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雙鍵營運摘要
雙鍵化工(市:4764) 2025 年前三季營運轉型成效顯現,合併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 6%。公司上半年成功轉虧為盈,稅後 EPS 達 0.38 元,相較去年同期的 -0.45 元有顯著改善。
營運亮點主要來自於電子材料業務的快速成長,其營收佔比(歸類於「其他」)由 2023 年的 10% 大幅提升至 2025 年前三季的 29%。其中,5G/6G 相關材料在 2025 上半年營收佔比已突破 10%,品質獲國際大廠認證,成為公司主要成長動能。
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聚焦於高附加價值產品,包括電子材料、特用塑膠添加劑及光固化材料。管理層對 2026 年的營運表現抱持信心,預期將優於 2025 年。
2. 雙鍵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雙鍵化工的核心業務建立在四大產品支柱上:塑膠添加劑、光固化材料、數位紡織材料及電子材料,生產基地遍及台灣宜蘭與中國江蘇。
近年來,公司產品組合發生顯著轉變。為應對中國市場在傳統產品領域的激烈競爭,公司策略性地將資源轉向高毛利的電子材料。此一轉變反映在營收結構上:
- 塑膠添加劑:營收佔比從 2023 年的 61% 下降至 2025 前三季的 46%。
- 光固化材料:營收佔比從 2023 年的 29% 下降至 2025 前三季的 25%。
- 其他(含電子材料):營收佔比從 2023 年的 10% 顯著增長至 2025 前三季的 29%。
各業務板塊摘要:
- 塑膠添加劑:雖然仍是營收最大來源,但面臨中國廠商的價格壓力。未來將聚焦於農膜及太空袋用長效型光穩定劑與高端防火材料等差異化市場。
- 光固化材料:同樣受市場競爭影響,策略重心將從一般塗料、油墨轉向光電相關應用,如 LOCA 膠及膚感準分子樹脂。
- 數位紡織材料:推廣通過 Bluesign 認證的染料用日光牢度增進劑,並提供數位印花整廠輸出的解決方案。
- 電子材料:為當前最主要的成長引擎,受惠於 AI 產業趨勢。公司 leveraging 台灣完整的供應鏈,並強調關鍵原材料的自主開發,以確保供應穩定性與產品競爭力。
3. 雙鍵財務表現
公司財務狀況在 2025 年有顯著改善,主要受益於產品組合優化及高毛利電子材料業務的貢獻。
- 合併營收:2025 年前三季合併營收達 20.64 億元,較去年同期的 19.43 億元年增 6%。其中 2025Q1 及 2025Q2 均實現年增長,2025Q3 則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
- 2025 上半年合併損益:
- 營業收入淨額:13.9 億元 (年增 15%)
- 營業毛利:2.59 億元 (年增 66%)
- 毛利率:19% (去年同期為 13%)
- 營業淨利:8,075 萬元 (相較去年同期虧損 3,577 萬元,成功轉虧為盈)
- 稅後淨利 (歸屬母公司):3,208 萬元 (相較去年同期虧損 3,830 萬元,成功轉虧為盈)
- 每股盈餘 (EPS):0.38 元 (去年同期為 -0.45 元)
- 財務驅動因素:營收及獲利能力的提升,主要歸因於 5G/6G 材料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出貨放量,有效改善了整體毛利率。
- 挑戰:傳統業務如塑膠添加劑與部分光固化材料,持續面臨中國市場的內捲化競爭壓力。
4. 雙鍵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公司正積極推動各產品線朝高值化與差異化方向發展,以應對市場變化。
- 電子材料 (5G/6G):此領域為公司成長核心。2025 上半年營收已達 1.7 億元,品質獲得大廠認證。公司策略核心在於自主開發關鍵原材料,以建立技術護城河。目前正與客戶合作開發多項新案,確保成長動能源源不絕。
- 塑膠添加劑:成功開發出用於農膜的長效型光穩定劑,具備優異的耐農藥與耐酸雨特性,公司表示為全球第二家開發出此類產品的廠商。此外,將全面開發高端防火材料,拓展新應用市場。
