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 2025 上半年財務表現:公司 2025 上半年合併營收為 22.3 億元,稅後淨利 5.49 億元,毛利率 45.68%,營業淨利率 32%,EPS 為 5.39 元。公司強調在高毛利基礎上,透過嚴格的成本與費用控管,維持了優於同業的營業淨利率。
- 主要營運動能:
- 新興 AI 終端裝置:AI 眼鏡相關檢測案件數量較去年同期倍增,成為成長最快的新興應用。帶有 5G、Wi-Fi 功能的穿戴式裝置高度依賴 SAR (電磁波人體吸收率) 檢測,推升相關需求。
- 檢測費用提升:歐盟強制導入的資安檢測 (EN 18031) 及 CTIA OTA 6.0 新版標準,持續推升單一機種的檢測費用。
- 技術規格升級:3GPP R18 (5G-Advanced) 機種已陸續送測,預計年底將迎來檢測高峰。Wi-Fi 7 技術也已全面導入各類終端裝置。
- 下半年展望:在不考慮外部重大變數下,預期下半年營運表現將與上半年持平。關鍵變數為 8 月底美國 FCC 對中國實驗室的限制政策,此政策可能引發國際轉單效應,無論結果如何,預期對耕興皆為有利,公司已備妥相應劇本應對。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耕興專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第三方檢測服務,特別聚焦於技術門檻高、單價高的 4G/5G 行動通訊與高階無線網通 (Wi-Fi) 產品,長期維持全球市佔率第一。服務項目涵蓋 EMC、Safety、RF/SAR、OTA、FTA、Field Trial、多國認證 (IA) 及資安檢測。
- 產品組合策略:公司策略性鎖定高單價檢測項目,例如一件高階 5G 手機或 Wi-Fi 7 路由器的檢測費用可達 1,000 萬至 3,000 萬元,而一件 PC 或伺服器的檢測費用約為 50 萬至 80 萬元。此策略確保公司在有限產能下,能創造最大營收與獲利貢獻。
- 2025 上半年營收區域分佈:
- 檢測 – 台灣 (耕興):67% (為營運主體)
- 檢測 – 中國 (浩興):14%
- 零件部門:12% (佔比從過往約 10% 提升)
- 檢測 – 美國:4%
- 檢測 – 全球:3%
3. 財務表現
- 2025 上半年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22.3 億元
- 營業毛利:毛利率為 45.68%
- 營業淨利:營業淨利率為 32%
- 稅後淨利:5.49 億元
- 每股盈餘 (EPS):5.39 元
- 獲利驅動因素:
- 高單價產品組合:專注於 5G 及高階網通等複雜度高、檢測費用可達 PC/伺服器 5 到 10 倍以上的案件,有效提升營收坪效。
- 規模經濟與成本控管:透過三班制運作,將產能及檢測效率提升 2.7 倍,並加速設備折舊攤提。同時,導入自動化與 AI 測試,降低人力成本與錯誤率,維持 32% 的高營業淨利率。
- notable events:
- 2025Q2 受到匯率波動影響,產生兌換損失約 4,129 萬元,影響當季淨利率約 3.7%。公司美金收款佔比約 3 至 4 成。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趨勢與機會:
- AI 終端裝置普及:AI 伺服器建置完成後,市場焦點將轉向終端應用。公司已觀察到 AI 眼鏡等穿戴裝置的檢測需求顯著增長,並預期機器人、無人機等應用將陸續導入。
- 5.5G (R18) 技術導入:高通 (Qualcomm) 和聯發科 (MTK) 的新一代晶片將支援 R18 標準,預期將帶動新一波換機潮與高階檢測需求,檢測費用估計將提升 20% 至 30%。
- 衛星通訊 (NTN):3GPP R17 標準已納入衛星通訊功能,未來行動裝置將普遍具備此功能。耕興已取得相關衛星公司 (如 Skylark) 的認證資格,可提供 NTN 相關測試服務。
- 關鍵技術與服務:
- 資安檢測:自 2025 年 8 月 1 日起,歐盟 RED 指令要求聯網產品必須進行資安檢測,為公司增加穩定的營收來源,每案貢獻約 50 萬至 60 萬元。
- CTIA OTA 6.0:新版測試標準增加了約 30% 的測試時間與費用,進一步推升 5G 產品的檢測單價。
- Wi-Fi 7 技術領先:耕興持續與晶片大廠 (如 Broadcom) 及品牌廠 (如 ASUS) 合作,取得多項 Wi-Fi 6E/7 新技術的全球首張 FCC 證書,鞏固其在高階網通領域的領導地位。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規劃:備戰 6G:
- 公司預期 2028-2029 年將進入 6G 時代,屆時技術複雜度與投資金額將遠超 5G。
