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內容使用 AI 技術,根據 台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法說會之官方影音檔 進行摘要整理。本文件的目標是協助讀者快速理解各公司法說會之重點,包括營運狀況、財務表現及未來展望。
1. 營運摘要
陽明海運於 2024 年第四季法說會中指出,受惠於市場運價回升及貨量增長,公司 2024 年前三季營運表現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展望未來,雖 2025 年市場仍面臨供給大於需求的挑戰,但紅海繞航持續、美國潛在關稅及碼頭罷工等不確定因素,預期將支撐運價維持在相對高檔。
- 財務表現:2024 年前三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 1,692 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為 516 億元,每股盈餘 (EPS) 達 14.79 元,相較去年同期的 0.8 元顯著增長。
- 營運量能:2024 年前三季總營運量達 354.9 萬 TEU,年增 2.5%。截至 2024 年 12 月,陽明運力排名全球第十,總運能約 71.7 萬 TEU,市佔率約 2.3%。
- 市場展望:第四季受地緣政治及農曆年前出貨潮支撐,市場正向發展。展望 2025 年,雖然供給增長預期高於需求增長 (供需缺口約 4%),但繞行好望角預計將持續至上半年,可望消化過剩運力。公司對 2025 年長約價格談判定調樂觀,預期將高於 2024 年水準。
-
關鍵議題:
- 紅海危機:繞行好望角預期將持續,有效吸收市場過剩運力。
- 美東碼頭勞資談判:自動化議題為主要癥結,雙方尚無共識,罷工不確定性高,可能影響供應鏈。
- 新船隊規劃:預計 2026 年下半年起陸續交付 5 艘 15,000 TEU LNG 雙燃料動力船,並已著手研擬新建 8,000 至 15,000 TEU 級距船隻以進行船隊汰舊換新。
2. 主要業務與產品組合
陽明海運為全球主要的貨櫃航運公司之一,業務核心為貨櫃運輸,並透過子公司拓展物流、散裝及碼頭等相關事業。
-
核心業務:貨櫃航運事業為集團營收主要來源,佔 2024 年前三季總營收的 94.1%。公司航線佈局完整,東西向的歐美長程航線為營收主力。
-
2024 年前三季航線運費收入佔比:
- 歐洲線 (含西北歐、地中海):38%
- 美國線 (含美東、美西):38%
- 亞洲二線 (含中東、南美、紅海、澳洲等):15%
- 亞洲一線 (近洋線):9%
-
2024 年前三季航線運費收入佔比:
-
其他事業群:
- 物流事業 (好好物流):佔營收 4.1%,提供國際貨運承攬、倉儲及跨境電商物流服務。
- 散裝航運事業 (光明海運):佔營收 1.7%。
- 碼頭事業:佔營收 0.1%。
3. 財務表現
公司 2024 年前三季財務狀況顯著改善,營收及獲利能力逐季攀升,財務結構亦持續優化。
-
關鍵財務指標 (2024 年前三季):
- 營業收入:新台幣 1,692 億元 (去年同期為 1,079 億元)
- 營業毛利:新台幣 613 億元 (去年同期為 76 億元)
- 歸屬母公司淨利:新台幣 516 億元 (去年同期為 61 億元)
- 每股盈餘 (EPS):14.79 元 (去年同期為 0.8 元)
-
季度表現趨勢:
- 毛利率自 2024Q1 的 23% 逐季提升至 2024Q3 的 39%。
- 2024Q3 單季 EPS 達 8.12 元。
- 截至 2024Q3,每股淨值為 92.81 元。
-
財務結構:
- 流動比率:逐季改善,至 2024Q3 已達 506%。
- 負債比率:持續下降,至 2024Q3 降至 25% 的低檔水準,顯示財務狀況穩健。
- 成本結構:2024 年前三季營業成本中,船舶租賃成本 (37%)、燃油成本 (20%) 及 港埠與運河費 (17%) 為主要支出項目,其佔比與去年同期相當。因繞行好望角,前三季油耗量較去年同期增加約 4%。
4. 市場與產品發展動態
全球經濟預測顯示 2025 年將持續復甦,但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為市場帶來不確定性。陽明海運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優化船隊並參與新聯盟合作。
-
市場趨勢:
- 全球經濟:主要預測機構 (IMF, OECD) 預期 2025 年全球經濟將溫和復甦。美國經濟成長預估上修至 2.2%,而歐元區則下修至 1.2%。
- 運力供需:2025 年市場供給增長率預估約 5% – 6%,需求增長約 2.5% – 2.9%,供需缺口將從 2024 年的約 8% 收斂至 4%。紅海繞航持續有助於吸收市場過剩運力。
- 拆船率:因繞航因素導致市場對運力需求增加,2024 年拆船率處於歷史低點,約 0.3%。
-
聯盟合作:
- 陽明所屬的 Premier Alliance 目前與 MSC 在西北歐及地中海航線進行換艙服務合作。