- 光固化材料:推出具特殊觸感的膚感準分子光固化樹脂,並將應用領域從傳統塗料油墨延伸至光電相關樹脂,以提升產品價值。
- 數位紡織材料:重點推廣通過 Bluesign 認證的環保產品,如染料用日光牢度增進劑,該產品不含 SVHC 禁用物質,符合國際環保趨勢。
5. 雙鍵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公司長期策略明確,旨在將宜蘭廠打造成為電子化學品的專業生產基地,並透過持續的研發投入,鞏固在高階材料市場的地位。
- 產能規劃:宜蘭廠未來規劃將電子化學品產能提升至每年 2,000 噸。目前 2025 年前三季的電子材料出貨量約 300 噸。廠區旁仍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供未來擴產使用,將視訂單情況進行規劃。
- 資本規劃:為支持未來電子材料業務的成長,公司不排除在未來進行增資的可能性,但明確表示不會在 2025 年進行。
- 競爭定位:公司的核心優勢在於:
- 廣泛的客戶基礎:全球超過 3,000 家客戶,有效分散單一產業或區域的風險。
- 兩岸生產佈局:台灣與中國大陸皆有工廠,可靈活應對地緣政治與關稅政策。
- 技術自主:特別是在電子材料領域,堅持自主開發關鍵原料,確保供應鏈安全與產品獨特性。
- 風險與應對:主要風險來自傳統化學品市場的價格競爭。公司的應對策略是加速轉型,將資源集中於高技術門檻、高毛利的利基市場,如電子材料與特殊功能添加劑。
6. 雙鍵展望與指引
管理層未提供具體的財務預測數據,但對公司未來發展表達了正面看法。
- 成長展望:董事長表示,有信心 2026 年的整體表現將優於 2025 年。成長動能將來自電子材料的持續放量,以及其他新產品(如農膜用光穩定劑)的市場推廣。
- 機會:AI 伺服器及高頻通訊帶動的 LDK/LDF(低介電常數/損耗)材料需求,是公司電子材料業務的主要成長機會。
- 市場策略:針對中國市場的「內捲」現象,管理層認為其中也存在機會,將更頻繁地前往當地指導銷售團隊,尋求突破點。
7. 雙鍵 Q&A 重點
- Q: 關於 LDK/LDF(低介電常數/損耗)材料的進展,以及是否已打入台光電等大廠供應鏈?在 M8、M9 材料升級中的應用情況?A: AI 相關產業鏈(如 PCB)對 LDK/LDF 及高 Tg 材料有強勁需求。因簽有保密協議(NDA),無法透露具體客戶名稱,但合作對象包含日本、韓國等海外廠商。這些材料是配方型產品,從 M6 到 M9 等不同世代的材料都會使用到,而 M9 的市場預計在兩年後才會爆發。
- Q: 電子材料(LDK)的新產能規劃、潛在的擴廠或增資計畫?目前電子材料的產能利用狀況如何?A: 宜蘭廠未來目標是打造成電子材料專用廠,規劃產能為每年 2,000 噸。2025 年截至第三季,電子材料出貨量約 300 噸。廠區旁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供未來擴建,將視訂單需求規劃。未來可能會有增資計畫以支持擴張,但不會在今年發生。
- Q: 公司的股價與成交量長期低迷,未來在投資者關係(IR)方面是否有改善計畫,以提高公司透明度?A: 管理層承認過去因中國廠區問題而變得較為保守,未來將更積極、經常性地對外發布公司訊息,提高透明度。公司股份較為集中,未來若進行增資,也有助於擴大股東基礎,活絡交易量。經營者的目標是透過提升 EPS 表現來回饋股東。
- Q: 管理層對明後年的營運信心如何?成長動能僅來自電子材料嗎?A: 對明年(2026)的表現有信心,認為絕對會比今年好。成長動能不僅來自電子化學品,也包括其他新產品,例如公司是全球第二家成功開發出可耐農藥、耐酸雨的農膜用光穩定劑的廠商,市場潛力巨大。同時,公司也將加強部分既有產品(如安倫)的行銷力道。
- Q: 中國大陸市場的現況與展望?如何應對「內捲」的競爭環境?A: 中國市場內捲情況確實嚴峻,但管理層將其視為機會。如同過去應對金融風暴一樣,只要掌握正確的市場方向,就有機會突破。未來公司高層將更頻繁地前往中國,加強對銷售團隊的輔導與支持,對大陸市場的發展仍具信心。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