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陸海營運摘要
- 整體營運:2025 年第二季因大型重機件專案進入收尾期,加上貨櫃運輸市場需求下滑,導致整體營收及獲利較去年同期顯著衰退。公司於 2025Q2 產生小幅虧損,每股盈餘 (EPS) 為 -0.08 元。
- 主要業務挑戰:貨櫃內陸運輸業務受到全球貿易變動及同業削價競爭的影響,導致運量與利潤空間受壓縮。重機件運輸業務則因專案性質,營收認列時間點較不穩定,2025 上半年處於大型專案結束後的空窗期。
- 未來展望與策略:公司正積極進行策略調整,貨櫃運輸業務將從過去依賴大型船公司的長途轉運,轉為深耕在地 CY (貨櫃場) 客戶。重機件運輸業務則看好 2050 淨零碳排目標所帶動的能源轉型商機,特別是燃氣電廠的新建與更新需求,並已投入資本支出建造新式拖船與駁船以掌握未來市場。
2. 陸海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公司主要經營兩大業務,總部分別設於新北市汐止區,並在北、中、南設有營業據點。
- 貨櫃內陸運輸:主要服務內容為大型航商的船邊作業、跨區轉運,以及 CY 貨主的進出口貨櫃內陸運輸。
- 重機件運輸及吊裝起重:專精於運輸及吊裝超長、超寬、超高、超重的特殊規格貨物,如各式槽體、電廠發電機組、高鐵與捷運車廂、風力發電機組件等。服務涵蓋從專案初期的路線探勘、運輸規劃、許可申請,到道路補強、臨時碼頭建置等全方位解決方案。
- 多角化經營:
- 油氣銷售與再生能源:油氣站及太陽能售電收入穩定,並持續投資更新太陽能發電設備。
- 洋酒進口代理:擁有自有品牌及完善的銷售通路。
- 不動產出租:租戶多為長期合作對象,收益穩定。
3. 陸海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5Q2):
- 營業收入:3.55 億元,較 2025Q1 成長 2.29%,但較 2024Q2 衰退 37.54%。
- 營業毛利:3,611 萬元,年減 65.83%。
- 營業利益:-243 萬元,由盈轉虧。
- 稅後淨損:歸屬母公司淨損為 824 萬元。
- 每股盈餘 (EPS):-0.08 元 (去年同期為 0.89 元)。
- 財務表現驅動因素:
- 營收與獲利衰退:主要原因是重機件運輸業務收入大幅減少。2024Q2 為數個大型專案的主要營收認列高峰,而 2025Q2 則處於專案收尾的空窗期,導致營收年減幅度顯著。
- 成本與費用:2025Q2 有部分駁船上架維修費用增加,進一步影響獲利表現。
- 資產負債表變動:
- 其他資產增加:主要係因支付新建造拖船與駁船的預付款項。
- 流動負債增加及股東權益減少:主要來自於股利發放的影響。
- 股利政策:公司表示,若有獲利,會盡可能將盈餘回饋給股東。2024 年度配發現金股利 1 元。
4. 陸海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與機會:
- 貨櫃運輸市場:受美國關稅政策等因素影響,全球貿易變動劇烈,進出口貨櫃量減少,加上同業削價競爭,市場面臨嚴峻挑戰。
- 重機件運輸市場:長期展望樂觀。全球及台灣承諾 2050 年淨零碳排,將加速能源轉型。現有燃煤電廠將逐步由天然氣電廠取代,預期未來數年將有大量電廠設備更新與新建案,從而帶動重機件運輸與吊裝的強勁需求。公司過去已成功執行如中油三接、大潭電廠、林口電廠等大型駁運及運輸專案。
- 關鍵投資與設備升級:
- 為因應未來能源轉型帶來的龐大商機,公司於 2025 年投入資本支出進行船舶建造,包括:
- 一艘 CR 等級 5,000 匹馬力的新式拖船。
- 一艘 85 米長的新式駁船。
- 此投資旨在提升海運駁運能力,以承接未來大型電廠機組等重機件的運輸需求。
- 為因應未來能源轉型帶來的龐大商機,公司於 2025 年投入資本支出進行船舶建造,包括:
5. 陸海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發展計畫:
- 貨櫃運輸:推動業務中心轉移,從依賴船公司長途轉運,轉向深耕服務 CY 客戶,並透過提升車輛管理效率、強化人員福利培訓及升級客製化服務,來提高競爭力。
- 重機件運輸:透過全方位的市場資訊掌握新案源,並藉由投資新式船舶提升設備技術與服務量能,鎖定能源轉型基礎建設的長期商機。
- ESG 與永續經營:
- 公司將 ESG 視為持續實踐的目標,而非口號。
- 環境 (E):持續引進符合最新環保標準 (六期)的曳引車;積極參與電廠低碳機組更新等新能源相關專案。
- 碳盤查:已連續執行三年,2025 年已將範疇三納入盤查範圍並取得會計師確信,下半年將啟動減碳計畫。
- 資訊安全:為優化資安管理,下半年將啟動系統升級計畫。
6. 陸海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貨櫃運輸業務仍面臨市場挑戰,而重機件業務在大型專案交接期,營運表現相對平淡。
- 中長期展望:
- 成長動能:公司對重機件運輸市場的未來抱持高度期待。台灣由北到南的火力發電廠(如大潭、台中、興達、林口)在能源轉型趨勢下,將陸續進行設備汰換,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潛在商機。
- 策略效益:透過業務轉型、設備投資與深耕 ESG,公司旨在確保在逆境中穩健發展,並為未來創造更具價值的成長契機。
- 穩定收益:多角化經營的油氣、再生能源、洋酒代理及不動產租賃等業務,將持續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7. 陸海 Q&A 重點
- Q: 請問貴公司在 ESG 規劃上,今明兩年的重點發展為何?A:
- 環境保護 (E):
- 運輸服務業最大的碳排放源來自於柴油曳引車。公司的主要策略是持續引進符合最新六期環保標準的車隊,並已因此榮獲台北市環保車隊獎項。
- 公司已研究過電動曳引車方案,但短期內面臨三大挑戰:
- 經濟效益:電動曳引車成本約為柴油車的 3 倍。
- 法規限制:長途運輸(如基隆到高雄)所需的大電池重量,會導致車輛總重超出國內法規上限。
- 技術與市場:目前台灣市場尚無使用電動曳引車運輸貨櫃的成熟案例,技術與基礎設施尚待克服。
- 公司會持續關注電動車、氫能源車等新能源技術發展,但短期內減碳仍以更新環保柴油車為主。主管機關對運輸業的碳費徵收也規劃於中長期,公司尚有時間應對。
- 社會責任 (S):
- 公司認知到自身為傳統產業,利潤空間有限,但仍秉持「不要因善小而不為」的理念,在現有資源下善盡社會責任,例如在北、中、南舉辦捐血活動。
- 公司治理 (G):
- 除了簡報中提到的系統升級以強化資安外,公司也積極應對供應鏈、政府及銀行的永續經營要求。
- 環境保護 (E):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