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並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17 年營運回顧:公司全年營收約新台幣 86 億元,相較前一年度成長超過 20%。毛利率維持在 48% 上下,淨利率約 20% 左右,顯示公司營運穩健。
- 主要成長動能:消費性電子與工業類產品為營收主要來源,兩者合計佔比超過 80%。2017 年四大產品線(消費性、工業、資訊、通訊)營收絕對值均實現成長。
- 技術與產品進展:2017 年推出多款行業領先產品,包括無電感高效率 Triac 調光驅動晶片、最小尺寸的 28V/10A 四開關升降壓轉換晶片(應用於 USB PD)、以及用於 SSD 與行動電源的高效率 PMIC。
- 未來展望:公司預期 2018 年營收成長目標仍將維持在 20% 以上。主要成長動能預期來自消費性電子領域,特別是由物聯網、人工智能及互聯網公司推動的新興應用。然而,產業普遍面臨的產能緊張與被動元件缺貨問題,可能為市場帶來不確定性。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公司為專業類比 IC 設計公司,主要從事電源管理 IC 的研發、設計與銷售。公司採用獨特的 Virtual IDM(虛擬整合元件製造)模式,不僅開發設計與系統技術,同時也投入晶圓製程、特殊器件及封裝技術的研發。
-
產品組合營收佔比 (2017):
- 消費性電子產品:43%
- 工業用產品:40%
- 資訊產品:13%
- 網路通訊產品:4%
-
各業務概況:
- 消費性電子:為最大營收來源,應用涵蓋行動支付、旅行充電器、白色家電等。公司看好由互聯網公司帶動的智能家居、智能照明等新興應用將成為未來主要成長動能。
- 工業應用:為第二大營收來源,應用包括機器人、數據中心、智慧電錶及車用產品。智慧電錶在海外市場(東亞、東南亞、東歐)標案有所斬獲。
- 資訊產品:雖然整體市場趨於萎縮,但公司憑藉推出符合新規格(如 USB-PD)的產品來獲取市佔率,維持穩定成長。SSD 應用因 2017 年 Flash 缺貨而衰退,預期 2018 年將恢復成長。
- 網路通訊產品:目前市場處於 4G 建置高峰已過、5G 尚未普及的空窗期,成長較為平緩。公司主要在低階網通設備與智慧型手機領域尋求市佔率提升的機會。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17 全年度):
- 營收:約新台幣 86 億元,年增超過 20%。
- 毛利率:全年各季度約在 47% 至 49% 之間波動,全年平均約 48%。
- 淨利率:全年各季度約在 20% 至 23% 之間,全年平均約 21%。
-
2017Q4 財務概況:
- 營收:新台幣 23 億元,為全年最高季度,但季增長幅度不大。
- 毛利率:47%,較 2017Q3 略為下滑,主因是毛利較低的消費性產品佔比較高,以及部分新產品量產初期受產能與客戶端外圍元件缺貨影響。
- 淨利率:21%。
- Pro Forma 財務數據:若排除員工股權激勵(RSA、Option)等非現金費用,2017 年的 Pro Forma 淨利率可達 28% 至 30% 水準,顯示核心業務獲利能力強勁。
-
影響因素:
- 正面:新產品推出、切入新應用領域、全球銷售渠道佈建。
- 挑戰:2017Q4 受到晶圓代工、封裝產能緊張,以及客戶端被動元件(電阻、電容)缺貨影響,導致部分訂單生產受限。此狀況在 2018Q1 已有所緩解。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與機會:
- 根據 IHS 報告,全球電源管理 IC 市場規模預計從 2017 年的 383 億美元成長至 2018 年的 399 億美元。
- 技術趨勢朝向小型化、高效率、高整合度與智能化發展,符合公司產品策略方向。
- 物聯網 (IoT) 與互聯網公司成為市場重要推手,帶動傳統電子產品(如風扇、檯燈、音箱)的重新設計與聯網需求,創造大量新機會。
-
重點產品與應用發展:
- 數據中心:隨著大數據與雲端運算需求增加,公司在 SSD 固態硬碟的 PMIC 及數據中心能源管理方面看到成長機會。
- 汽車電子:此為公司長期發展目標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已佈局車用資訊娛樂系統 (Infotainment)、車身控制 (Body Control)、LED 照明及 ADAS 相關應用。前裝市場已有 design-in,預計在 2021 年後貢獻營收;後裝市場已開始小量出貨。
- ACDC 產品:在旅行充電器 (Travel Adapter) 應用上,已開始有較大型的案子放量。
