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開發金控於 2015 年上半年完成階段性轉型,營運重心持續由直接投資業務轉向商業銀行與證券業務,帶動經常性收益顯著提升。
- 整體獲利:2015 上半年稅後淨利為新臺幣 50.92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5.6%。其中,凱基銀行貢獻 30 億元,凱基證券貢獻 24 億元,開發工銀則為 9 億元。
- 收益結構轉型:經常性收入達 77.5 億元,佔總淨收益比重近 70%,顯示公司收益來源更趨穩健。主要淨收益來源已轉為凱基銀行 (48%) 及凱基證券 (41%)。
- 資本運用效率:金控財務槓桿自 2012 年的 2.9 倍提升至 2015 上半年的 5.5 倍,但仍遠低於同業平均的 14.5 倍,未來將持續透過資本重分配,將資金由低槓桿的直接投資業務轉至銀行與證券業務,以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
- 未來展望:開發工銀將加速活化現有投資部位,預計回收資金將用於支持銀行與證券業務成長或評估併購機會。此外,凱基證券規劃將其海外業務整合,於 2016 年在香港聯交所申請上市,以建立獨立的海外籌資平台,支持亞洲市場的擴張。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開發金控旗下三大核心業務於 2015 年 5 月 1 日完成組織架構調整,開發工銀將企業金融與金融交易業務營業讓與給凱基銀行,使各子公司業務定位更加明確。
-
開發工銀:
- 業務核心:轉型為私募股權與資產管理平台。業務分為「私募股權業務部」與「創業級產業投資部」。
- 資產管理規模:截至 2015 年 9 月,資產管理規模已達新臺幣 270 億元,旗下成功募集五檔基金,包括文創、生醫、兩檔人民幣基金及一檔美元基金 (CDIB Capital Asia Partners Fund,募資 4.05 億美元)。
- 未來規劃:規劃募集「創新基金」(目標 15 億元) 與「優勢基金」(目標 35 億元),持續擴大資產管理業務。
-
凱基銀行:
- 業務核心:合併開發工銀相關業務後,獲利來源更趨均衡,其中企業金融佔 42%、消費金融佔 29%、金融市場佔 26%。
- 產品發展:積極發展數位金融,包括行動支付與線上金融服務。消費金融方面,以個人信貸取代現金卡,提升資產品質。同時,透過與凱基證券合作,積極拓展薪轉戶與證券交割戶,目標將活存比自 21% 進一步提升以降低資金成本。
- 海外佈局:除中國大陸的租賃公司外,海外業務為未來潛在成長動能。
-
凱基證券:
- 業務核心:經紀、投資銀行與財富管理業務。在股權與債券承銷、外資法人機構銷售業務均位居市場領先地位。
- 營運亮點:2015 上半年海外獲利貢獻佔比達 40%,主要受惠於香港股市熱絡。債券承銷業務表現突出,截至 9 月底,總承銷金額達 1969 億元,市佔率 16.47%,位居市場第一。權證次級市場市佔率亦從上半年的 13.3% 提升至 9 月的 16.19%。
- 亞太佈局:以大中華與東協市場為核心,已完成在香港、新加坡 (收購 KGI Fraser) 及泰國的佈局。規劃將海外業務整合於香港掛牌上市,以應對中資券商的競爭並拓展亞洲市場。
3. 財務表現
-
關鍵財務數據 (2015 上半年):
- 稅後淨利:50.92 億元 (年增 5.6%)
- 雙重槓桿比率:113.5%,維持穩健水準。
- 財務槓桿:5.5 倍
- 資本分配:開發工銀 36%、凱基證券 34%、凱基銀行 30%,資本結構趨於均衡。
-
子公司獲利表現 (2015 上半年,與去年同期比較):
- 開發工銀:獲利 9.14 億元,年減 66.5%。主要因大中華地區直接投資部位處分放緩。
- 凱基銀行:獲利 30.08 億元,年增 5.3%。營運穩健成長。
- 凱基證券:獲利 24.20 億元,年增 53.0%。主要受惠於香港股市交易熱絡,帶動海外獲利大幅成長。
-
資本適足率:
- 凱基銀行:資本適足率 15.1%,且全為第一類資本。
- 凱基證券:資本適足率 326%。
- 整體金控資本水準充裕,為國內金控中資本最寬裕者之一。
-
notable Events:
