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創意電子 2014 年第四季營收為 新台幣 16.18 億元,較上季衰退 16%,主因為部分 NRE 案遞延至 2015Q1 認列。單季稅後純益為 9,200 萬元,每股盈餘 (EPS) 為 0.68 元。儘管營收下滑,但因產品組合優化,單季毛利率提升至 29%。
2014 全年度營收達 69.52 億元,年增 13%,稅後純益 4.38 億元,EPS 為 3.27 元,營運自 2013 年谷底回溫。公司成功完成首個 16 奈米 FinFET Plus 設計案,並於 2014Q4 認列相關 NRE 營收,展現在先進製程的技術實力。
展望 2015 年,公司預期營收與獲利將持續成長,主要動能來自客戶佈局更趨健康及多元化,以及下半年有多項產品進入量產。預估 2015 全年營收上下半年佔比約為 46% 比 54%。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創意電子主要業務分為委託設計 (NRE) 與 ASIC 及晶圓產品 (Turnkey)。
-
業務營收比重 (2014Q4):
- NRE (委託設計):營收 2.28 億元,佔比約 14%。
- Turnkey (ASIC 及晶圓產品):營收 12.93 億元,佔比約 80%。
-
製程技術分佈 (2014Q4):
- 先進製程 (65 奈米及以下) 佔總營收 79%。
- 16 奈米首次貢獻營收,佔總營收 3%,佔 NRE 營收 18%。
- 28 奈米為營收主力之一,佔總營收 34%。
-
應用領域分佈 (2014 全年):
- 通訊 (Communication):39%
- 消費性電子 (Consumer):34%
- 電腦 (Computer):15%
- 其他:12%
- 公司指出,過去佔比較高的遊戲機 (Game Console) 業務持續下滑,導致消費性電子產品比重減少。
-
地區別分佈 (2014 全年):
- 美國:33%
- 台灣:19%
- 日本:14%
- 歐洲:13%
- 韓國:11%
- 中國:10%
- 值得注意的是,2014Q4 台灣地區營收佔比 (23%) 首次超越美國 (22%),成為單季最大營收來源地區。
3. 財務表現
-
2014Q4 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16.18 億元,季減 16%,年減 6%。
- 營業毛利:4.69 億元,毛利率 29.0%,較上季的 23.9% 增加 5.1 個百分點,主因高毛利的 NRE 產品組合。
- 營業淨利:8,900 萬元,營益率 5.5%。
- 稅後純益:9,200 萬元,季減 1%。
- 每股盈餘 (EPS):0.68 元。
-
2014 全年度關鍵財務數據:
- 營業收入:69.52 億元,年增 13%。
- 營業毛利:18.85 億元,毛利率 27.1%,連續四年呈現成長。
- 營業淨利:4.75 億元,營益率 6.8%。
- 稅後純益:4.38 億元。
- 每股盈餘 (EPS):3.27 元。
-
財務驅動與挑戰:
- 驅動因素:NRE 營收佔比逐年提升 (2011 年 18% -> 2014 年 26%),帶動整體毛利率持續改善。客戶基礎多元化,降低對單一客戶的依賴。
- 費用增加:為投入 16 奈米等先進製程研發,並於日本成立設計中心,研發費用持續增加。2014 年研發費用達 9.53 億元,年增約 15%。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先進製程進展:
- 公司於 2014Q4 成功完成首個 16 奈米 FinFET Plus 設計案並認列 NRE 營收。雖然該案因客戶資金問題未進入 Tapeout,但已證明公司的技術能力。
- 2015 年 NRE 業務主力仍為 28 奈米。16 奈米預計需要約兩年時間才會有較明顯的營收貢獻。
- 公司已開始佈局 10 奈米,預期 2015 年下半年有機會爭取到相關 NRE 案。
-
IP 業務發展:
- 公司將 2014 年定位為 「IP 元年」,經過五年投資後,IP 業務開始產生實質營收。
- 預期 2015 年 IP 業務的成長率將是所有業務中最高的,雖然營收基期仍小,但公司將持續投入資源。
-
海外佈局:
- 於 2014Q4 在日本成立設計中心,已招募約 12 位資深工程師。此舉目的除了拓展日本市場,爭取當地傳統系統大廠客戶外,亦是為了獲取穩定且經驗豐富的工程人才,以應對台灣激烈的人才競爭。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發展計畫:
