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聯合再生 2024Q1 營收為新台幣 30 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然在成本結構優化及費用控管下,虧損情況顯著改善,營業毛損由去年同期的 2.8 億元收斂至 4,700 萬元,稅後淨損則由 7.1 億元減少至 5.5 億元。
公司營運面臨上游原物料價格(多晶矽、矽晶圓)大幅上漲的挑戰,對製造業務的毛利率造成壓力。為應對此情況,公司已調漲國內模組售價,並預期若成本壓力持續,下半年可能進一步調漲。
本年度主要營運亮點包括:
- 產能擴充:為因應國內市場需求,模組產能將擴充 400MW,預計下半年投產。
- 策略轉型:太陽能系統業務從過去的「開發後出售」轉為「長期持有」,目標建立穩定的售電收入。目前已掌握約 200MW 的公標案,目標五年內持有 1GW 電站。
- 儲能業務斬獲:成功標下台電 15MW 南鹽田儲能系統建置案,合約金額 6.68 億元,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單一儲能案場,象徵公司在儲能市場取得重要突破。
展望 2021 下半年,隨著大型案場進入裝機高峰期及新產能開出,模組出貨量預期將較上半年大幅成長。同時,約 100MW 的太陽能系統案場將併網,開始貢獻營收,公司整體營運表現可望逐季改善。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聯合再生能源主要涵蓋三大事業體,從製造延伸至系統整合與儲能服務:
-
太陽能製造事業:
- 核心業務: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的研發、製造與銷售。
- 產能規模:電池總產能 2.7GW(台灣 1.2GW、泰國 1.5GW),模組產能 600MW。為滿足台灣市場強勁需求,已規劃在台南廠擴充 400MW 模組產能,預計 2021 年 8 月量產。
- 市場定位:台灣市場龍頭,2020 年市佔率約 40%,目標 2021 年提升至 50% 以上。海外市場則以 OEM 模式為主,預估 2021 年電池與模組銷售將超過 1GW。
-
太陽能系統事業:
- 核心業務:太陽能電站的開發、建置(EPC)與維運(O&M)。
- 策略轉變:公司策略重心已從過去的「開發後出售」模式,轉向「長期持有自行開發的案場」,以創造長期且穩定的現金流與售電收入。
- 專案進展:近年在台灣公標案市場大有斬獲,得標率超過 50%。目前已累積約 200MW 的案場,包含指標性的彰濱工業區 90MW 海上型太陽能電廠。公司目標為三年內持有 500MW,五年內達到 1GW。為支持此計畫,規劃於 2024Q3 與策略投資人合資成立控股公司共同投資。
-
儲能事業:
- 核心業務:提供客製化及大型儲能系統的整合與建置服務。
- 市場切入點:主力發展台灣的調頻輔助服務(AFC)市場,以配合再生能源併網後對電網穩定性的需求。
- 指標性專案:2021 年 5 月標下台電南鹽田 15MW 儲能系統建置案,合約金額 6.68 億元,是公司在儲能領域的重大里程碑。
- 未來規劃:除了參與台電標案,公司也將自行建置 AFC 儲能系統,預計 2024Q3 於台南廠建置 10MW 系統,並持續在桃園、雲林等地開發新案。儲能事業部目標於明年(2022 年)營收超過 10 億元新台幣。
3. 財務表現
- 2024Q1 營收:新台幣 30.05 億元,較去年同期 29.87 億元微幅成長 0.6%。
- 2024Q1 營業毛利:毛損為 4,700 萬元(毛利率 -1.6%),相較去年同期毛損 2.81 億元(毛利率 -9.4%),虧損大幅收斂 83%。
- 2024Q1 營業費用:4.14 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 11%。
- 2024Q1 營業淨損:4.61 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 7.45 億元,虧損金額減少 38%。
- 2024Q1 稅後淨損:5.54 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 7.13 億元,虧損金額減少 22%。
- 2024Q1 每股虧損 (EPS):-0.2 元,優于去年同期的 -0.26 元。