- SSD 應用:2017 年因客戶無法取得足夠的 Flash Memory 導致營收衰退,預計 2018 年在消費級與企業級市場都將恢復成長。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公司願景是成為全球技術第一的節能半導體廠商。未來將持續專注於智能、節能、萬物互聯的發展方向,重點投入智慧交通、穿戴裝置、智能醫療及智慧型機器人等高成長領域。
-
競爭優勢:
- Virtual IDM 平台:擁有從底層製程技術到上層系統設計的整合能力,目前已獲授權專利近 800 項。
- 國際化團隊:整合歐、美、台、中等多地研發團隊,兼具西方創新思維與東方高效率執行力。
- 高整合度設計能力:產品以小型化、高效率著稱,並持續朝智能化發展。
- 併購策略:併購並非主要策略,但若有估值合理且具互補性的標的出現,公司會積極評估。為保留此彈性,公司在現金股利發放上較為保守,以預留資金應對潛在機會。
6. 展望與指引
- 2018 年成長預測:公司維持營收年增 20% 以上的目標。
-
成長動能:
- 最強勁:消費性電子,受惠於互聯網公司推動的各類智能產品更新換代。
- 穩定成長:工業應用與資訊產品。工業類預期穩定;資訊類則依靠新產品獲取市佔。
- 較不確定:通訊產品,因市場處於 4G/5G 交替的空窗期,且低階網通設備受元件缺貨影響,復甦時間點尚不明朗。
-
潛在風險:
- 供應鏈不確定性:被動元件等外圍零件的缺貨與漲價,是短期內影響市場預測準確度的主要因素。
- 產能限制:雖然 2018Q1 已緩解,但整體行業產能依然緊張,若客戶訂單變動頻繁,可能影響出貨。
7. Q&A 重點
-
Q: 公司在製程技術上投入多少人力?主要合作的晶圓代工廠是?
A: 直接投入在製程研發的人力約佔研發總人力的 10%。合作的晶圓代工廠因保密協議 (NDA) 不便透露。
-
Q: 2017Q4 毛利率較前一季下滑的原因?
A: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第四季產品組合中,毛利率相對較低的消費性產品出貨較為強勁。第二,部分新產品因公司自身產能緊張及客戶端外圍元件缺貨,量產速度不如預期,影響了毛利表現。
-
Q: 產能緊張的問題是否影響營運?2018Q1 是否緩解?
A: 2017Q4 確實受到影響,整個行業從上游原材料到晶圓代工、封裝都很緊張。客戶因應缺貨臨時更改訂單,導致急單增加,使產能問題更為凸顯。從 2018Q1 的出貨狀況來看,此問題已緩解許多。
-
Q: 2018 年營收成長 20% 以上的動能主要來自哪些應用?
A: 目前看來主要成長點在消費性電子領域。背後推動的力量來自互聯網公司,它們正在重新設計各種傳統電子產品,使其具備聯網功能,例如智能音箱、智能照明等,這創造了許多新的市場機會。
-
Q: 針對供應鏈缺貨問題,公司在產品設計上有何因應措施?
A: 公司持續進行產品的 migration (遷移/升級),透過提高整合度(例如將雙晶片整合成單晶片)或縮小晶片面積,來達成在同樣的產能下支持更大的產出。
-
Q: 請說明 ACDC、智慧電錶、通訊及數據中心等新產品線的進展?
A:
- ACDC:在旅行充電器 (Travel Adapter) 方面已開始有大型專案放量。
- 智慧電錶:2017 年的成長主要來自海外市場標案(東亞、東南亞、東歐)。中國大陸因新規範未定,暫無新機會。
- 通訊:目前處於 4G/5G 空窗期,市場較疲軟。低階網通設備近期也受元件短缺影響。
- 數據中心/互聯網:主要成長點在於 SSD 的電源管理及數據中心的能源管理。互聯網相關應用則以 IP Camera、智能照明等較被看好。
-
Q: 公司對數據中心市場的長期營收貢獻目標?
A: 這是一個市場規模大、產品單價高的領域。長期來看,有機會達到公司營收佔比的 3% 至 5%。
-
Q: 公司股利政策較保守的原因?是否有併購計畫?
A: 保留較多現金是為了在出現合適的併購機會時能有足夠的靈活度。併購是可遇不可求的,公司目前沒有主動尋找的標的,但會為潛在機會做好準備。
-
Q: 汽車電子業務的具體進展?
A: 汽車電子是公司的長期發展方向。目前專注於與現有技術較匹配的領域,如資訊娛樂系統、車身控制、LED 照明和 ADAS。目前營收佔比還很小,前裝市場的 design-in 專案預計 2021 年後才會發酵,後裝市場則已開始逐步放量。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的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之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