務數據 (2020 全年度):
- 營業收入:35.5 億元,年增 4%。
- 毛利率:29%,相較 2019 年的 14% 大幅提升。
- 全年淨利:8.21 億元。
- 排除一次性收益後淨利:4.74 億元。
- 全年 EPS:11.00 元(排除一次性收益後為 6.31 元)。
-
財務結構與體質:
- 資產負債:截至 2020 年底,總資產中現金及高流動性金融資產佔比達 四成。存貨金額降至 6.25 億元,較 2019 年底的 11 億元大幅去化。負債比約 22%,財務結構穩健。
- 每股淨值:自 2020Q3 的 33.8 元提升至 2020Q4 的 41.8 元。
- 償債能力: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分別提升至 387% 與 313%,顯示短期償債能力增強。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IoT 市場:
- 成長趨勢:過去兩年 IoT RAM 業務成長近 四倍,年增長率約 100%。
- 主要動能: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市場成長最為迅速,年增率超過 100%,公司在此領域市佔率超過 八成。連網裝置 (Connectivity) 市場亦因綠能、共享經濟等應用而快速成長。
- 競爭優勢:客製化的介面與規格構成高進入門檻,主要競爭對手為華邦電,但其產品線主要覆蓋較舊的規格。
-
AI 市場:
- 技術核心:VHM™ 技術提供超高頻寬記憶體解決方案,專為 AI、網通等高效能運算應用設計。
- 商業模式進展:營收結構從過去的設計服務,逐漸轉向 IP 授權 與 晶圓銷售。大部分 IP 授權收入與 VHM 技術相關。
- 生態系合作:公司提供 DRAM 設計 IP、介面 IP 及設計流程,並與晶圓代工廠(如力積電)合作,共同服務客戶。3D 封裝技術由晶圓廠提供。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
- 專注高毛利市場:持續深化在客製化 IoT 記憶體與 AI 記憶體 IP 領域的佈局,提升整體獲利能力。
- 組織轉型:建立制度化流程,目標是將公司從小型企業規模轉型為具備大型企業營運能力的組織。
-
供應鏈策略:
- 應對產能緊缺:面對全球晶圓產能吃緊的挑戰,公司的策略是與晶圓代工廠(主要為力積電)建立長期策略聯盟,並透過以 KGD (Known Good Die) 為主的銷售模式縮短供應鏈。
- 風險管理:雖然公司自身的產能需求大致滿足,但需留意客戶端因邏輯晶圓或封測產能短缺而調整訂單的風險。
-
競爭定位:
- IoT RAM:憑藉客製化能力與高進入門檻,在全球市場處於領先地位。
- AI Memory:透過獨特的 VHM™ 技術,切入需要超高頻寬的利基市場,建立技術護城河。
6. 展望與指引
- 2021 上半年:IoT 業務需求非常強勁。
-
2021 下半年:
- IoT:持謹慎樂觀態度。主要不確定性來自於半導體產業產能極度緊缺,可能造成供應鏈混亂,進而影響客戶訂單。
- AI:期待 VHM™ 進入量產,營收將相應增加。但由於是新技術首次量產,成長速度與規模仍具不確定性。
- 毛利率趨勢:隨著高毛利的 AI 業務營收佔比增加,公司整體的毛利率有望逐步提高。AI 業務(含 IP 授權與晶圓銷售)的目標毛利率設定在 50% 以上。
7. Q&A 重點
-
Q:公司利基型 DRAM(標準型 DRAM)的營收佔比還有多少?
A:標準型 DRAM 業務正在淡出,目前營收佔比已低於 5%。
-
Q:公司的客戶組成與集中度如何?
A:前五大客戶約佔總營收的 40% 左右。
-
Q:公司的晶圓代工合作夥伴是誰?
A:目前主要的晶圓代工合作夥伴是力積電 (PSC)。
-
Q:PSRAM (Pseudo SRAM) 市場的競爭狀況如何?
A:除了愛普*,市場上主要是華邦電。華邦的產品線覆蓋了我們一部分較舊的產品。基本上沒有其他主要競爭者。
-
Q:下半年 VHM 量產後,營收會以何種形式呈現?對營收佔比影響多大?
A:主要會以晶圓銷售 (Wafer Sales) 的形式出現。由於是首次進入量產,初期量不會非常大,佔整體營收的比例仍會較小,短期內不會趕上 IoT 的規模。
-
Q:VHM 的營收認列時間點?
A:當我們將 DRAM 晶圓出貨給客戶指定的堆疊 (stacking) 代工廠時,即可認列營收。我們賣的是 DRAM 晶圓,而非堆疊完成的晶圓。
-
Q:AI 業務的毛利率目標是多少?Wafer Sales 和 IP Licensing 的毛利率有何不同?
A:AI 業務的總體目標毛利率是 50% 以上。IP 授權和設計服務因無實體成本,可視為接近 100% 毛利。晶圓銷售因包含晶圓成本,毛利率不會是 100%,但會維持在一個相當高的水準,符合整體業務 >50% 的目標。
-
Q:IoT 業務中,Wearable 和 Connectivity 成長強勁的原因為何?
A:Wearable (穿戴式裝置):公司在此市場市佔率已超過 80%,成長主要來自整體市場需求的放量。
A:Connectivity (連網裝置):成長動能來自綠能、共享經濟等新興應用市場的拓展。
-
Q:Design Service (設計服務) 和 IP License (IP 授權) 的區別是什麼?
A:Design Service:當客戶需要一個市場上不存在的 IP 時,我們為其進行客製化開發,這屬於服務性質,會收取 NRE。
A:IP License:當一個 IP 已經開發完成,下一個客戶可以直接購買使用授權,不需再重複開發。例如,客戶需要我們的 VHM,就必須授權我們的介面 IP (Interface IP) 才能對接。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