財務驅動與挑戰因素:
-
正面因素:
- 公司於 2020 年提列 45 億元資產減損後,2021 年的折舊費用預計將較去年減少約 50%,有助於改善獲利結構。
- 公司持續嚴格控管營業費用,2024Q1 費用較去年同期下降 11%,顯示成本控制見效。
-
挑戰因素:
- 原物料成本壓力:自 2020 年下半年起,上游多晶矽(Polysilicon)價格上漲約 140%,矽晶圓(Wafer)價格上漲超過 70%,嚴重侵蝕製造業務的毛利率,是 2024Q1 毛利率仍為負數的主因。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太陽能製造市場:
- 趨勢與機會:台灣政府目標於 2025 年太陽能累積安裝量達到 20GW,預估 2021 年新增安裝量至少達 2.2GW,帶動國內模組需求強勁。聯合再生訂單量已超過現有產能,市佔率目標超過 50%。
- 挑戰:上游原料供應集中於中國大陸,受其政策影響導致供應緊張,多晶矽與矽晶圓價格預期在 2024Q3 仍將維持高檔,對成本構成持續壓力。公司已透過調漲國內模組價格(年初至今已上漲逾 15%)來轉嫁部分成本。
-
太陽能系統市場:
- 趨勢與機會:台灣政府為推動綠能,陸續釋出公有屋頂與土地,並推動漁電共生等大型案場開發,潛在市場容量龐大。聯合再生在公標案市場取得領先地位,得標率超過五成,已 확보 200MW 案源。
- 策略合作:公司將透過與策略投資人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投資並持有電站資產,以加速擴大電站規模並分擔資金需求。
-
儲能市場:
- 趨勢與機會:隨著再生能源佔比提高,電網穩定需求日益迫切。台電規劃於 2025 年需建置 415MW 的調頻輔助服務(AFC)容量,市場潛力巨大。
- 產品與合作:公司成功標下台電南鹽田 15MW 儲能大案,展現其系統整合能力。此案採用國際電池大廠 Saft 的儲能電池,並與士林電機合作,建立穩固的供應鏈與技術合作關係。此成功案例有助於公司爭取後續更多大型儲能標案。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從製造商轉型為綜合能源服務商
- 公司正積極從單純的太陽能產品製造商,轉型為涵蓋「製造、系統開發、電站持有、儲能服務」的全方位能源解決方案提供者。
- 核心策略是建立長期穩定的現金流。透過持有太陽能電站,公司將從一次性的設備銷售收入,轉為長達 20 年的穩定售電收入。預估持有 1GW 電站每年可帶來 55 億元售電收入。
-
競爭定位:
- 太陽能國家隊優勢:身為台灣太陽能產業的領導者,在國內市場擁有品牌、產能與通路優勢,並在公標案中展現高得標率。
- 垂直整合能力:從模組製造到系統建置與儲能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務,具備良好的成本與技術協同效益。
- 儲能市場先行者:藉由標得台電指標性大案,已在國內儲能市場建立領先地位與實績,有利於未來爭取更多商機。
-
風險與應對:
- 主要風險:上游原物料價格波動劇烈,直接衝擊製造業務的獲利能力。
- 應對措施:
- 調整售價:依據成本動態,適時調整國內模組售價以反映成本。
- 優化業務組合:大力發展毛利與現金流更穩定的系統持有與儲能業務,降低對製造業務的依賴。
- 產能優化:持續進行廠區整併與產線優化,將台灣電池產能主要轉為自用,降低外部市場波動影響。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1 下半年):
- 營收成長:預期模組出貨量將因新產能開出及傳統旺季而顯著增加。此外,約 100MW 的太陽能系統將完成併網並開始貢獻營收,帶動下半年整體營收優於上半年。
- 獲利能力:雖然原物料成本壓力仍在,但營收規模擴大、折舊費用降低,以及高毛利的系統與儲能業務營收佔比提升,有助於公司虧損持續收斂。
-
長期展望:
- 成長雙引擎:未來的成長動能將主要來自「太陽能電站持有」與「儲能系統業務」兩大板塊。
- 太陽能電站:目標五年內持有 1GW,將成為公司最主要的穩定收入來源。
- 儲能業務:配合台灣能源轉型政策,儲能市場需求明確,公司目標明年(2022 年)此業務營收突破 10 億元,成為新的重要成長曲線。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