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和碩公布 2022 年第四季及全年財務表現。2022 全年合併營收達 1 兆 3176 億元,年增 4.5%,毛利率自 3.7% 提升至 4.3%,營業利益率為 1.9%,歸屬母公司淨利為 151 億元,每股盈餘 (EPS) 為 5.66 元。公司董事會決議配發 4 元 現金股利。
2022Q4 單季營收為 3573 億元,季增 1.2%,年減 21%,主要因三大產品線終端需求皆較前一年疲弱。單季毛利率為 4.3%,營業利益率 2.0%,EPS 為 1.89 元。
展望未來,公司對 2023 年全年營運持審慎看法,預期整體表現將與 2022 年「持平上下」,主要考量總體經濟、匯率及利率等不確定性。公司將持續投入車用電子、伺服器及 5G O-RAN 等新興領域,並以生產平準化及優化產品組合為策略核心,目標提升整體獲利能力。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和碩主要業務分為三大產品線:通訊產品、消費性電子產品及資訊產品。
-
2022Q4 產品組合:根據簡報資料,營收佔比分別為:
- 通訊產品:65%
- 消費性電子產品:13%
- 資訊產品:10%
- 其他:12%
-
各產品線表現 (2022Q4 vs 2022Q3):
- 通訊產品:因新機發表持續拉貨,營收季增 17%。
- 資訊產品:受終端需求減緩及淡季影響,營收季減 24%。
- 消費性電子產品:同樣因需求及季節性因素,營收季減 27%。
-
各產品線表現 (2022Q4 vs 2021Q4):
- 由於整體終端需求疲弱,三大產品線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皆呈現雙位數下滑。
- 資訊產品:年減 42%。
- 消費性電子產品:年減 29%。
- 通訊產品:年減 19%。
3. 財務表現
-
2022 全年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1 兆 3176 億元,年增 4.5%。
- 營業毛利:573 億元,年增 22.4%,毛利率為 4.3%。毛利率提升主因部分消費性與通訊產品需求上升,以及重要子公司獲利成長。
- 營業利益:254 億元,年增 46.7%,營業利益率為 1.9%。
- 稅後淨利 (歸屬母公司):151 億元,年減 26.5%。
- 每股盈餘 (EPS):5.66 元。
- 業外表現:全年業外收益 28 億元,年減 75.1%,主因為匯兌損失及金融資產評價損失。
-
2022Q4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3573 億元,季增 1.2%,年減 21%。
- 營業毛利:153 億元,毛利率為 4.3%,較前一季的 4.6% 略低,但優於去年同期的 3.5%。
- 營業利益:70 億元,營業利益率為 2.0%。
- 稅後淨利 (歸屬母公司):50 億元。
- 每股盈餘 (EPS):1.89 元。
-
資產負債與現金流量:
- 存貨:截至 2022Q4,存貨水位較去年同期增加,主因部分產品庫存仍在調節,以及因應農曆新年提前備料。
- 財務比率:流動比率 138%,負債比率 66%。
- 現金流量:2022 全年營業活動淨現金流入 191 億元。期末現金餘額為 846 億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新興業務佈局:公司將車用電子、伺服器與 5G O-RAN 視為未來幾年重要的發展方向。
- 車用電子 (EV):公司視其為台灣廠商的絕佳機會,將專注於電子相關零組件,並結合機構件開發新產品。目標在 兩年內 將車用業務營收佔比從目前的個位數提升至 10% 以上。
- 伺服器 (Server):公司在伺服器領域並非從零開始,過去已有 ODM 及部分代工經驗。近兩、三年重新整隊出發,訂定新策略與目標,期望在今明兩年展現成果。
- 5G O-RAN:公司介入此新興領域非常早,已與數個大廠合作發表應用。2023 年預計將有小量出貨,雖對營收貢獻不大,但有助於打開市場知名度,並期望能帶動伺服器、終端通訊產品及場域應用軟體等相關業務發展。
- 產能遷移:公司將跟隨客戶的腳步進行全球佈局,目前在北美、東南亞、印度、台灣及中國大陸皆有佈局,進度與配置足以符合客戶需求。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核心競爭力:
- 智慧製造與營運彈性:強調透過精實製造、提升產能利用率及彈性的營運能力,作為面對市場競爭的核心。
- 手機業務經驗:在智慧型手機組裝領域擁有超過 12 年 的深厚經驗,與客戶合作緊密,並在營運、研發支援及配合度上建立穩固根基。策略上追求「做最好,不一定要做最便宜」。
- 印度市場表現:進入印度市場約兩年,已獲得客戶高度認可,在供應商中名列前茅。
-
生產策略調整:
- 追求生產平準化:公司策略正從追求單一機種的短期大量,轉向追求產品多樣化與新舊機種的平衡,目標是達成生產的「平準化」。此舉旨在穩定產能利用率,避免過往淡旺季波動過大的問題,進而改善整體獲利能力。
-
長期發展:
- 公司將持續透過強化研發、精實營運及增加智慧製造投入,來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除了穩固現有核心業務,也將資源投入車用、伺服器及 5G 等高成長潛力領域,以優化產品組合,促進長期健康發展。
6. 展望與指引
-
2023 全年展望:
- 整體營收:預期與 2022 年持平或微幅波動。管理層表示,由於總體經濟、匯率、利率及近期銀行危機等外部不確定性高,對前景持審慎態度。
- PC (資訊產品):預期全年將呈現個位數的微幅衰退,表現可能略優於產業平均預估的 10% 衰退。
- 智慧型手機 (通訊產品):預期全年表現持平。
-
季度展望:
- 2023Q1:
- Computing (資訊):衰退幅度將優於原先預估的 10-15%。
- Consumer (消費性):進入淡季,將會下滑。
- Communication (通訊):因一月出貨不錯,下滑力道將減緩。
- 2023Q2:
- Computing (資訊):預期與第一季持平。
- Consumer (消費性):因有新產品推出,預期持平或微幅向上。
- Communication (通訊):網通產品將季增,手機產品則相對平穩。
- 2023Q1:
-
毛利率展望:
- 管理層表示,提升獲利是公司持續努力的目標,但由於匯率及利率波動劇烈,難以提供明確的數字指引。公司希望能維持如 2022Q4 的 4.3% 水準,並持續透過精實生產及提升產能利用率來改善獲利。
7. Q&A 重點
-
Q: 關於 2022 年的股利政策與 2023 年展望?
