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系統電(櫃:5309) 2025 年第二季及上半年營運面臨獲利挑戰,主要受匯兌損失、美國廠建置費用及研發投入增加影響。儘管如此,公司策略轉型成效顯現,工業電腦 (IPC) 與能源系統 (BBU) 業務顯著成長,有效彌補胎壓偵測器 (TPMS) 業務的短期停滯,使產品組合更趨健康。
- 2025 上半年財務表現:
- 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17.06 億元,年增 3.3%。
- 毛利率維持在 24.1% 的穩健水準。
- 歸屬母公司淨利為 2,710 萬元 (EPS 0.14 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主因是匯兌損失、美國廠初期投資及研發費用增加約 1 億元所致。
- 主要業務發展:
- 工業電腦:2025 上半年營收年增超過 100%,受惠於無人機、農耕車等新專案出貨。
- 能源系統 (BBU):指標性客戶預計 2025Q4 開始出貨,2026 年將大幅放量,成為主要成長動能。
- 胎壓偵測器 (TPMS):因主要客戶面臨市場挑戰,今年成長停滯,但公司將透過拓展後裝 (AM) 市場及開發新車廠客戶,預計 2027 年重啟成長。
- 未來展望:
- 公司視 2024-2025 年為營運的「馬鞍點」(saddle point),預期 2026 年起將迎來新一波成長高峰。
- 美國德州 Plano 廠預計 2025 年 11 月 7 日開幕,2026Q1 正式投產,將以全自動化產線生產 BBU、工業電腦與 TPMS 等產品,就近服務 AI 伺服器與車用客戶。
- 長期目標為 2028 年營收挑戰突破百億台幣。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系統電自 2015 年推動策略轉型,歷經十年耕耘,現已聚焦於三大高毛利核心業務,並以 AI 應用為共同驅動力。
- 核心業務:
- 胎壓偵測系統 (TPMS):全球前五大供應商,以藍牙 TPMS 技術為核心,客戶涵蓋全球一線電動車大廠。
- 工業電腦 (IPC):專注於強固型移動裝置與特殊車輛應用,與 Qualcomm 深度合作,提供高算力解決方案,應用於無人機、農耕機、自走機器人等。
- 能源系統 (電統能源):專注於 AI 資料中心的電池備援模組 (BBU) 及不斷電系統鋰電池組 (UPS LIB Pack),具備高電壓產品設計與製造能力。
- 營收組合變化:
- 產品組合轉趨多元,降低對單一產品線的依賴。TPMS 營收佔比自 2024 上半年的 85% 降至 2025 上半年的 63%。
- 同期,工業電腦佔比自 8% 提升至 16%,能源系統及其他則從 7% 大幅提升至 21%。
- 預計至 2028 年,三大業務佔比將更為均衡,TPMS 約 40-45%,工業電腦與能源系統各約 25-30%。
- 策略聯盟:策略性投資加百裕 (C-Tech),取得近兩成股權。此結盟將整合雙方優勢:系統電協助加百裕導入自動化與品質管理系統,而加百裕在電池芯的採購規模則能為系統電的 BBU 業務帶來成本優勢,並已取得關鍵供應商 (如 Panasonic、Murata) 的價格支持。
3. 財務表現
- 2025Q2 關鍵指標:
- 營業收入:8.33 億元,年增 10.6%。
- 營業毛利:2.04 億元,毛利率為 24.5%,維持穩定。
- 營業利益:1,790 萬元,利益率 2.1%。
- 歸母淨利:420 萬元,淨利率 0.5%。
- 每股盈餘 (EPS):0.02 元。
- 2025 上半年關鍵指標:
- 營業收入:17.06 億元,年增 3.3%。
- 營業毛利:4.11 億元,毛利率為 24.1%。
- 營業利益:3,580 萬元,利益率 2.1%。
- 歸母淨利:2,710 萬元,淨利率 1.6%。
- 每股盈餘 (EPS):0.14 元。
- 獲利下滑原因分析:總經理謝東富指出,2025 上半年獲利較去年同期減少,主要來自約 1 億元的費用增加,包含:
- 匯兌影響:去年同期匯兌收益約 3,000 萬元,今年上半年轉為匯兌損失 1,800 萬元,一來一回影響約 5,000 萬元。
- 美國廠投資:美國 Plano 廠建置相關人事及初期費用約 1,000 多萬元。