- 客戶基礎多元化:過去兩三年的客戶佈局調整已見成效,降低營運風險,確保 2014 年起的成長動能。
- 聚焦高階系統客戶:由於 16 奈米等先進製程的設計費用高昂,公司將目標客群鎖定在有能力投入且技術需求較高的大型高階系統公司,而非中小型 IC 設計公司。
- 持續投入研發:將持續投資 16 奈米、10 奈米及自有 IP 的開發,以維持技術領先地位。公司預期 R&D 投入所帶來的獲利增長將高於費用本身,儘管可能存在時間差。
-
人力資源規劃:
- 2015 年總部將持續招募研發人力,主要為 IP 及 Spec-in design 相關工程師,預計增加 20-30 人 (目前總人數約 500 人)。海外則暫無大規模擴張計畫。
6. 展望與指引
-
2015Q1 展望:
- 因 2014Q4 部分 NRE 案遞延,預期 2015Q1 營收與獲利將優於 2014Q4。
- 毛利率可望維持在與 2014Q4 相當的高檔水準。
- 營業費用則與 2014Q4 持平。
-
2015 全年度指引:
- 營收與獲利:預期將較 2014 年持續成長。
- 毛利率:因基期已高,預期將比 2014 年的 27.1% 微幅下滑,但幅度不大。
- 營業費用:因應研發投入與人力擴充,全年費用將高於 2014 年。
- 上下半年營收分佈:預估上半年佔 46%,下半年佔 54%,顯示下半年成長動能較強,主要來自 NRE 增加及更多 Turnkey 產品進入量產。
7. Q&A 重點
-
Q: 關於從 2014Q4 遞延至 2015Q1 的 NRE 案,可否提供更多細節?另外,2015 下半年成長動能來自哪些案子?
A: 遞延的案子是一個 28 奈米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案子規模不小。下半年的成長動能有兩個因素:一是 NRE 業務增加,二是更多新產品開始進入量產 (Production)。為保護客戶資訊,不便透露具體的應用領域 (Segment)。
-
Q: 公司 2015 年的人力規劃與海外佈局為何?
A: 海外市場在 2014Q4 成立日本設計中心 (目前約 12 人) 後,2015 年不會有太多新增人力。總部 (Headquarter) 會持續增加研發人員,專注於 IP 及 Spec-in design,預計增加 20-30 人 (目前總人數約 500 人)。
-
Q: 從 28 奈米到 16 奈米,公司營收貢獻的速度是否會不同?對獲利的影響為何?
A: 16 奈米看到明顯營收貢獻的時間會比 28 奈米更慢,預估需要約兩年。由於 16 奈米設計費用極高,能投入的公司變少,因此整體市場的設計案數量 (Number of design) 會減少。這也是我們將目標客戶鎖定在高階大型系統公司的原因。長期來看,R&D 投入所帶來的獲利增加應高於費用投入。
-
Q: 關於 16 奈米與 20 奈米的 NRE 案,後續是否會有 Tapeout 或量產收入?另外,2015Q1 的費用是否會比 2014Q4 更高?
A: 去年認列的 16 奈米與 20 奈米 NRE 案都已結案,不會有後續的 Tapeout 或量產。費用方面,2015Q1 的費用預計與 2014Q4 差不多,但 2015 全年費用會因人力增加而緩步上升。
-
Q: 日本設計中心的成立對業績有何貢獻?
A: 2015 年日本業務的成長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耕耘。成立設計中心有幾個長期好處:1) 獲得經驗豐富且穩定性高的當地工程人才;2) 有助於未來爭取日本傳統大型系統公司的業務,這類客戶偏好與擁有在地工程團隊的夥伴合作。這是一項長期投資。
-
Q: 2015 年是否有 10 奈米的規劃?
A: 有,目前正在進行中,預期 2015 年下半年有機會接到 10 奈米的 NRE 案。
-
Q: NRE 和 Turnkey 的毛利率趨勢為何?
A: 一般而言,NRE 毛利率高於 Turnkey。2015 年整體毛利率微幅下滑,可能是因為 Turnkey 量產規模擴大,拉低了平均毛利率。在人力吃緊的情況下,公司會盡力維持 NRE 的毛利率水準。
-
Q: 公司未來三年的 IP 業務發展策略?
A: 2014 年是我們的「IP 元年」,已開始產生營收。預期 IP 業務的成長率將是最高的,雖然營收基期仍小。公司過去已投資五年,未來會持續投入。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