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玉晶光電於 2021 年 11 月 18 日舉行法人說明會,說明 2021 年前三季營運成果及未來展望。
- 2021 年前三季營運狀況:累計合併營收為 110.2 億元,與去年同期約略持平,年增 0.42%。然而,受匯率、舊產品價格調整及新產品良率等因素影響,毛利率與獲利能力較去年同期下滑。累計稅後淨利為 13.74 億元,年減 33.29%,每股盈餘 (EPS) 為 12.27 元。
- 第三季單季表現:2021Q3 受惠於傳統旺季,營收達 59.18 億元,季增 133%,年增 14.09%。單季稅後淨利為 9.74 億元,EPS 為 8.7 元 (此為推算值,簡報與財報未單獨列示),獲利顯著回升。
- 未來展望:公司對 2021Q4 及 2022Q1 營收展望審慎樂觀,預期有機會優於往年同期,但最終成果仍取決於客戶實際拉貨情況。獲利能力則視工廠良率提升而定。長期成長動能將來自手機鏡頭規格提升與元宇宙 (Metaverse) 相關光學元件的放量,公司已針對此趨勢進行資本支出與產能佈局。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 核心業務:玉晶光為專業光學鏡頭設計與製造商,主力產品為智慧型手機相機鏡頭。
-
2021 年前三季產品組合:
- 10M (含) 以上畫素鏡頭:佔營收比重 49.47%,為最主要收入來源。
- 10M 以下畫素鏡頭:佔營收比重 19.46%。
- 其他產品:佔營收比重 31.07%,包含 TOF 鏡頭、閃光燈鏡頭 (Flash Lens)、VR/AR 鏡頭及 LED 照明產品等。
- 業務發展:公司持續深化在智慧型手機高階鏡頭市場的地位,同時積極拓展 VR/AR 等新興應用領域。元宇宙相關光學元件已開始出貨,並被視為未來重要的成長動能。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21 前三季):
- 合併營收:110.2 億元 (年增 0.42%)
- 營業毛利:38.4 億元 (年減 18.21%)
- 營業利益:18.03 億元 (年減 40.89%)
- 稅後淨利:13.74 億元 (年減 33.29%)
- 基本每股盈餘 (EPS):12.27 元 (去年同期為 18.47 元)
-
關鍵財務數據 (2021Q3 單季):
- 合併營收:59.18 億元 (年增 14.09%)
- 營業毛利:21.57 億元
- 營業利益:13.47 億元
- 稅後淨利:9.74 億元
-
驅動與挑戰因素:
- 毛利下滑原因:管理層指出,2021Q3 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滑,主要受 1. 匯率影響、2. 舊產品價格調整、3. 新產品 (如 7P 鏡頭) 良率仍有改善空間等因素影響。
- 營運挑戰:2021 年面臨多重挑戰,包括 Covid-19 疫情、通貨膨脹、運費上漲、原物料成本增加等,對整體營運造成壓力。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智慧型手機鏡頭:
- 趨勢:後置多鏡頭趨勢持續,且感光元件 (CMOS) 尺寸改變,帶動鏡頭設計與生產技術難度提升。公司需持續開發更高階鏡頭以滿足客戶需求並提升市佔率。
- 競爭:管理層認為,透過技術、良率、專利佈局及生產規模的提升,可維持競爭優勢,減緩新進者影響。價格壓力則取決於市場供需。
- 玻塑混合鏡頭:公司具備多年開發經驗,但目前模造玻璃在良率、成本及量產效率上仍有挑戰,尚未廣泛用於手機成像鏡頭。未來貢獻度需視客戶實際訂單而定。
-
元宇宙 (Metaverse) 相關產品 (VR/AR):
- 現況:公司已耕耘多年並於 2021 年持續出貨,客戶對此產業規劃與願景正向,預期 2022 年有機會開始放量,成為公司重要成長動能之一。
- 技術優勢:光學技術是 VR/AR 裝置的核心,涉及眼壓、舒適度、輕薄、清晰度等高難度挑戰。公司團隊有信心應對規格提升的需求,並已佈局明年及後年的產品。
- 產品價值:VR/AR 產品難度高,毛利率預期優於公司平均。一個中階 VR 裝置需搭載 6 至 8 顆用於環境、眼球、距離偵測的相機鏡頭,可同步帶動公司既有鏡頭業務。
- AR 發展:AR 技術發展仍需時間,可能等待 MicroLED 技術成熟 (約 3 年),但公司已與客戶合作進行前期技術研究。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公司定位:專注於光學解決方案供應商 (Optical Solution Provider),聚焦高技術門檻的核心光學元件業務,暫不考慮向下游模組 (如 VCM) 整合,以做出市場區隔。
-
研發與專利:
- 採用專利與營業秘密並行的雙軌保護策略。
- 持續維持超過 1,000 個光學專利,涵蓋 8P/9P、摺疊鏡頭 (Folding Lens)、變焦鏡頭 (Zoom) 等領域。
- 針對不易被複製的製程工藝,則以營業秘密方式保護。
-
資本支出與產能規劃:
- 近期資本支出主要用於元宇宙相關的大尺寸鏡頭及手機用的小尺寸鏡頭,新產能預計於 2022Q3 至 Q4 陸續開出。
- 資本支出決策謹慎,會與客戶密切溝通並取得承諾後才會擴產。
- 台灣廠區:主要負責 VR/AR 及 LED Flash 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
- 廈門廠區:專注於大規模量產。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展望 (2021Q4 & 2022Q1):
- 營收:根據目前客戶需求,有機會比往年同期表現更佳。
- 獲利:無法預估,取決於工廠端良率的持續提升。
-
長期成長機會:
- 手機業務:透過規格升級與市佔率提升,維持穩定成長。
- 元宇宙業務:VR/AR 產品需求明確,預期將成為明年開始顯現的關鍵成長動能。
- 風險與應對:公司將持續專注於提升良率與營運效率,以應對市場價格壓力、通貨膨脹及供應鏈不確定性等外部挑戰。管理層對團隊執行力具備信心。
7. Q&A 重點
Q1:關於 2022 年的競爭格局、成長動能及價格壓力,以及玻塑混合鏡頭的趨勢看法?