- 研發費用:為佈局無人機、BBU 等新產品,研發費用持續增加。2024 年研發費用達 3.29 億元,為 2020 年的兩倍。
- 資產負債表重點:
- 現金減少:現金及約當現金自去年同期的 18.77 億元降至 7.65 億元,主要因資金投入美國廠,轉換為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 庫存增加:存貨略微增加,主因是 TPMS 終端客戶面臨銷售挑戰,預計下半年可逐步去化。
- 資本支出:董事會已通過將美國廠投資額度由 3,000 萬美元提高至 6,000 萬美元,用於廠房、裝修及自動化設備。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BBU (電池備援模組):
- 市場機會:受惠於 AI 伺服器對電力穩定性的高度要求,BBU 需求強勁。公司具備高壓產品 (曾開發 600V 電動車產品、240V BBU) 的設計經驗,能應對 NVIDIA 新一代 ±400V 的高規格需求。
- 進度:首位指標性客戶的 BBU 產品預計 2025Q4 出貨,2026 年放量。目前已另有兩個新案在手。
- 競爭優勢:結合美國在地製造、全自動化產線、高壓技術實績及集團供應鏈整合 (加百裕) 四大優勢,目標在 2028 年成為全球第三大 BBU 製造商。
- 工業電腦 (IPC):
- 技術核心:為台灣少數獲 Qualcomm 認證的系統整合夥伴,專精於其高效能、低功耗平台,開發 AI Box 等產品。
- 無人機應用:提供無人機的電控核心 (Qualcomm 運算板) 與電池模組,客戶包含美國國防部認可的「藍色名單 (Blue List)」中的兩家主要無人機供應商。
- 成長動能:除了無人機,應用於農耕車、建築車輛的強固型電腦訂單也將於下半年開始放量。
- TPMS (胎壓偵測器):
- 市場策略:在 OEM 市場短期面臨挑戰之際,將加強後裝 (AM) 市場的佈局,利用美國製造的優勢,搶佔因美中貿易戰而釋出的市佔率。
- 未來成長:已與歐美新車廠客戶持續開發測試,預計 2026 年開始小量貢獻,2027-2028 年訂單將顯著放大,屆時將重回成長軌道。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策略:「十年磨一劍」過去十年的轉型與研發投入,已成功將公司定位於 AI 相關的三大高成長領域。管理層強調,持續的研發投資是為了卡位未來市場,而非追求短期財報表現。
- 美國德州 Plano 廠的戰略意義:
- 搶佔先機:比同業提早 2-3 年佈局美國製造,領先卡位。
- 成本控制:導入全自動化產線,每條線僅需 3-5 名人力,大幅降低美國高昂的人力成本衝擊。
- 供應鏈優勢:鄰近德州 AI 伺服器產業聚落 (如 NVIDIA、光寶、台達),可將 BBU 等產品交期從海運的 4-6 週縮短至本地生產的 1 週,並節省運費,顯著提升客戶服務彈性與價值。
- 競爭定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系統整合與軟體/韌體 know-how。總經理強調,自動化設備可被複製,但生產流程中的參數設定、MES 系統的可追溯性 (Traceability) 及符合車廠嚴格要求的品質管理系統,才是公司真正的護城河。這些能力正從 TPMS 業務複製到 BBU 與 IPC 業務。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5 下半年):
- 整體營收:預期與上半年持平或在第四季微幅成長。
- 毛利率:將維持在 23-25% 區間。
- 各產品線:工業電腦與能源系統將持續成長;TPMS 業務則持平或小幅衰退。
- 中期展望 (2026-2027):
- BBU 將在 2026 年成為主要營收與獲利貢獻來源,能源子公司「電統能源」年營收有望翻倍成長至十幾億元。
- 工業電腦將維持強勁成長動能。
- TPMS 將於 2027 年隨著新客戶訂單放量而重啟成長。
- 長期目標:透過三大業務引擎的接力成長,目標在 2028 年前實現營收達百億規模,且獲利成長將高於營收成長。
7. Q&A 重點
- Q: 考量匯率與關稅因素,系統電預期今年下半年整體營收與毛利的表現為何?三大業務預期成長趨勢分別為何?
