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瑞儀光電於本次法說會說明 2017 年全年及 2018 年第一季營運成果。
-
2017 全年表現:
- 營收 544 億元,年增 17.7%。若排除匯率影響,實際成長超過 20%。
- 營業淨利 49.7 億元,年增 60.9%,主要受惠於產品組合優化及經濟規模效益,毛利率提升至 14.46%。
- 然而,受新台幣與人民幣升值影響,產生 11.38 億元未實現匯兌損失,導致稅後淨利為 30.5 億元,年減 3.6%,稅後 EPS 為 6.57 元。
- 董事會決議配發現金股利每股 4.8 元,配發率 73%。
-
2018Q1 表現:
- 營收 112 億元,季減 24%,年減 9.3%。
- 毛利率為 12.45%,較去年同期下滑,主因傳統淡季及稼動率影響。
- 第一季再次受到匯率衝擊,產生 5.95 億元未實現匯兌損失,嚴重侵蝕獲利,稅後淨利僅 1.45 億元,稅後 EPS 為 0.31 元。
-
未來展望:
- 預估 2018Q2 營運狀況與 Q1 相近。
- 全年營收分佈預估上半年佔 42%,下半年佔 58%。
- 公司持續布局車用、智慧音箱等新應用,並投入 Mini LED 技術研發,以應對 OLED 的長期挑戰,預期新業務將在 2020 年後展現較明顯的成果。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
- 瑞儀為背光模組 (BLU) 領導廠商,主要產品應用於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液晶顯示器、手機、電視及車用顯示器等。
- 主要客戶涵蓋全球一線品牌,其中蘋果 (Apple) 為最重要客戶。在蘋果的 iPad、MacBook 及 iMac 產品線中,瑞儀的市佔率幾乎達到 100%。
-
2017 年產品組合與表現:
- 平板電腦 (佔營收 40%): 營收年增 24%。主要動能來自蘋果 9.7 吋平價 iPad,該機種營收成長超過六成,成功彌補了非蘋平板的衰退。
- 筆記型電腦 (IT 產品合計佔營收 40%): 營收年增 20%。三星 (Samsung) 退出部分筆電市場後,訂單轉移至其他品牌客戶,而這些客戶亦為瑞儀的客戶,使瑞儀成功承接相關訂單。
- 液晶顯示器 (IT 產品合計佔營收 40%): 營收年增 22%。
- 手機 (佔營收約 10%+): 儘管蘋果部分新機採用 OLED,但瑞儀 2017 年手機背光模組出貨量仍微幅成長 4%,顯示衝擊有限。
- 電視 (佔營收 4%): 出貨量年增 58%,客戶除了小米,亦新增台灣面板廠客戶。業務模式從單純的 LCM 代工延伸至整機組裝。
- 其他 (佔營收 2%): 新產品 HomePod 於 2017Q4 開始貢獻營收。
-
客戶組合轉變:
- 由於三星退出 LCD 市場,韓國客戶佔比從 2016 年的 49% 下降至 2017 年的 39%。
- 相對地,台灣客戶比重從 35% 提升至 49%,主要來自群創部分產能移回台灣,以及與日系車用面板廠在高雄的合作。
3. 財務表現
-
2017 全年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 544 億元,年增 17.7%。
- 營業毛利: 78.7 億元,年增 33.5%,毛利率 14.46% (2016 年為 12.75%)。
- 營業費用: 31 億元,與前一年度持平,費用率由 6.73% 降至 5.7%。
- 營業淨利: 49.7 億元,年增 60.9%。
- 稅後淨利: 30.5 億元,年減 3.6%,主因為 11.38 億元的未實現匯兌損失。
- 稅後 EPS: 6.57 元。
-
2018Q1 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 112 億元,季減 24.0%,年減 9.3%。
- 營業毛利: 14 億元,毛利率 12.45%。
- 營業淨利: 6.6 億元。
- 稅後淨利: 1.45 億元,主因為 5.95 億元的未實現匯兌損失。
- 稅後 EPS: 0.31 元。
-
財務結構:
- 截至 2018Q1,現金及約當現金為 196 億元。
- 負債佔資產比率降至 49.49%,流動比率提升至 176.91%,財務結構穩健。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平價產品策略的受惠者: 蘋果推出 9.7 吋平價 iPad 成為瑞儀 2017 年重要的成長動能。管理層預期,今年蘋果可能在 MacBook 產品線推出類似的平價機種,此趨勢有助於延長 LCD 技術的生命週期,並為瑞儀提供穩定的訂單基礎。