- 為因應未來產能需求,公司正規劃尋找約 3,000 坪的土地或廠房,以整合現有租賃廠區並預留擴充空間,預估此項投資金額至少 10 億元。
- 6G 時代的年度設備資本支出預估將從第一年的 8 億元起跳,後續每年維持 5 至 6 億元規模。
- 競爭優勢:
- 技術與規模壁壘:在高階檢測領域,設備投資昂貴、技術門檻高,形成「大者恆大」的市場格局。耕興憑藉長期投資與客戶關係,市佔率遠超同業。
- 營運效率:獨有的三班制與自研自動化測試軟體大幅提升產出效率與品質,是維持高獲利的關鍵。
- 標準制定影響力:透過擔任 PTCRB (行動通訊標準組織) 主席,掌握產業標準動態,強化品牌專業形象與影響力。
- 零件部門轉型:
- 零件部門正從代理轉向研發與製造,已在東莞建立自動化生產基地,並取得多項電感產品專利,開始供貨給伺服器及電競 PC 廠商,成為另一成長動能。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5H2):
- 營運持平:若無重大變化,下半年營收與獲利結構將與上半年相似。
- 關鍵變數:美國 FCC 對中國的政策將是影響 Q4 營運的關鍵。若限制中國實驗室,大量轉單將湧向台灣;若不限制,耕興的中國子公司 (浩興) 營收亦將受益。
- 中長期展望 (2026 年後):
- 5.5G 驅動成長:隨著 R18 機種在 2026 年成為市場主流,檢測單價的提升將成為明確的成長動能。
- 6G 的豐收期:公司視 6G 為結合AI 終端應用普及與高速網路換機潮的巨大商機,過往在 4G/5G 建立的規模與技術優勢,將在 6G 時代迎來豐碩的成果。
7. Q&A 重點
- Q: 下半年及明年的展望如何?A: 在不考慮 FCC 轉單效應的前提下,下半年營運預計與上半年持平。傳統主流產品 (手機、筆電) 的銷量雖未大幅增長,但機種數穩定,加上 5.5G 技術導入將逐步提升檢測單價。FCC 政策的結果將是 Q4 的主要變數,但無論如何對公司都是有利的。
- Q: 美國實驗室目前的接單狀況?A: 美國的產能採逐步擴充策略,主要服務在地品牌大廠 (如 Google, Meta, Amazon, Microsoft) 的 in-house 研發案件,進行前期除錯 (debug) 與預測試 (pre-test),最終的認證測試 (final testing) 則會拉回產能集中的台灣執行。此模式未來也可能適用於中國市場。
- Q: 公司近期的擴廠或資本支出 (CAPEX) 計畫?A: 近兩年無大規模投資。主要的資本支出計畫是為 2028-2029 年的 6G 預做準備。當前最重要的是尋找合適的土地或廠房,目標是建立一個 3,000 坪的整合性空間,預計花費至少 10 億元。廠房問題解決後,才會進行大規模設備採購。
- Q: 衛星相關檢測主要測什麼?A: 需先取得衛星公司 (如 Skylark) 的核可 (approval),才能測試其衛星訊號的連接與傳輸。隨著 3GPP R17 標準將衛星通訊 (NTN) 納入,未來手機等行動裝置將普遍具備此功能,相關檢測需求會隨之增加。
- Q: 高單價與低單價案件的佔比與利潤差異?A: 價格差異極大,可達 1:100 (例如 3 萬對 300 萬)。利潤的關鍵在於覆蓋固定成本 (人事、折舊)。實驗室營運模式下,一旦營收超過損益兩平點,後續接的案件利潤率極高。公司策略性地優先承接高單價案件,以快速覆蓋成本,這也是營業淨利率能維持在 32% 高水準的原因。以網通產品為例,約佔營收 26%,其中一半的營收來自少數高階 AP 案件。
- Q: 5G 相關產品佔營收比重?A: 5G 相關產品約佔整體營收 46%,其中手機和非手機產品 (如 CPE, FWA, 筆電) 各佔一半。
- Q: 3GPP R18 和 CTIA 6.0 對檢測費用的具體影響?A: R18 (5.5G) 導入後,測試複雜度增加,預期檢測費用與時間將增加 20% 至 30%,主要效應會在明年發酵。CTIA 6.0 新版標準已開始實施,同樣使測試費用增加了約兩成以上。
- Q: 公司是否考慮跨足其他檢測領域,如 UL 所做的安規?A: 公司的核心優勢在於 RF 和 5G,短期內不會跨入不具優勢的領域。UL 在安規領域有其品牌與歷史優勢。公司未來的擴展方向可能考慮取得國際認證單位 (NCB) 的發證資格。至於海外設點 (如印度、越南),因客戶的生產基地尚未明朗,目前仍在觀望。
- Q: 匯率對公司的影響?A: 2025Q2 的匯兌損失約 4,129 萬元,影響淨利率約 3.7%。公司美金收款佔營收比重約 30% 至 40%。
- Q: 6G 的投資高峰期與資金需求?A: 較大的投資將落在 2027 年左右。首先是土地廠房的 10 億元投資,之後 6G 設備投資第一年可能達 8 億元以上。屆時視資金情況,不排除透過現金增資或發行可轉換公司債 (CB) 來籌資。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