- 對於新聯盟送交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 (FMC) 審查的進度,公司表示此為正常程序,預期新聯盟將如期於 2025 年 1 月底正式營運。
-
環境法規:
- 歐盟碳稅目前金額有限,且已轉嫁給客戶,對公司營運尚無明顯影響。
5. 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
陽明海運專注於船隊汰舊換新、提升自有船舶與貨櫃比例,並透過聯盟合作強化航線競爭力,以應對市場變化及長期發展需求。
-
船隊與資產優化:
- 船隊更新:預計 2026 年下半年起接收 5 艘 15,000 TEU LNG 雙燃料動力船。董事會已通過研擬新建 8,000 至 15,000 TEU 級距之船隻,以應對老舊船舶汰換及航線需求。
- 自有資產:持續提升自有船及自有櫃比例。截至 2024 年底,自有船艘數佔比已達 62% (較 2023 年增加 6 艘),自有櫃比例提升至 40%。
-
成本控管:
- 預期 2025 年全球港口裝卸成本將因通膨及薪資上漲而持續攀升。公司將透過營運效率提升與成本管理來應對。
-
風險應對:
- 美東碼頭罷工:公司與聯盟夥伴已針對潛在的罷工風險研擬應變措施,目標是將對客戶的影響降至最低。
- 地緣政治:持續關注紅海危機與俄烏戰爭等事件發展,並準備好在市場恢復時佈局相關航線,掌握重建商機。
6. 展望與指引
公司對短期市場持正向看法,但中長期發展仍需觀察多項不確定因素。
-
短期展望 (2024Q4 ~ 2025Q1):
- 受地緣政治影響運力供給,加上農曆年前的出貨需求支撐,市場展望 正向。
- 第四季近洋線裝載率優於去年同期,歐美線則維持高檔。
-
2025 年展望:
- 運價:持 審慎樂觀 看法。雖有供需缺口,但紅海繞航、供應鏈干擾及潛在罷工等因素可望支撐運價。
- 長約價格:基於目前較高的運價水準,預期 2025 年的長約價格將優於 2024 年。
- 油價:根據各機構預測,2025 年布蘭特原油價格可能介於每桶 69 至 95 美元 之間波動。
- 主要不確定性: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美國未來關稅政策可能造成的貿易壁壘、以及美東碼頭勞資合約談判結果。
7. Q&A 重點
-
Q: 2025 年運價走勢展望?
A: 預測困難。供給仍大於需求,但紅海繞航、美東罷工風險及供應鏈干擾等因素持續存在。第四季運價維持正向,對明年狀況持審慎樂觀態度。
-
Q: 目前各航線裝載率與去年同期相比如何?
A: 歐美線與去年相當,維持高檔。2024 年第四季的近洋線狀況比去年更好,裝載率有所提升。
-
Q: 美國線是否有因關稅政策導致的搶運需求?
A: 12 月後美國線需求確實優于預期,但因素多元,可能包含農曆年提前效應及美東碼頭罷工預期,尚無法確認是否為關稅因素主導。
-
Q: 若俄烏停戰,戰後重建商機對陽明有何益處?
A: 若市場恢復,重建商機將對貨櫃及散裝運輸帶來幫助。公司已準備好,屆時將評估航線佈局,參與重建市場。
-
Q: 何時恢復紅海通行?若危機緩解,運力增加幅度為何?
A: 無法預測紅海危機何時緩解。若恢復通行,市場運力將增加,但各航商如何重新佈局多餘運力尚難預估。
-
Q: 2025 年長約簽訂狀況是否樂觀?價格區間為何?
A: 不便對具體價格或比例發表評論。但因 2024 年運價基期較高,對長約簽訂有幫助。目前觀察到的趨勢是 2025 年的長約價格會高於 2024 年。
-
Q: 公司未來的船隊採購規劃?
A: 2026 年下半年起將有 5 艘 15,000 TEU LNG 新船 交付。董事會已決議著手研擬購置 8,000 至 15,000 TEU 級距的船舶,以進行汰舊換新。
-
Q: Premier 聯盟與 MSC 的合作模式?
A: 目前是在西北歐及地中海航線進行換艙服務。
-
Q: 2025 年運力供需看法?
A: 供需缺口將從 2024 年的約 8% 收斂至 4%。預期繞行好望角的營運模式會持續,進一步消化過剩運能。
-
Q: 美東碼頭工人罷工機率及公司因應措施?
A: 雙方在「自動化」議題上無共識,短期達成協議困難,不確定性相當高。公司已與聯盟夥伴研擬應變措施,降低對客戶的衝擊。
-
Q: 港口裝卸相關成本是否會再上漲?
A: 是的。受全球通膨 (CPI) 及勞工薪資上漲影響,預期 2025 年相關成本將較 2024 年攀升。
-
Q: 2024 年前三季耗油量與去年同期相比為何?
A: 約增加 4%,主因是歐洲航線繞行好望角導致航程拉長。
-
Q: 明年股利配發的想法?
A: 待明年董事會通過後,將以重大訊息方式公告。
-
Q: 川普可能增加關稅是否導致三角貿易?
A: 中美貿易戰以來,貨物從東南亞或墨西哥轉口的趨勢已在發生並將持續。貨載板塊的挪移是有可能的。
-
Q: 近洋線第四季暢旺的原因?
A: 多重因素造成,包括年底季節性復甦、長程航線船期混亂外溢效應、以及部分亞洲主要港口出現壅塞,共同導致艙位供給緊張。
-
Q: 巴拿馬運河近期徵收附加費的因素?
A: 主要有二:一是長期乾旱導致運河通行艘數受限,需反映營運成本;二是 2025 年起運河通行費的計算規則改變,增加了航商成本。
免責聲明
本備忘錄之數據及陳述根據現有公開資訊與初步檢核,可能因實際財務報表或管理層後續公告更新資訊而調整。本文件僅作為參考之用,不構成投資建議。
閱讀進度