- 受到金管會規定最高利率上限降至 15% 的影響,凱基銀行現金卡業務預估每月營收將減少約 2000 餘萬元。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 數位金融:凱基銀行設立「數位金融處」,積極佈局支付 (Payment) 及線上金融服務。在行動支付方面,參與台灣行動支付、M-POS 及未來的 HCE 規格,並積極建構「凱基生活圈」應用場域。線上服務方面,目標年底前完成金管會開放的 12 項低風險線上申辦業務。
- 私募股權基金:開發工銀已成功募集五檔基金,總管理資產達 270 億元,投資人涵蓋政府基金、壽險公司、國內外企業及國際機構投資人。新規劃的「創新基金」將專注於雲端、物聯網等早期新創事業;「優勢基金」則聚焦於具台灣利基的成長期科技與製造業。
- 債券承銷市場:凱基證券在國際板債券市場表現優異,市佔率達 18.9%,帶動整體債券承銷業務市佔率攀升至市場第一。預期 2015 年國際板債券發行量將超過一兆元,市場持續成長。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
長期計畫與資本活化:
- 核心策略是持續活化開發工銀帳上約 574 億元的直接投資部位。目前已有明確規劃可於短期內回收約 200 億至 300 億元資金。
- 回收資金將優先用於支持銀行與證券平台的業務擴張,或用於評估潛在併購機會,以提升整體金控的槓桿與資本效益。
- 長期營收結構目標為:銀行佔 60%、證券佔 30%、直投及資產管理佔 10%。
-
海外業務上市規劃:
- 凱基證券計畫將香港、新加坡子公司及泰國的持股整合,成立海外控股公司並於香港聯交所申請上市。
- 主要目的:建立獨立的海外籌資管道,以支持「打亞洲盃」策略,並與在港上市的中資券商競爭。此舉亦可提升海外資產的估值 (Price-to-Book Ratio)。
-
併購策略:
- 公司將積極評估能提升槓桿效益的併購機會,其中銀行與壽險為主要考量方向。
- 併購標的將以國內為主,尋求在業務、客戶與系統上具有高度互補性或能產生規模經濟效益的對象。海外併購則可能聚焦於證券領域。
6. 展望與指引
- 短期市場看法:管理層坦言,2015Q3 因市場波動劇烈,是挑戰較大的一季。但自 9 月中旬以來市場已回穩,預期至年底的業務表現應會不錯。
- 資金回收進度:隨著私募股權基金業務步入正軌,自有資金的投資回收速度預期在未來一至兩年內將「加速很多」。2015 年截至 9 月底,現金淨回收已近 100 億元。
- 香港上市時程:凱基證券海外業務上市案已獲台灣主管機關核准,目標於 2015 年底前備妥文件,並於 2016 年視市場時機完成掛牌。
7. Q&A 重點
-
Q:鑒於 7、8 月市場波動劇烈,可否更新第三季投資部位的狀況?
A:第三季確實是挑戰較大的一季,詳細財務數據需待正式公告。不過,市場自 9 月中旬後已回穩,對年底前的表現看法樂觀。
-
Q:為提升財務槓桿,未來的併購方向為何?是壽險或證券?國內或國外?
A:併購是提升槓桿的選項之一,但公司的基本情境是依靠自身成長。若考慮併購,銀行與壽險是能創造最大槓桿效益的平台。目前會以國內的機會為優先考量。海外併購則較可能聚焦在證券領域,因為凱基證券在海外已具備較充足的管理人才與資源。
-
Q:關於凱基證券海外業務在香港上市的進度?
A:已於 7 月宣布此計畫,並取得台灣主管機關核准。目標是 2015 年底前備妥申請文件,規劃於 2016 年完成上市,但具體時間點需視市場「窗口」而定。
-
Q:香港上市的架構細節,例如開發金控的持股比例、發行新股或舊股、以及凱基泰國的安排?
A:開發金控將維持絕對控股地位。發行新股或舊股的比例將視海外業務發展所需資金而定,主要目標是為公司籌資成長,而非出脫持股。凱基泰國本身是上市公司,開發金控持有其 34.97% 的股權將會移轉至未來的香港上市公司旗下。
-
Q:關於收購安泰銀行的可能性?
A:我們與安泰銀行的大股東 Longreach 本就熟識,也進行過一些討論,但並未有進一步發展。價格並非唯一考量,業務互補性、人員整合等因素更為重要。目前金控的首要任務是整合好現有業務。
-
Q:凱基證券海外業務在香港上市,對開發金控股東權益的影響?
A:是正面影響。第一,這有助於凱基證券打亞洲盃,對股東是長期利多。第二,從財務角度看,香港同業的股價淨值比 (Price-to-Book Ratio) 約在 2 倍至 2.5 倍,遠高於開發金控目前的 0.8-0.9 倍,因此在香港上市有助於提升資產價值,對股東權益是利多。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