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中華開發金控於 2016 年下半年法說會說明,公司自 2012 年啟動的五年轉型工程已取得顯著進展,但受大環境及監管因素影響,資金回收與新業務投資的時程較預期長。
- 財務表現回顧:2016 前三季,因市場挑戰與轉型過渡期,各子公司帳面獲利均較去年同期下滑。然而,總經理楊文君強調,若將未實現獲利納入考量,開發工銀與凱基證券的整體績效實為正成長。其中,開發工銀若計入未實現利益,績效年增 27%;凱基證券則年增 17%。
-
核心挑戰與策略:當前金控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資本使用效率偏低,約有 460 億新台幣的閒置資金(佔淨值 1,600 億的 28%),導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及股價淨值比(約 0.7 倍)受壓抑。未來將聚焦於兩大主軸:
- 提升三大子公司資本運用績效。
- 有效運用回收的閒置資本,特別是來自開發工銀的 400 億元,以尋求併購或轉投資機會,創造新的獲利平台。
- 股東回饋政策:公司承諾在資本充裕的情況下,將維持高現金股利發放政策(2015 年發放率達 86%),並將適時評估執行庫藏股,以回饋股東在轉型期間的支持。
- 人事動態:總經理楊文君宣布此為其最後一次以經理人身分主持法說會,未來將轉任金控董事。接任人選已在積極評估中,將在適當時機公布。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開發金控旗下主要三大業務引擎為凱基銀行、凱基證券及中華開發工銀,各自在轉型策略下扮演不同角色。
-
凱基銀行:
- 業務表現:2016 前三季稅後淨利 29.5 億元,獲利來源均衡,分別來自個人金融(15 億)、企業金融(12 億)及金融市場(19.5 億)。獲利年減 28%,主因包含雙卡利率調降、中國相關貿金業務縮減及遞延所得稅資產(DTA)提列等一次性因素。
- 營運策略:核心目標是擴大資產規模以善用其高達 14.5% 的第一類資本適足率。計畫將總資產從目前的 5,500 億元提升至 7,800 億元,預期可增加 25 億元的年營收潛力。未來將聚焦於聯貸、房貸及中小企業放款業務,並積極發展財富管理與數位金融。
-
凱基證券:
- 業務表現:面臨台股與港股成交量萎縮的嚴峻挑戰。2016 前三季稅後淨利 18 億元,年減 11.5%。但若計入 9 億元的未實現獲利,年化後獲利約 37 億元,ROE 約 6%,與同業相當。
- 營運策略:推動經紀業務轉型為財富管理模式,銷售利潤較高的產品。同時,積極深化海外佈局,利用香港、泰國、新加坡及印尼等海外平台較高的 ROE(泰國約 13-14%)來提升整體獲利。深港通的開通預期將為香港業務帶來新的增長動能。
-
中華開發工銀:
- 業務轉型:正從自有資金直接投資轉型為資產管理模式(基金管理)。此轉變雖然短期內因會計處理方式不同,部分獲利無法即時反映於損益表,但長期將帶來更穩定的管理費收入與績效獎金(Carry Interest)。
- 營運策略:目標是將自有資金投資部位從 705 億元降至 300 億元,從中回收 400 億元資本交予金控運用。其中 300 億元預計於 2017 年到位。轉型後,工銀每年對金控的獲利貢獻預計仍可維持在 30 億元左右。截至 2016Q3,資產管理規模已達 285 億元,年底預計可達 335 億元。
3. 財務表現
-
整體損益:2016 前三季,三大核心業務帳面獲利均較去年同期下滑。
- 直投及資產管理:稅後淨利 11.57 億元,年減 27.6%。
- 商銀業務:稅後淨利 29.51 億元,年減 28.1%。
- 證券業務:稅後淨利 18.16 億元,年減 11.5%。
-
獲利表現的真實情況:管理層指出,僅看損益表數字具誤導性。若將「已實現」與「未實現」獲利合併觀察,更能反映真實經營績效。
- 開發工銀:2016 前三季未實現利益增加 6.2 億元,合併計算後,整體績效較去年同期成長 27%。
- 凱基證券:未實現利益增加,合併計算後,整體績效較去年同期成長 17%。
-
凱基銀行:獲利下滑主要受多項一次性因素影響,包括:
- 雙卡利率上限由 20% 調降至 15%,影響約 2 億元。
- 中國經濟放緩導致內保外貸等貿金業務萎縮,影響約 3 億元。
- 遞延所得稅資產(DTA)因國內獲利不足抵減而提列準備,影響約 2 億元。
若排除這些因素,銀行業務表現與去年持平。
- 閒置資本的影響:金控總淨值約 1,600 億元,其中約 460 億元為閒置資金,是 ROE 無法提升的主因。此資金包含開發工銀待回收的 400 億元及凱基銀行的 60 億元超額資本。目前的股價淨值比約 0.7 倍,反映了市場對此閒置資本的折價。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凱基銀行:
- 數位金融:積極與國內大型電商平台合作,並應用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創新商業模式,以擴大客戶基礎。
- 海外佈局:正在申請設立香港分行,並於中國大陸籌備合資消費金融公司,尋求海外利基市場。
- 產品線擴充:財富管理產品線已趨於完整,包含結構型商品(SI)及 ETF 等,為未來手續費收入增長奠定基礎。