A: 2022 年 EPS 為 5.66 元,董事會決議配發 4 元 現金股利。2023 年全年營運展望為「持平上下」,但因總體經濟、匯率、利率及 SVB 事件等不確定性,公司持審慎看法。
-
Q: SVB 銀行事件對公司的潛在影響?
A: 公司主要與前幾大銀行往來,沒有直接影響。但擔心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在觀察後續發展。
-
Q: Tesla 推出低價電動車,對供應鏈毛利的影響及公司因應之道?
A: 無論高價或低價產品,來自客戶的壓力都一樣。公司將透過精實製造能力應對,並追求健康的產品組合以穩定產能。低價車款的成本下降主要來自設計結構的改變,對代工廠的毛利率 (percentage margin) 影響不大。
-
Q: PC 庫存去化及下半年展望?
A: 庫存確實在下降,預計 2023Q1 至 Q2 會回到正常水位。下半年的預測看起來還可以,但宏觀環境仍是最大變數。
-
Q: 如何看待智慧型手機業務在印度市場的發展與中國大陸對手的競爭?
A: 公司擁有 12 年 的 iPhone 生產經驗,根基穩固。策略是做「最好」而非「最便宜」。在印度設廠兩年已取得優異的營運成績,被客戶高度認可。公司的核心是將自身營運、彈性及研發支援做好。
-
Q: 2023Q1 PC 出貨優於預期的原因?以及全年展望?
A: 主要受惠於較佳的產品組合及部分 Q1 的新產品發表。Q2 預期持平。全年預估為個位數微幅衰退,略優於市場預期。
-
Q: 公司在伺服器、5G O-RAN 等新領域的佈局與長期目標?
A: 伺服器方面已重新整隊,期望未來一兩年有成果。5G O-RAN則介入很早,今年會有小量出貨,目標是作為領頭羊帶動其他產品發展。目前尚未設定具體的營收比重目標。
-
Q: 未來三到五年,公司在全球產能分佈的預期及對毛利率的影響?
A: 產能遷移主要跟隨客戶腳步。公司在北美、東南亞、印度等地皆有佈局,進度可滿足客戶需求。
-
Q: 車用產品的佈局策略與營收目標?
A: 專注於電子相關零組件,並結合機構件尋求新機會。目標是在兩年內將車用營收佔比提升至 10% 以上。
-
Q: 車用、伺服器、5G O-RAN 三者中,哪一個市場潛力最大?
A: 車用和伺服器市場主要看北美。5G O-RAN 因架構較新,初期可能從私有網路 (private network) 或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切入。
-
Q: 今年手機業務展望持平,但去年底有獲得轉單,原因為何?
A: 公司的策略目標已轉變為追求「生產平準化」與產品組合多樣化,以提升整體產能利用率與獲利穩定性,而非追求單一機種的短期高峰出貨量。
-
Q: 在智慧型手機業務上,垂直整合是否為關鍵競爭要素?
A: 擁有零組件是優勢,但 Box Build (系統組裝) 廠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智能製造、營運彈性與研發能力。即使沒有自有零組件,也能透過與供應商合作將產品做好。
-
Q: 海外擴廠對毛利率的影響?
A: 每次的產能轉移都經過精算,期望能帶來更好的獲利。但因外部變數太多,難以給出具體數字,目標是持續改善,並希望維持 2022Q4 的毛利率水準。
-
Q: 如何看待高階與中低階手機在生產上的差異與毛利率?
A: 生產技術上沒有特別困難。高階手機因單價高,毛利率 (百分比) 可能會略低,但公司希望透過生產平準化來提升整體利潤。
-
Q: 手機業務的長期策略為何?是否考慮出售以集中資源於新業務?
A: 從經營者角度,沒有一個生意是該被放棄的,目標是將所有業務都做到賺錢。公司財務狀況穩健,有足夠資金投入 EV、5G 等新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手機仍是公司的核心業務之一。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