A: 下半年整體營收與毛利預計與上半年相近,第四季可能小幅成長。毛利率將維持在 23-25% 左右。工業電腦與能源電池業務會成長,而汽車電子 (TPMS) 則可能持平或小幅衰退。
- Q: 請說明電池模組 BBU 未來的佈局時程、客戶認證進度及明年訂單展望?今年下半年能否放量?
A: BBU 預計在 2025Q4 開始出貨,但真正放量會在 2026 年。這類產品的特性是導入期長,但一旦進入供應鏈,訂單可持續 5-10 年。以目前在手的三個案子及市場需求估算,明年能源子公司「電統能源」的業績有望挑戰翻倍成長,達到十幾億元的規模。
- Q: 為何公司有信心在 2028 年成為全球第三大 BBU 廠商?相較同業的競爭優勢及彎道超車策略是什麼?
A: 公司的信心來自於複製過去在 TPMS 市場成功的模式:
- 專注高價值技術與品質。
- 全自動化生產的效率與品質優勢。
- 美國在地製造的獨特戰略位置。
- 與加百裕結盟強化供應鏈議價能力。
- 過去服務國際一線大廠的品質管理經驗與客戶關係。
- Q: 公司在無人機的進度為何?主要做哪個部分?目標客戶是誰?
A: 公司主要提供無人機的電控系統 (核心運算板) 與電池模組。在集團層面,幾乎涵蓋電機、電控、電池等關鍵模組。目標客戶以美系為主,應用涵蓋商用、警用及軍用,其中已有兩家客戶是美國「藍色名單」中的重要供應商。
- Q: 與加百裕的結盟,預期帶來哪些綜效?
A: 系統電將協助加百裕導入自動化生產與國際客戶管理經驗。加百裕則憑藉其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電池芯採購規模,為系統電集團的 BBU、無人機等業務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此結盟消息一出,已立即獲得關鍵電芯供應商更優惠的採購價格。
- Q: 美國 Plano 廠的佈局是否已轉換為新訂單或價格議價力?產能規模多大?
A: 目前尚未有已簽約訂單,但已有多個專案正在洽談,客戶明確要求美國製造才能參與報價,例如底特律的車廠。美國廠的 BBU 產線一條月產能約 1 萬個,年產值約 11-12 億台幣。德州廠初期將建置一條,後續規劃再增建,總計三條自動化產線。
- Q: 公司出貨的 BBU 對應到哪些 Data Center 架構?瓦數是多少?
A: 即將出貨的產品屬於 Mini UPS 概念,明年將出貨傳統的 AC Server 應用。NVIDIA GB200/GB300 等 Sidecar 架構也正與客戶進行設計與報價。產品功率涵蓋 8KW 到 15KW 等規格。
- Q: 三大產品線目前的毛利率大致為何?未來趨勢如何?
A:
- TPMS:平均約 25-30%,後裝市場更高。
- 工業電腦:約 25-35%,無人機等高規應用毛利會更高。
- 能源產品:過去約 15% 上下,未來 BBU 等新產品毛利更佳,預期明年子公司「電統能源」的整體毛利率有望拉升至 25% 或以上。
- Q: 自動化生產線是否容易被同業複製?公司的 know-how 在哪?
A: 不怕被複製。硬體設備雖可購買,但真正的核心在於製程參數、軟體控制、MES 可追溯系統,以及從服務車廠客戶中積累的嚴格品質管理文化。這些是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期內模仿的無形資產。
- Q: 今年下半年及明年 TPMS 業務的營收展望?後裝市場策略為何?
A: 下半年 TPMS 業務預計與上半年持平。公司正積極拓展後裝市場 (aftermarket),將在美國廠建置專用的全自動產線,利用「美國製造」的優勢,與通路夥伴合作(不自創品牌),搶佔原先由中國大陸廠商主導的市場。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