-
新應用領域:
- 智慧音箱 (HomePod): 瑞儀為 HomePod 導光應用關鍵供應商,市佔率 100%。雖然初期市場傳出砍單消息,但公司認為客戶有能力解決初期問題,長期市場仍可期待。
- 車用產品: 公司已完成第一階段客戶群佈局,合作對象包含車廠、Tier 1 供應商及面板廠(特別是與一家市佔率領先的日系面板廠建立地緣合作優勢)。車用產品認證時間長,預計 2020 年後才會有較顯著的貢獻。
-
新技術發展 (Mini LED):
- 公司視 Mini LED 為對抗 OLED 的重要技術方向,並已積極投入研發,但目前產品價格仍高昂,預計明年或後年才會有較明確的答案,商業化成熟可能需要 3-5 年時間。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應對 OLED 挑戰: 面對 OLED 技術在中小尺寸市場的滲透,瑞儀採取多角化策略應對:
- 鞏固核心業務: 透過與蘋果在平價機種上的合作,確保在平板與筆電市場的穩定性。
- 拓展新應用: 積極切入智慧音箱、車用電子等非傳統 IT 領域,尋找新的成長曲線。
- 手機業務保守應對: 對於手機市場,公司採取「且戰且走」的策略,不輕易進行大規模新投資。目標是在 2019 年中前將現有手機產線的設備折舊攤提完畢,屆時再依市場狀況做決策。
- 技術升級: 投入 Mini LED 等前瞻技術,為下一代顯示技術做準備。
-
競爭定位:
-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深厚的技術實力與品質控管能力,尤其在高階產品領域獲得客戶高度信任。
- 策略上,公司選擇 focus 在能創造價值的高階產品與重要客戶,而非追求營收規模,此策略有助於維持穩定的獲利能力。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預期 2018Q2 營運表現將與 Q1 相近。
- 全年展望: 全年營收分佈預計為上半年 42%、下半年 58%,顯示下半年營運將有季節性成長動能。
- 長期發展: 公司策略重心在於為 2020 年後的結構性轉變做準備,屆時車用等新業務佈局的成果將逐漸顯現。
- 主要風險: 匯率波動是影響短期稅後獲利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7. Q&A 重點
-
Q: 面板價格滑落對瑞儀的影響?
A: LCD 產業價格波動是常態。瑞儀的策略是專注於開發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與產品,藉此提升議價能力,而非僅受面板價格波動影響。
-
Q: 中國客戶佔比低,未來如何看待中國面板廠產能開出的影響?
A: 目前中國客戶以小米為主。公司現階段仍專注於服務好現有的重要客戶,因為這些客戶能認可瑞儀的價值。與中國面板廠 (如京東方 BOE) 的接觸,主要定位在高階機種的合作,避免陷入低價競爭。
-
Q: 公司對 Mini LED 的看法及導入時程?
A: Mini LED 是對抗 OLED 的一個可能方向,瑞儀絕不會缺席。但目前仍處於開發階段,成本偏高。預計明年或後年會有更明確的結果,真正成熟可能需要 3-5 年。
-
Q: 今年下半年新款 LCD iPhone,瑞儀為何沒有承接?對手機業務的看法?
A: 新款 LCD iPhone 需要改造設備,客戶讓既有的 First source 廠商承接。瑞儀的角色是囊括大部分舊款 iPhone 的訂單。預估今年整體手機出貨量不會比去年差。公司對手機業務持保守的「且戰且走」態度,現有設備預計 2019 年中折舊完畢。
-
Q: HomePod 傳出砍單消息,公司如何看待?
A: 砍單是事實。但公司相信客戶有能力解決產品初期的問題,並重新定位。瑞儀在此產品供應鏈中佔據有利位置 (100% 供應),長期仍看好。
-
Q: 車用業務今年的營收目標?
A: 今年的營收貢獻意義不大。車用業務的重點是長期佈局,未來車對技術、品質、供應商永續經營的要求都更高,瑞儀的技術實力在此具備優勢。預期 2020 年後成果會比較明朗。
-
Q: 2018Q1 毛利率較低的原因?
A: 第一季是傳統淡季,營收規模下降導致稼動率偏低,費用率相對提高。手機稼動率低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其他產品線營收也同樣較前一季下滑。
-
Q: 今年的營運展望及上下半年營收比例?
A: Q2 預計與 Q1 表現接近。全年營收比例預估為上半年 42%,下半年 58%。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