A (董事長 – 陳千慶):
- 競爭:各行業都有競爭,公司將透過提升技術與良率、專利佈局及擴大生產規模,維持領先。價格壓力取決於市場供需。
- 成長動能:來自兩方面:1. 手機鏡頭規格提升與市佔率增加;2. 新應用產品,特別是元宇宙相關光學元件,客戶規劃明年可能開始放量。
- 玻塑混合鏡頭:公司具備開發經驗,但模造玻璃在手機應用上仍有良率與成本挑戰。未來貢獻度視客戶訂單而定。
Q2:2021Q3 毛利率較去年同期下滑的原因?對 2021Q4 及 2022Q1 的營收與毛利率展望?
A (董事長 – 陳千慶):
- Q3 毛利率下滑原因:主要為匯率影響、舊產品價格調整、新產品良率仍有改善空間等綜合因素所致。
- 展望:依目前客戶需求,2021Q4 及 2022Q1 營收有機會優於往年同期,但最終成果視客戶實際拉貨而定。獲利無法預估,需看工廠良率提升情況。
Q3:元宇宙相關產品佔今年營收比重?未來成長目標?VR/AR 產品的規格提升方向及公司的競爭優勢?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營收比重:不便揭露,但今年一直有出貨,且明年、後年趨勢正向。
- 規格與優勢:光學技術是元宇宙裝置核心,挑戰在於輕薄、舒適度、清晰度。大鏡片生產難度高,但公司團隊有信心應對挑戰,並已佈局未來產品。
- 毛利率:因產品難度高,正面看待其毛利率,預期會比公司平均高。
Q4:中美不同客戶的營收佔比與毛利狀況?VR/AR 產品的價值量 (Value Content)?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客戶佔比:不便揭露,但各主要客戶皆有經營,展望正向,毛利率水準也差不多。
- VR/AR 價值量:一個中階 VR 裝置約需 6 到 8 顆用於偵測環境、眼球、距離等的相機鏡頭,這些鏡頭玉晶光都能做。大尺寸的 Pancake 鏡片價值量更高,無論單片式或多片式,工藝難度都很高,價格不便透露,但會比相機鏡頭昂貴許多。
Q5:元宇宙產品的競爭格局?從 VR 到 AR 的鏡頭設計趨勢轉變?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競爭格局:競爭者一直都存在,大鏡片的工藝難度很高,尤其在解析度與細膩度方面。公司會持續精進以維持領先。
- 設計趨勢:VR 著重 3D 虛擬實境的深度與清晰度。AR 則需解決 See-through(透視)及客製化(如近視、散光)的問題,挑戰與 VR 不同。公司已成立專門團隊,並與客戶合作進行前期研究。
Q6:近期較大的資本支出 (Capex) 主要應用?預計何時貢獻營收?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主要應用:主要用於元宇宙相關的大尺寸鏡頭,以及手機用的小尺寸鏡頭。
- 貢獻時間:預計 2022 年 Q3、Q4 會開始有所貢獻。
Q7:明年各產品線(手機鏡頭、TOF、VR 等)的成長性排序?資本支出是否意味明年產品組合改善,帶動毛利率提升?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成長性:明年產能蠻緊的,對各產品線都非常正向看待,包括手機鏡頭、VR、LED Flash 等。
- 毛利率:提升毛利率一直是努力的目標,關鍵在於良率與效率。資本支出並非只投向 VR,也會根據客戶需求平衡手機等產線,但所有投資都會謹慎評估。
Q8:公司是否考慮從光學元件向下游延伸至模組或次系統,以擴大價值鏈?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公司的定位是光學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高難度的核心元件。除非客戶有特殊需求且別人做不出來,否則暫不考慮向下游整合。目前專注於做好大尺寸鏡片與微型相機鏡頭等困難的業務。
Q9:台灣與中國的產能擴張規劃?是否與客戶簽訂長約來支持資本支出?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產能分工:台灣主要負責 VR/AR 研發及生產,廈門則專注於大規模量產。
- 擴產模式:會與客戶密切合作,在客戶有明確承諾 (certain promise)的前提下才會開出產能,不會輕易擴張。
Q10:關於專利議題,公司如何應對同業可能發起的專利討論?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公司無法控制他人,但會做好自我保護。目前每年維持超過 1,000 個有效專利,並搭配營業秘密保護製程工藝,此雙重系統足以保護公司永續經營。
Q11:公司為何不像同業一樣投入 VCM 或模組業務?
A (總經理 – 郭英理):
- 公司有能力與經驗進行鏡頭與 VCM 的整合(曾有上億顆經驗),但目前策略是專注於創造差異化價值。客戶通常有自己指定的 VCM 供應商,公司會配合客戶的安排,專注做好自身核心業務。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的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之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