-
凱基證券:
- 區域平台整合:已完成對印尼券商的收購,初步完成在東南亞(泰國、新加坡、印尼)的平台建構。
- 因地制宜策略:在不同市場採取差異化策略。台灣市場深耕各項業務;香港作為離岸中心,服務兩岸三地客戶的海外資產;新加坡則定位為東南亞客戶的資產管理中心。
- 創新服務:於新加坡推出 24 小時全球市場交易平台,服務東南亞客戶的跨市場投資需求。
-
中華開發工銀:
- 基金募集成果:資產管理規模持續擴大,2016 年上半年成立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年底預計完成開發優勢基金及開發創新基金的設立,屆時總管理規模將達 335 億元。
- 多元化基金平台:已成立的基金涵蓋從育成、創立期到成長併購等不同投資階段,並佈局台灣、大中華區及亞洲市場。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開發金控的長期策略核心是提升資本使用效率,並透過以下五大基石來達成目標,最終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
- 維持高股利政策:在轉型期間,以穩定的高現金股利回饋股東,2015 年現金股利發放率達 86%,未來將維持此政策一致性。
- 適時買回庫藏股:過去五年已執行四次庫藏股,未來將持續評估,以維護股東權益。
- 活化資產:持續處分開發工銀的直接投資部位,加速資金回收。自 2012 年至 2016Q3,現金淨回收已達 449 億元。
-
資本重分配:
- 開發工銀:將自有資金投資部位降至 300 億元,回收 400 億元資本至金控層級。
- 凱基銀行:不採取減資回收資本,而是透過擴大資產規模至 7,800 億元,充分利用現有資本。
- 凱基證券:目前資本規模適中,重點在於經營模式轉型而非資本調整。
- 併購與轉投資:審慎評估如何運用回收的 400 億元資金,透過策略性併購或轉投資建立新的業務平台,此為未來提升 ROE 的最主要槓桿。
6. 展望與指引
- 整體展望:公司正處於轉型關鍵期,短期獲利雖受壓抑,但地基與架構已打好。未來成長動能取決於閒置資本的運用成效。
-
成長機會:
- 資本運用:成功部署 400 億元閒置資本將是最大的潛在利多,可望顯著提升 EPS 與 ROE。
- 凱基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及利率回升週期,將帶動利差與淨利息收入改善。
- 凱基證券:海外市場貢獻度提升及財富管理轉型成功,可望抵銷國內經紀業務的挑戰。
- 開發工銀:資產管理規模持續增長,將帶來穩定的管理費收入。
-
主要風險:
- 尋找合適的併購或投資標的需要時間,資金運用時程仍存在不確定性。
- 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如黑天鵝事件)可能對證券及投資業務造成衝擊。
7. Q&A 重點
-
Q1: 開發金控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近年下滑,預計何時能追上同業?
A: ROE 偏低的主因是目前約有 460 億元(近三成淨值)的資金未能有效運用。這些資金是過去幾年努力從各子公司回收而來,目前處於「痛苦期」。好消息是其中 300 億元將在 2017 年完全成為可動用現金。一旦這筆 400 億元的資金成功投入到能產生槓桿效益的業務(如保險或銀行),所創造的獲利將直接提升 EPS,屆時 ROE 就有機會趕上同業水準。
-
Q2: 凱基證券在亞洲盃的下一步規劃為何?另外,公司股利政策與對目前股價的看法?
A:
- 亞洲佈局:未來 12 至 24 個月的重點是整合與提升現有海外平台(新加坡、印尼)的經營效率,而非急於進行新的收購。但仍會持續關注馬來西亞、越南等市場的機會。
- 股利與股價:公司將維持一致性的高現金股利政策。目前股價僅 0.7 倍淨值,主要是市場反映了資本未被充分利用的狀況。反過來看,這也代表一旦這 400 多億的閒置資金被有效運用,股價將有相當大的潛在上升空間。
-
Q3: 公司能否承諾明年維持至少 0.5 元的現金股利?庫藏股實施的時機?凱基證券海外在 2016Q1 產生虧損的原因?
A:
- 股利承諾:只能重申政策的一致性,經營團隊會盡最大努力滿足股東期望,但具體數字仍需董事會決議。
- 海外虧損:2016Q1 的虧損主要是一次性事件,包括年初人民幣突然貶值引發的市場劇烈動盪(黑天鵝事件),以及新加坡業務處理部分呆帳。公司事後已大幅收緊風險控管參數,類似事件應不會再發生。近期美國大選的市場波動對公司已無重大影響,證明新的風控措施有效。
-
Q4: 凱基銀行獲利受中國景氣影響導致利差壓縮,有何因應對策?
A: 利差壓縮有多重原因:1. 雙卡利率調降等一次性政策衝擊;2. 為實現資本利得而出脫部分債券,使利息收入減少;3. 央行降息週期中,放款利率調整快於存款利率,產生時間差。
未來對策:
- 降息週期已近尾聲,利率時間差的負面影響將逐漸消除。
- 預期未來利率將回升,屆時將重新佈局債券部位,增加利息收益。
- 積極擴大放款資產,特別是聯貸業務,並增加利差較好的中小企業及消金業務比重,以改善整體利差結構。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