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群創光電於 2024Q2 營運顯著回溫,主要受惠於產能自第一季地震影響後全面恢復,以及市場需求改善。公司對 2024Q3 持審慎樂觀態度,預期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將溫和成長,平均售價持平;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則微幅下滑,但平均售價可望提升。
- 營收與獲利:2024Q2 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668 億元,季增 18.4%。毛利率轉正為 2.3%,但因營業費用影響,稅後淨損為新台幣 35 億元,每股虧損 (EPS) 為 -0.35 元。EBITDA 利潤率回升至 11.1%。
- 地震影響與保險理賠:第一季南台灣地震對產能造成衝擊,但已於五、六月恢復全產能稼動。相關保險理賠正在進行中,預計重置成本理賠金額約 40 億元,帳面價值因折舊已近完成,故預期將有理賠利益。公司預計今年可認列理賠金額的 70% 至 80%。
- 未來展望:公司預期 2024Q3 稼動率將維持在 90% 以上的高檔水準,並將透過靈活調整產品組合(如電視與 IT 面板產能分配)以追求更高利潤。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群創主要業務為 TFT-LCD 面板之研發、製造與銷售,產品應用涵蓋電視、桌上型顯示器、筆記型電腦及手機等。
-
2024Q2 產品營收佔比:
- 電視 (TV):48%
- 手機及消費性電子產品 (Mobile and CP):25%
- 行動個人電腦 (Mobile PC):15%
- 桌上型顯示器 (Desktop):12%
-
2024Q2 尺寸別營收佔比:
- 40 吋以上:45%
- 20 至 30 吋:15%
- 中小尺寸 (20 吋以下):約 20%,佔比較前一季下滑,主要因手機業務影響。
- 產品策略:公司策略著重於動態調整產品組合,以應對市場變化並最大化獲利。例如,在 IT 與電視面板需求皆強勁時,將根據各產品線的利潤率進行產能的細部微調。
3. 財務表現
-
2024Q2 關鍵財務數據:
- 合併營收:新台幣 668 億元 (季增 18.4%)
- 毛利:新台幣 15.5 億元,毛利率 2.3% (由負轉正)
- 營業淨損:新台幣 30 億元,營業利益率 -4.5%
- 稅後淨損:新台幣 35 億元,稅後淨利率 -5.2%
- 每股稅後虧損 (EPS):新台幣 -0.35 元
- EBITDA:新台幣 74 億元,EBITDA 利潤率 11.1%
- 折舊及攤銷:新台幣 104 億元
- 資本支出:新台幣 69 億元
-
資產負債狀況:
- 期末現金:新台幣 396 億元
- 存貨:新台幣 254 億元
- 總負債:新台幣 570 億元
- 淨負債權益比:8%,維持穩健的財務結構。
-
出貨量與平均單價 (ASP):
- 總出貨面積:700 萬 平方米 (季增 24.4%)
- 平均售價 (ASP):289 美元 / 平方米 (季減 3%)
- 中小尺寸面板營收:新台幣 131 億元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正面因素:產能自地震後恢復、市場需求回溫帶動出貨量增加、部分尺寸面板價格上漲。
- 挑戰因素:大尺寸 (65 吋以上) 電視面板價格仍有壓力、營業費用支出、匯率波動(公司透過避險操作,第二季仍有部分匯兌收益)。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市場趨勢:
- 大尺寸面板:中尺寸電視面板(如 40 吋級距)因尺寸升級趨勢而需求強勁,供給緊俏;但 65 吋以上超大尺寸面板價格面臨下跌壓力。
- IT 面板:受惠於 Windows 10 換機潮及新興市場需求回溫,IT 面板需求強勁,價格呈現個位數至中雙位數不等的漲幅。
-
次世代技術佈局:
- OLED:公司持續開發 OLED 技術,特別是軟性 (Flexible) OLED。預計 2016 年底可完成軟性 OLED 的生產製程準備,之後將與客戶接洽,最快可能於 2017 年進入量產。
- QLED / MicroLED:公司密切關注 QLED 及 MicroLED 等新技術,但認為目前仍有技術瓶頸待克服。管理層表示,在次世代顯示技術路線尚未完全明朗前,不會將所有資源投入單一技術,將採取審慎評估的策略。
-
新業務合作:
- 公司宣布與 Next Biometrics 合作,利用既有的 3.5 代 LTPS 產線生產軟性熱感應指紋感測器。此產品基於 PI (Polyimide) 薄膜,未來可應用於信用卡、健保卡及其他高安全性領域,展現公司利用舊有產能開拓新市場的策略。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資本支出與產能規劃:
- 2016 年資本支出:維持約新台幣 350 億元,主要用於 8.6 代線的投資。
- 2016 年折舊:預估約新台幣 400 億元;2017 年則因 8.6 代線的進度,預估降至約 300 億元。
- 路竹 6 代 LTPS 廠:此廠房設備主要由鴻海投資,群創負責廠務與營運,為雙方合作模式。目前設備已陸續到位並準備量產,群創自身尚無獨立的 LTPS 擴產計畫。
-
集團整合與綜效:
- 關於鴻海集團內部(包含夏普)的面板資源整合,管理層表示此事相當複雜,目前處於初期階段,仍在探索各種合作可能性,未來會在適當時機對外說明。
-
競爭定位:
- 公司強調靈活調整產品組合為核心競爭力,能依據市場價格與需求變化,在不同應用(如 TV 與 IT)及不同尺寸間動態調配產能,以追求公司整體利潤最大化。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發布 2024Q3 財務預測,整體基調為審慎樂觀。
-
大尺寸面板:
- 出貨量 (Shipment):預計季增中個位數 (mid-single-digit %)。
- 平均售價 (Blended ASP):預計與前一季持平。
-
中小尺寸面板:
- 出貨量 (Shipment):預計季減低個位數 (low-single-digit %)。
- 平均售價 (Blended ASP):預計季增中個位數 (mid-single-digit %)。
- 產能稼動率:預期 2024Q3 將維持在 90% 以上的高檔水準。
7. Q&A 重點
Q: 關於 2024Q3 大尺寸面板 ASP 指引為「持平」,但市場上許多尺寸價格正在上漲,原因為何?
A: 雖然特定中尺寸面板價格確實因供給緊張而有明顯上漲趨勢,但 65 吋以上等更大尺寸的電視面板價格面臨下跌壓力。綜合考量不同尺寸產品的價格走勢與出貨權重後,整體平均售價預估將大致持平。
Q: 關於第一季地震的保險理賠進度與金額?
A: 理賠程序正在進行中,預估重置成本理賠金額約 40 億元。由於相關設備的帳面價值多已折舊完畢,預期將產生理賠利益。今年內可望有 70% 至 80% 的理賠金額入帳。
Q: 公司 2016 年的資本支出與折舊金額?8.6 代線何時貢獻營收?
A: 2016 年資本支出維持約 350 億元,主要用於 8.6 代線。2016 年折舊約 400 億元,2017 年預估降至 300 億元。8.6 代線的量產時程將依裝機進度調整。
Q: 公司在 OLED 技術的最新進展?
A: 公司正積極開發軟性 OLED (Flexible/POLED)。預計 2016 年底可完成生產製程準備,之後將開始與客戶接觸,量產可能落在 2017 年。初期的產能將利用現有產線,未來是否擴產將視客戶接洽情況而定。
Q: 公司對於 QLED、MicroLED 等次世代顯示技術的看法?以及鴻海收購夏普後,對群創在背板技術(如 IGZO)的選擇有何影響?
A: 公司認為 QLED 等技術雖有優勢但仍有技術挑戰。在次世代技術路線未明朗前,不會將所有資源押注在單一技術。背板技術的選擇取決於技術本身的物理極限,與夏普的合作關係目前尚在密切觀察中。
Q: 2024Q2 的營運現金流狀況?
A: 隨著 2024Q2 的 EBITDA 回升至 11.1%,單季營運現金流約為 60 至 70 億元。
Q: 公司與 Next Biometrics 合作的指紋辨識新事業,其技術與產能規劃為何?
A: 此合作利用既有的 3.5 代 LTPS 產線生產軟性指紋感測器,技術基礎為 PI 薄膜。此為活化舊產能的策略,若未來需求擴大,6 代 LTPS 產線也可作為備援產能。
Q: 鴻海集團內部的面板事業整合計畫為何?群創的定位?
A: 集團內的合作與整合相當複雜,目前處於初期階段,有許多機會正在探索中。管理層表示會在適當時機對外說明。路竹 6 代 LTPS 廠即為集團合作的案例,由鴻海投資設備,群創負責營運。
Q: 2024Q3 的 IT 與 TV 產品線,何者成長動能較強?
A: 第三季為 IT 傳統旺季,加上換機潮,需求非常強勁。TV 需求的可預見性也高。公司將在有限的產能增量中,依據兩邊的獲利能力進行動態分配,以追求最佳的產品組合。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